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五千年,學問何其廣博深奧!四書五經,疊床架屋;二十四史,一脈傳承;諸子百家,競相爭鳴……
“國學”一說,最早見於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以及《國學概論》演講,又可稱為國故。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曆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是四書五經,是《老子》《莊子》,是偈語禪機,是二十四史,是唐詩宋詞,是《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更是貫穿於其中的精神,蘊涵著中國人對生命和客觀世界多種多樣的理解。
國學體係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成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婚喪、禮儀等支脈。一言以蔽之,曰“統之有宗,會之有元”。這突出表現在儒、道、釋三家學問,既鼎足而立,各有不同的探究領域、表述方法和理論特征,又互相滲透,互相吸收,相輔相成,共存並進。儒家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座右銘;道家說“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釋家又強調“因果輪回,教人從善”,究其根本,都離不開“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方麵。故南宋孝宗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後又有所謂“強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尚佛”之說。
倡導國學意義宏遠,勢在必行。一個民族若想屹立於世界民族強林,就必須有自己的一脈文化。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中國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複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文化之橋、心靈之橋、血脈之橋。正如儒家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宋濂在《元史·列傳第三十》中也說:“幼肄業國學,博通群書,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諸許衡及父兄家傳。長襲宿衛,風神凝遠,製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
振興國學,關係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也關係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國學的核心和精髓是天人合一,即和諧,這也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脈。國學典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其內涵無比深刻,可謂國之瑰寶,世之奇葩。閱讀那一篇篇千古文,吟誦那一首首優美詩詞,就仿若是在和曆代先賢對話,是在用手指觸摸中華民族的文化脈博,在用心靈感受華夏文明的博大與精深。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青少年唯有學好國學,方能在人生征途中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胸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抱負,運用“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人生大智慧。
本書從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蒙學幾個方麵入手,選取國學經典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朱子家訓》、《名賢集》、《百家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共十一部加以編排整理,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力求使注釋準確、譯文生動,並精心選取大量國學知識以及國學典故,以幫助讀者更深刻領悟國學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