第三章 戰爭寶藏:梟雄遠去留遺產(3 / 3)

在吳偉業《鹿樵紀聞·獻忠屠蜀》、彭孫貽《平寇誌》以及彭遵泗《蜀碧》等私家著作當中對此事有所記載。清代官修《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滆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由此可見,張獻忠曾動用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災為名,在錦江築高堤,之後又在堤壩下遊的泥沙中挖數丈深的大坑,將無數金銀財寶埋入其中。接著再重新決堤放水,淹沒埋寶之地。至於是否在坑旁築有石牛和石鼓為記,就不得而知了。

在大西國滅亡的前幾年,張獻忠義子張可旺率兵進駐灌縣,並搜羅300名石匠前往大觀鎮境內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屬於青城山的支脈,位於大觀鎮境內,這裏還有座普照寺。然而令旁人感到不解的是張可旺監督幾百名石匠進山采石,但並未運石出山,山中也未修建任何建築物或道路。耗時半年,最後300名石匠也憑空消失。按照當時的時局來進行推測,張可旺很有可能是接到張獻忠的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為掩護,秘密挖掘山洞或建造地宮,用以藏寶。岌岌可危的大西國政權,一旦被清軍所滅,要想複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而埋藏財寶,也是為自己鋪設一條後路。

建在青峰山麓的普照寺,與這筆寶藏有著難以言說的關係。

普照寺何時所建,現在已無從考證,但清代光緒三十二年都江堰貢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記》當中明確指出普照寺是被張獻忠焚毀的。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進行修複工作。

同時,在民間還流傳著另一說法:當時普照寺有一個叫果時的小和尚,到附近的雪山寺割豬草時,發現有一處地兒青草長得特別茂盛,前一天割了,第二天就長出新的來。方丈得知此事覺得有異,遂命寺內和尚暗中進行挖掘,這一挖就挖出了一窯金銀。挖出來的這筆金銀後被作重修普照寺用。

如果將張獻忠青峰山采石與普照寺掘出一窯金銀一事相聯係,這答案自然就解出來了。當時在大西國專管財物和後勤的是李定國,而後來在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蓮和尚是李定國的部下,普照寺在心蓮和尚的帶領下逐步走向輝煌。心蓮和尚前往普照寺開創基業要麼是護寶,奉李定國之命保護大西國的寶藏;要麼就是盜寶,知曉藏寶的秘密,因而心生歹念。顯然,前一種猜想可能性要大得多。心蓮和尚在大西軍徹底破滅後,萬念俱灰,在絕望中死去。隨著他的圓寂,寶藏一事又被塵封。

(6)石達開寶藏之謎:麵水靠山,寶藏其間

俗話說:亂世出梟雄,太平天國作為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混亂時期,自然也出現過不少梟雄,其中翼王石達開就是當時的梟雄。梟雄們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必不可缺的就是金錢。翼王石達開的手中也擁有大量金錢。當他率領的太平軍被清軍滅於大渡河前夕時,他所擁有的金銀財寶,傳說卻並沒有被清軍收繳,而是被他藏在一個秘密的地方。

這個地方是哪裏呢?既然石達開埋藏寶藏的地點沒人知道,那麼,寶藏的消息又是如何傳開的呢?

原來,在石達開死後,他埋藏寶藏的消息便被人傳了出來。佐證這一消息的還有這樣一個傳聞,說石達開當時留下了一張寫有“麵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語的寶藏示意圖,雖然這一隱語流傳很廣,然而,直到今日,仍無人能破解這一隱語。

翼王石達開率兵出走

石達開,廣西貴縣人,生於1831年,卒於1863年,是太平天國著名的軍事統帥之一。他在早年加入了拜上帝會,和洪秀全、馮雲山、蕭朝貴、楊秀清等人共謀舉義,發動了金田起義。石達開先被封為左軍主將,後又被封為翼王,任先鋒,從廣西向金陵(即今南京)進軍。因軍功卓著,石達開成為太平天國的主要統兵將領之一。

鹹豐四年,太平軍西征,卻被曾國藩的湘軍打敗而節節後撤,武漢失守,九江危急。在此危難之時,石達開奉命率軍趕到湖口增援。他一麵指揮九江、梅家洲等地的守軍頑強抵抗,一麵將自己率領的軍隊分成幾路,將曾國藩的湘軍水師困鎖在鄱陽湖內,並使用火攻計焚燒湘軍的笨重大船。石達開的這一戰幾乎全殲了曾國藩的水師軍隊,扭轉了太平軍西征的不利局麵。後來他又率軍協同燕王秦日綱等部,一舉摧毀了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解了清軍對天京的圍困,使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進入了全盛時期,石達開也因為這些卓著的軍功而得到太平軍將士的一致擁護。

1856年夏,洪秀全因對楊秀清“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不滿,密令北王韋昌輝回天京調解。然而韋昌輝同楊秀清素有積怨,他在率軍回到天京後就殺死了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兩萬多人,韋昌輝的這一舉動使得天京人心不穩。石達開見此情景,急忙趕回天京,想要調停事端,然而已經殺紅了眼的韋昌輝並沒有接受石達開的調停,反而還想殺了他。

勢單的石達開麵對兵多而不聽勸的韋昌輝,隻能孤身逃離天京。韋昌輝知道了石達開在其部眾的幫助下逃出了天京,憤怒之下殺死了石達開的家人和部眾兩萬多人。聽到這一消息,石達開從江西前線集結親兵幾萬人,返回天京想殺死韋昌輝為其家人和部眾報仇。因為事情越鬧越大,對太平軍極為不利,洪秀全不得不殺掉韋昌輝來平息這場內訌。

天京內訌平息後,石達開本想盡棄前嫌,幫助洪秀全穩定因天京變亂而在太平軍中引起的混亂,然而,他的這一片心不但沒有得到洪秀全的讚賞,反而引來了洪秀全的猜忌。

有了楊秀清、韋昌輝的前車之鑒,尤其是石達開功勳卓著,在太平軍將士中深得人心,手下的部隊又是太平天**力雄厚的精銳之師,此時洪秀全很擔心石達開會像楊秀清和韋昌輝一樣,對他不利。因此,洪秀全麵對石達開時,常常會“時有不樂之心”,“深恐人占其國,使洪氏一家一姓的天下失之旦夕”。

洪秀全為了解除他的憂心,就封了他的哥哥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來管理軍隊的糧草,以牽製石達開的發展。洪秀全這樣做完全忘了他當初對共同起義的兄弟許下的“非金田同謀首義、建有殊勳者不封王爵的規定”,不但沒有解決他的困擾,反而傷害了石達開的忠心,將石達開逼到了反叛的邊緣。

1857年6月2日,石達開率領他所部的二十萬精兵離開天京向西部而去,以躲避洪秀全可能對自己的“陰圖戕害”,但是他又不想背負叛逃的罪名,所以在西進的路上,他命人一路張貼布告,說明自己的忠心與清白:“吾當遠征報國,待異日功成歸林,以表愚忠耳。”

石達開本想多立戰功後回歸太平軍中,然而在無根的情況下四處轉戰,形勢極為不利,他想再次獲得軍功的願望落空了。在與清軍的多次交戰中,石達開率領的軍隊損失慘重,又因為沒有屬地,缺少草糧供應,將士們的士氣很低落。曾被石達開打敗過的湘軍統帥曾國藩看出了這一點,很高興,他認為以石達開目前的情形,自己報仇雪恨的機會到了。他說,石達開“既鈍於浙,鈍於閩,入湘後又鈍於永祁,鈍於寶慶,裹脅這人願從者漸少,且無老巢以為糧台,糧米須擄,子藥須搬,行且自疲於山穀之間”。因此他加緊了對石達開部的圍攻。

麵對缺草少糧、兵疲馬困、又被湘軍四處圍堵的情況,石達開無奈,隻能帶領軍隊退守到長蛇嶺,轉戰四川,想避開湘軍的主鋒。然而,即使他采取這些做法,仍無法阻止被湘軍大敗的結局。最終在大渡河畔,石達開部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進退無路。

清軍雖然將石達開逼入了絕境,但石達開的軍事能力還是很得清廷欣賞的,所以清軍派人勸降石達開,承諾隻要他投降,就保證他所率領將士的性命無憂。石達開很愛惜自己的士兵,為了保住他們的性命,決定投降。他說,希望駱秉章、唐友耕等清軍統帥能依書赴奏,“請主宏施大度,胞與為懷,格外原情,宥我將士,請免誅戮,禁無欺淩,按官授職,量材擢用,願為民者散為民,願為軍者聚為軍”。然而清軍並沒有遵守約定,不僅扣押了石達開父子,還將石達開想保下的士兵全部殺害。6月27日,石達開被駱秉章等人在總督府會審後判處淩遲極刑。

雖然石達開被淩遲處死有相關記載,但民間還是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較為詳細。說石達開並沒有被清軍圍困住,而是突圍出來了,之後他也沒有回歸太平軍中,而是帶著餘部和大量的金銀珠寶逃進了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叢山中,並在那裏修築了一座山寨,藏兵駐軍以待東山再起。然而沒過幾年天京被清軍攻破,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國徹底失敗。石達開也失去了再次出山抗敵的雄心。另一種說法則較為簡單,說當時投降的是與石達開長得極為相似的他的養子,他本人則在清軍圍剿當時就帶著幾個心腹化裝逃走了。據說,還有人曾在四川見過隱居的石達開。無論哪種說法,石達開留有寶藏應該是真的,那麼,石達開的寶藏藏在哪兒呢?這一疑問又牽出了國民黨四川省主席劉湘派兵挖寶一事。

安順場劉湘挖寶

劉湘,字甫澄,生於1890年,卒於1938年,四川大邑人,他對當地傳聞的石達開有寶藏埋藏極為相信。劉湘認為,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肯定會有大筆金銀財寶來支持他的軍事行動,可是最終他被清軍圍困於大渡河,無論當時他是想突圍還是等待被擒,對於他所擁有的金銀財寶,他肯定會有一個妥善的安排的。而且傳聞說清軍剿滅石達開所部時,並沒有收獲大筆金銀,所以劉湘認為,石達開應該是將這筆財寶埋藏了起來。至於石達開埋寶的地點,劉湘認為應該就在四川省石棉縣境內紫打地(即信安順場)高升店後山坡下。因為據說石達開及所部就是在此處被清軍俘獲的,那裏地勢險要,是一個藏寶的好地方。

據說在1937年,劉湘秘密調遣了1000多名工兵前往紫打地(安順場)挖掘石達開寶藏,工兵們鑿開山壁後,發現了三個以三合土封固砌著石條的洞穴門。

因為洞穴十分堅固,劉湘派遣的工兵隻挖開了前兩個有著鎏金銅器、金抹額、銀帶扣、吊刀、玉額花、袖箭筒、護手、木刻等少量殘缺物件的洞穴,第三個大洞穴的開挖被蔣介石阻止了。劉湘原本想等事情平靜下來後繼續挖掘,可是之後不久他便被蔣介石派去抗日了,挖寶的事也就這樣放棄了。

雖然劉湘因外力幹預放棄了對石達開寶藏的挖掘,可是傳聞說,他並不是民國時期唯一想開挖石達開寶藏的國民黨高層。據說,蔣介石也曾打過石達開寶藏的主意。在1942年,蔣介石密令戴笠帶人繼續挖掘石達開藏寶窖。可是當戴笠帶兵到達紫打地(安順場)的藏寶窖時,那裏的地貌因為山洪引發的泥石流發生了改變,戴笠等人無從下手。蔣介石得知後,隻能放棄這一打算。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並沒有組織專人挖掘石達開寶藏,不過民間倒是有不少人前往紫打地(安順場)尋寶,可是他們囿於技術和資金的缺乏,如同戴笠一樣,也一無所獲。

紫打地的洞穴裏是否藏有石達開的寶藏呢?對此,在當地地貌還沒有改變時,民國時期的研究人員曾赴現場進行過考察,考察的結果卻是認為以那三個洞穴的修築程度來看,不像是被清軍圍困的石達開倉促修建的。然而劉湘又從前兩個洞穴中發現了一些殘缺的物件,如果這些物件不是石達開埋藏的寶藏,那麼它們又是誰放在裏麵的呢?石達開的寶藏又藏在哪兒呢?迷霧不僅籠罩了石達開寶藏,也籠罩了紫打地(安順場)洞窟。

山王坪藏寶的傳說

除了紫打地,傳說中石達開的藏寶地點還有一個,那就是重慶市的山王坪。傳說石達開藏寶時以“太平山”為標記,然而太平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石達開在藏寶後,命人在藏寶地旁邊的懸崖壁上鑿出的三個大字,所以當地還流傳著隻要找到“太平山”這三個大字,就能找到石達開的藏寶洞的傳說。

為什麼又會傳說石達開藏寶在山王坪呢?人們從石達開被圍大渡河當時情形推測,石達開要藏寶,有兩個時機可以選擇。一個時機他設計突圍之後,一個時機是他在赴清營談判被陷之前。因為無法確定石達開選擇什麼時候藏寶,所以,他藏寶的地點也就有了疑問。據說石達開在山王坪藏寶還緣於為一個心愛的妃子建的墳墓。

石達開有一位心愛的妃子,她死後,石達開經過精心選擇,將她葬於山王坪東南部中心地帶——鐵廠坪的東北麵。鐵廠坪東北麵是一座獨立的高山平地,它東、西、北三麵環山,西麵還有一向下的陡坡,除了平壩上沒有長樹木,隻是一片草地外,四周都是濃密的原始森林。這裏的地形也很奇特,就像一把“太師椅”:整塊龍骨石構成了弧形的椅背,平壩則是椅座,所以這裏可謂是一個修建墳墓的好地方。石達開於是決定將愛妃的墳墓修建在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不過,當時他正被清軍追捕,所以為了不讓愛妃的墳墓遭清軍挖掘,他並沒有為其刻碑篆字,而是立了一無字碑。

傳說石達開會將寶藏藏在山王坪,就是因為他在修建愛妃墓時,不僅考察了墓地所在山坪,還到墓地正對的一個小山丘看過。到了小山丘上,石達開發現正麵的大山好像一尊半臥半坐的大佛,還有一頭威武雄壯的石獅守衛在一邊;在山頂正麵看似乎有一匹雙峰石駱駝正要進行長途跋涉,側麵看石駱駝又變成了一頭大象。這奇特的地形地貌,點燃了石達開在此埋藏寶藏的想法。

石達開在山王坪埋好寶藏後,為了以後方便尋找,他命人在石獅旁邊的懸崖上鑿了“太平山”三個大字。然而,讓人對石達開藏寶山王坪持懷疑態度的原因是,“太平山”三個雕鑿的大字已經被人們發現,然而他所埋藏的寶藏卻一直沒有蹤影,這就不得不令人懷疑這個問題:石達開的寶藏真的埋在山王坪嗎?

石達開在烏江流域和大婁山脈一帶活動,已經被曆史學家證實。而“太平山”和“愛妃墓”等地因為是石達開攻下涪州(今重慶涪陵)後西進綦江的必經之路,所以他在那裏埋藏寶藏的可能性極大,不過因為寶藏至今沒現世,所以它的具體歸屬就成了懸念,這也使得石達開藏寶之謎成為與拿破侖藏寶之謎、赤城山埋金之謎、山下奉文藏寶之謎、納粹藏寶之謎並列的中外軍事史上五大藏寶之謎之一。

(7)茶馬古道上的寶藏:稱雄一方的土司世家

茶馬古道位於我國西南部地區,是古代人們進行民間國際商貿的通道,之所以稱其為茶馬古道,是因為在這條古道上,人們主要以馬為交通工具,與藏民進行茶馬互補**易。它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在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到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可以說茶馬古道是我國西南民族對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蘊藏著無盡的文化遺產,傳說中,哀牢土司的寶藏就通過它運往境外。

什麼是土司製度?它是我國自宋代以來,為了穩固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通過分封地方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邊疆少數民族人民,建設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特殊政治製度。如清乾隆誥封為“雲騎尉”的“哀牢土司”,就是承接於宋代的新平大土司李家,因為土司安撫邊疆,平息叛亂,維護茶馬古道的平安暢通,才被乾隆誥封並世襲承爵的。

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尤其是在清末,時勢混亂,土司製度對維護邊疆穩定十分重要,所以它一直存在。直到新中國成立,土司製度才被徹底廢除,世襲爵位數百年的哀牢土司李氏家族因此轟然崩塌。他們幾百年來積累了無數財寶,尤其是在混亂的清末和民國時期,李家自立為王,通過販大煙、設卡收費、造大洋、開工廠等大發時難國財。新中國成立了,李家敗亡了,可是他們幾百年來積累的財富卻沒有隨著家族的敗亡而展現於世人麵前,如果他們將這筆財富埋藏了起來,那麼,藏寶地點在哪兒呢?迄今為止,沒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最後的哀牢土司李潤之

李家為什麼會封為哀牢土司呢?這需要從哀牢山說起。哀牢山位於元江與阿墨江的分水嶺處,是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兩大地貌區的分界線,它地勢險要,又被人們稱為雲貴高原氣候的天然屏障。據說,被乾隆帝誥封為“雲騎尉”的哀牢土司最早起於宋代,當時是被稱為新平土司的,然而因為李毓芳那一代影響朝廷改土歸流的政策,維護邊疆穩定,平息了邊疆少數民族的叛亂,所以才會被乾隆帝誥封。

李家作為哀牢山的土司有幾百年的曆史,他們一直掌管著東至鬥門界40千米、南至戛灑江25千米、西至漠沙江25千米、北至哀牢山50千米的區域,為了方便控製他們所轄的區域,他們將土司府就建在了新沂市高流鎮耀南村的半山腰上。李家作為一股地方勢力,尤其是還被朝廷正名的地方勢力,他們通過幾百年的經營,對當地有著極強的控製力。不過自從清末時局混亂後,李家便由明麵上的土司轉為了地方鄉紳,實際上他們仍通過各種手段,統治著該地區。

然而自新中國成立後,李家逐漸變得人口凋零,終於在1951年,李家最後一位土司李潤之也被槍決了。隨著李潤之的死去,積累了數百年的大土司李家的財富不知所蹤。

李家作為世襲的土司,有數百年的積累,他們家到底有多少金銀財寶,誰也說不清楚,不過,人們查找相關資料,根據對李家最後一位土司李潤之的生平,推斷出他所獲得的財富,進而推斷李家大概可能有多少財富。

人們根據資料了解到,在解放前,李潤之一直是在新平及鄰近縣的重要人物,他創立過“富昌隆”商號,創辦過織布廠、槍支修理廠、銀元鑄造廠和私立潤之中學,在當地士紳中很有影響力,很受當地人的敬畏。

對於亂世來說,要想順利經商,得到好的發展,武力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早在1926年,李潤之就參與到了政治賭博中,在雲南軍閥混戰時,他果斷地派出手下前往支持龍雲。作為世襲幾代的土司家族,李潤之有著獨特的政治眼光,所以在這場政治賭博中,他贏了。作為回報,他成了雲南陸軍第五獨立團少將團長兼新平、鎮沅、景東、墨江、雙柏5縣聯防指揮官,也因此為他成為哀牢山區的最高統治者正了名。

有了名正言順的統治首領地位,李潤之開始了他的大肆斂財曆程。在20世紀30年代,李潤之先憑借李家幾代在哀牢山區的積累,通過商匪結合的方式,經營煙土、茶葉和富昌隆商號。富昌隆商號發展越來越大,可是他也越來不滿足,又先後壟斷了迤南煙土運銷和磨黑、按板、鳳崗鹽井所產的滇南鹽業,開設了機械織(染)布廠、機械廠、冶煉廠、鑄鍋廠和造幣廠等工廠,除了這些明麵上的正當生意,他還派人販大煙、設卡收費、收租賦、壟斷官鹽,等等。就這樣,李潤之通過黑白兩種手段,統治著雙柏、景東、鎮沅、墨江和新平5個縣,聚斂起大筆財富。

李潤之因為有武力的支持,所以將因為時局混亂而出現在哀牢山一帶的大小土匪以及不服他的人全部剿滅,又因為他聚斂了大量財富,所以沒多長時間,他便成了哀牢山區最富有、最具實力、最大的地主。民國時期,到哀牢山區任職的官員,都需要先向他送禮拜會之後,才能正式上任,如果不向他拜會,那麼官位也會坐不穩。至於往來於哀牢山區的商隊,想要安全通過,不被土匪打劫,就需要購買富昌隆商號出售的三角小黃旗插在車隊中才行。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在明麵上,李潤之已不是哀牢土司了,可是實際上他的權力並不比真正的土司差,可以說,李潤之就是地下哀牢土司。

時代發展的腳步打破了李潤之長久地做哀牢土司的美夢,尤其是在1947年解放戰爭節節勝利時候,李潤之更加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所想要的長久統治哀牢山區的想法行不通了,他感覺到這場革命會將自己的權力、財勢和名望全部帶走。雖然李潤之感覺得很清楚,可是他仍不想放棄自己所擁有的權力、財勢和名望,他想憑借手中的武力,做最後的一搏。

要反抗,李潤之知道,自己不能光有武力,還需要金錢支持,所以他首先在大平掌山頭的要衝小河上,興建了商貿一體化的河邊街,以發展實業,增強自己的財勢。之後他又在戛灑、新平和昆明鳳翥街蓋了宅邸和商鋪,甚至還在河邊街兩邊的梁子上,興建了造槍廠、造幣廠、紡織廠和發電廠等工廠,以增加資本、實力。

除了金錢外,他還需要人力,所以他在河邊街西側的梁子上,興建了至今還在的雲南省私立中學——潤之中學,以培養領導人才。同時,他又為了培養實戰人才,在任民團團總的基礎上,組建了**第三縱隊。第三縱隊共有十二個大隊和一個直屬江防大隊,隊伍人數近萬人,這使他的武裝力量在當地無人能與之爭鋒。

原本以李潤之的實力,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情況來看,李潤之不會那麼早便被剿滅,因為當時政府為了當地的平穩政局,並不急於清算罪惡不太大的鄉紳。然而,李潤之對新中國政府勢力和政策估計不足,以為還是如民國時期那樣,可以通過下馬威來自立一方。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李潤之於1950年4月30日,教唆臣服於他的土匪攻入新平縣城,殺害了一百多名黨政幹部和征糧隊員;他甚至還不滿足,在5月3日,又讓土匪將隴西莊園的60餘名征糧工作者全部殺害。

因為他接連製造“血染戛灑江”、“蒿芝地慘案”等土匪暴動,政府終於將其逮捕歸案,並於1951年3月25日公審後予以槍決。

通過對李潤之生平的考察,可以知道,他聚斂了大筆財富,可是這大量的金銀財寶在他死後並沒有呈現於世人麵前,反而不知所蹤了。

眾說紛紜的李家藏寶地

李家的財富,尤其是李潤之聚斂的大筆財富去哪兒了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有幾種猜測。第一種猜測是,李潤之將這筆財寶藏在了哀牢土司府的暗室中,依據是哀牢土司府占地麵積極廣,達2700多平方米,房間也極多,有65間,這些都為李潤之埋藏財寶提供了便利條件。人們認為李潤之將財寶藏在土司府還有另一個重要依據,那就是在土司府正廳四合院裏有一些奇異的符號,它們被刻在一塊塊正方形的青石板地磚上,這些青石板又被安置在四合院的四個角落裏。

都有哪些奇怪符號呢?實地考察後便可以發現,在四合院的右邊那塊石板上,刻著一個不規則的五角星圖案;而左邊的那塊石板上刻著的是既像橢圓又像音符的圖案;其餘兩塊與這兩個相似。這些符號到底象征什麼意義?誰也說不清,可是人們認為應該不是裝飾圖案,因為它們與土司府裏極其工整、精致的雕畫極不相稱,人們猜測這些圖案很可能就是李潤之留下的藏寶線索,指示著藏寶所在。

當地人對李家的寶藏還有一種猜測,李潤之將李家財寶藏到了哀牢土司府所在的那座山的暗道裏,然而暗道在哪裏,怎麼進入,卻沒人知道。當地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猜測呢?據說新平哀牢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鄭宏文的爺爺和奶奶就與李潤之打過交道,他們聽說李潤之將李家的財寶藏在了地下暗道裏。然而鄭宏文的爺爺和奶奶是聽李潤之說的嗎?這一點很值得懷疑,畢竟那是一筆財寶,是李潤之的保障與再起的資本,他怎麼會這麼輕易地就告訴別人?

第三種猜測則是李潤之在解放軍攻入哀牢山之前,便將李家的財富通過茶馬古道,全部轉移出境了。這種猜測可不可靠呢?依據又是什麼呢?

茶馬古道上運走的寶藏

要想知道李潤之是否通過茶馬古道將李家的財富運到境外,還需要先了解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康藏屬於高寒地區,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那裏生活的人們為了抵抗高寒氣候,便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等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為主食。這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攝入過多,對人體又會產生壞處,使人產生燥熱感,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是藏民必需的飲品。

然而,藏區不產茶,藏民想要喝茶,隻能靠與內地的人進行交易來獲得。雖然藏區不產茶,可是當地產良馬,藏民想要茶,內地人想要良馬,這樣具有互補**易性質的市場應運而生,這就是茶馬古道的前身——茶馬互市。

茶馬互市並不隻是交易茶和馬,隻不過是以它們為主,在互市中還有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物品的交易。繁盛的交易使聞利而風動的商人絡繹不絕地往來於藏區和內地之間,使橫斷於哀牢山區的高山深穀人聲鼎沸,而這川流不息的商隊,也給滇、川、藏“大三角”地區踏出了一條神秘的、傳播文明文化的古道——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並不是一條,具體來說,它是南——滇藏道和北——川藏道兩條道路。滇藏道主要是向外運輸茶葉,向內輸入馬匹,所以它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的產茶區,經過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衛藏地區。川藏道起自今雲南大理,向北至劍川、麗江、鐵橋城、锛子欄至聿賚城,然後再到鹽井,沿著瀾滄江向北,到達馬兒敢(今西藏芒康)、左貢,然後分成兩路前往西藏,一路經由八宿邦達、察雅到昌都;一路由八宿至波密,過林芝前往拉薩。仔細觀察川藏道自南詔至吐蕃的交通路線就可以發現,如今新修建的滇藏公路,與其極為相似。

茶馬古道上往來貿易繁盛,作為茶馬古道必經之地哀牢山區的真正統治者,李潤之不可能不插手茶馬古道的往來貿易。事實也的確如此,據相關資料記載:民國時期,李潤之可以稱得上是茶馬古道上的一號人物,他有5個馬幫,其中有兩個遠幫,遠幫主要走國外,如泰國、老撾、越南、緬甸等國家。當地縣誌資料中記載,李潤之的遠幫馬幫曾到過法國和英國。可是有關學者在做過進一步考察後認為,所謂的法國可能是越南,因為當時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而所謂的英國則可能是緬甸,因為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但也有學者否認了這種觀點,因為越南人、緬甸人是黃種人,而法國人、英國人是白種人。不過,李潤之通過茶馬古道,有過對外貿易是可以得到證明的,資料中提供了李潤之的遠幫馬幫出海關時交納的海關稅、武器證明等文件。除了兩個遠幫,李潤之還擁有3個近幫,近幫主要在新平縣內活動。

然而李潤之雖然有如此龐大的勢力,但在解放初期,新平大亂,他的兩個遠幫出去後,就一直沒有回來,李潤之因此受到了重大的損失,據說至少損失了100馱銀子。不過,對此有人也有懷疑,因為雖然解放初期新平大亂,可是李家本身就是在此地盤踞了數百年的大家族,而李潤之本人對新平也有幾十年的經營,而且哀牢山區屬於邊疆,新中國政府在那裏的控製力並不強,所以李潤之怎麼可以因為一點小亂,而失去如此一大筆財富呢?人們猜測,很大的可能是李潤之命他的遠幫馬幫向境外運輸李家數百年聚斂下來的財寶。

這個猜測是人們根據做過李家保鏢的謝林安老人親眼看到的事實推斷得到的。謝林安老人說,在解放初期,當地政府正在廢除土司製度,一天晚上,他看到李家一個由20多匹馬組成的馬幫馱著東西離開了,因為天又黑,離得又遠,所以馬幫馱著的是什麼東西,他就完全不知道了。什麼東西需要在深夜出行?人們猜測,很可能是李家的財寶,李潤之可能感覺到情形對他不利,所以他就想將財寶另外埋藏起來,以為後備。然而因為作為土司世家的李家的財寶至今仍沒有人找到,所以這些說法,也隻是人們的猜測罷了。土司寶藏在何處的謎題,也隻能等待後人來繼續探尋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