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
一道耀眼的電光閃過,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震耳欲聾的雷聲響徹天地間,但也掩蓋不了接連成片的雨滴擊打樹葉的啪嗒啪嗒聲。一眼望去,這是一處相當茂密的原始叢林,四周滿是高大粗壯的巨型喬木,近乎筆直的樹幹,層層疊疊的寬厚肥大的樹葉青翠欲滴,遮天蔽日般的銜接與粗壯的枝條上。這些參天大樹基本上都有兩米左右的直徑,高度都超過了三十米。大家都知道叢林是世界上生物最密集的地方,隻要有空間,就會有生命能夠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努力地繁衍下去。這裏的叢林也同樣的存在這樣的現象,甚至這裏的生物將這一法則體現得更加徹底。
那一株株參天大樹如同擎天之柱般支撐起了這片叢林的內部空間,以其粗細不同劃分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從天空汲取恒星光芒、從大地汲取水分礦物等養分的同時也肩負起它們叢林之子的職責,為叢林中的其他成員構建起廣闊的生存繁衍的空間。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甚至是微生物,都尋找到了自己族群適合的生存空間。
粗壯的“擎天之柱”上爬滿藤蔓,一圈又一圈,頑強的向上攀爬著,借著柱子的粗壯和穩定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去追尋生命的源頭----陽光;而相對背陽的地方就是苔蘚等性喜陰暗潮濕的植物的最佳生存場所了,它們不斷的生息繁衍努力的將適合生存的空間完全利用上,絕不浪費一丁點的空間,即便那裏對於它們而言是不易到達的枝幹的下方和背陽麵抑或是遠在離地十幾米二十幾米甚至更高的地方的樹洞中;而柱子與柱子之間的空地上則是在這擁擠的叢林中頑強尋求生存空間的各種蕨類植物或者是未來的“擎天之柱”,蕨類植物們生長在一切有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照射著的地方,而那些未來的“擎天之柱”將在自己的前輩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迅速成長起來,繼承叢林之子的身份,同時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叢林的地麵上還鋪著一層厚厚的落葉,真正詮釋了葉落歸根的含義,在生命的結束後還能用自己的殘軀為後輩貢獻最後的力量,在這傾盆大雨中依舊散發著一股淡淡的腐朽的氣息。
在這樣潮濕而溫暖的環境中還生存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族群,無論是種類的繁多還是數量的龐大都是十分驚人的!在這樣的整個環境的基礎上,就構建出了一個十分穩定的生態係統,形成了一條穩定而複雜的食物鏈,從微生物分解動植物甚至其他微生物的屍體到各種以微生物或其分解物為食的動物或植物,再到鼠、兔、雀等等草食動物,最終到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豹、獅、虎、老、鷹等大型肉食生物。這就是這片叢林的自然麵貌----赤裸裸地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
與我們現在了解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不同的是這裏並不都是平原,還有著丘陵地貌,就比如不遠處的那座方圓十幾公裏,高三百來米的小石山,同樣被茂密的雨林所覆蓋。隻是這座山上有著明顯的生物經常活動的痕跡。這座小石山是這裏方圓五十裏的領地的主人----一個獵猿家族----的居住地。
獵猿,是這片叢林中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雖然它們無論是從體型上還是從力量上亦或者是速度敏捷上,在這片叢林中都算不上最出色的,但它們充分發揮了集體和智慧的優勢。它們已經在朝著智慧生命進化了,並且形成了以家族為主要聚集形式的部落。
它們有著古人猿相似的外形,其成年雄性成員麵部呈黑色,並有兩枚鋒利而猙獰的獠牙自下唇內伸出2到3公分,四肢粗壯有力,直立身高約為2.5米,整體看上去強壯而凶厲;雌性成員整體而言就顯得相對瘦小柔美一些,沒有大塊的肌肉也沒有猙獰的獠牙更顯得輕盈敏捷,但也有2.2米左右,且麵部色澤比較淡,呈灰黑色。
雖然它們都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但更多的時候它們還是習慣於四肢並用,畢竟它們是在叢林這樣的複雜環境中生存,不單隻是要在地麵上行進,大部分的活動還是得在樹木藤蔓之間,必須保持行動的快捷和靈敏,而四肢並用就能夠保證它們能在叢林中以每小時八十公裏的速度奔襲和在時速六十公裏時急速變向以追擊獵物或逃離危險。即便是人猿泰山那也得靠手才能在茂密的叢林中抓住隨處可見的藤蔓快速地翻越騰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