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啟蒙教育書目,堪稱“蒙學之冠”。
《三字經》為南宋王應麟撰寫。王應麟(1223~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南宋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宋末著名學者。
《三字經》全書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簡單易學,內容覆蓋麵廣泛,天文、地理、政治、曆史無所不包,不僅可以讓人多識字、廣見聞,還能起到灌輸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即傳授知識與封建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因而成為中國古代啟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書目。
《三字經》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書中從“自羲農,至黃帝”到“十七史,全在茲”一段,言簡意賅,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出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變遷,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極高讚譽。
教育
【原文】人之初①,性②本善,性相近,習③相遠。
苟④不教,性乃⑤遷⑥,教之道⑦,貴以專⑧。
【注釋】①初:開始。②性:性情,本性。③習:習慣,習性。④苟:如果,假如。⑤乃:於是。⑥遷:遷移,改變。⑦道:方法,道理。⑧專:專心致誌。
【譯文】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為生活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差異才越來越大。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至於教育孩子的方法,應注重在使孩子專心,有定力。課業的選擇,要以專精為主,不要希求廣博。
【原文】昔孟母,擇①鄰處,子不學,斷②機③杼④竇燕山,有義方⑤,教五子,名俱⑥揚。
【注釋】①擇:選擇,挑選。②斷:剪斷,割斷。③機:織布機。④杼:梭子。⑤義方:好方法。⑥俱:都,全部。
【譯文】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曾經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他的母親就割斷織機上正在織的布來教育他。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均教育兒子也很有方法,他的五個兒子最後都很有成就,同時考中科舉成名。
【原文】養①不教,父之過②,教不嚴,師之惰③。
子不學,非所宜④,幼不學,老何為⑤。
【注釋】①養:養育,養活。②過:過錯,罪過。③惰:懶惰。④宜:應該,適宜。⑤為:作為,成就。
【譯文】生育子女,若隻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那是做父母的失職。老師教導學生,如果對於學生的要求不夠認真嚴格,就是作老師的懶惰了。
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讀書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作為呢?
【原文】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學,不知義③。
為人子,方④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注釋】①琢:雕琢,打磨。②器:器物,器皿。③義:道義,禮義。④方:正當。
【譯文】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材。
做人兒女的,年紀輕的時候就要親近良師,結交益友,這樣才能從他們那裏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原文】香九齡①,能溫②席,孝於親,所當執③。
融四歲,能讓④梨,弟⑤於長,宜先知。
【注釋】①九齡:九歲。②溫:使溫暖。③執:執行,保持。讓:謙讓,不爭;請。⑤弟:即悌,弟弟敬愛哥哥。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常識
【原文】首①孝悌②,次見聞③,知某數,識某文④一而⑤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注釋】①首:首先,首要,為首。②孝悌:孝敬父母,尊重兄長。③見聞: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④文:文學,文理。⑤而:到。
【譯文】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才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①者,君臣義②,父子親③,夫婦順④。
【注釋】①綱:綱領,法則。②義:忠愛之義。③親:慈孝,相親。④順:恩順,和睦。
【譯文】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麵。(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要有忠愛之義,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睦相處。
【原文】曰①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②不窮③。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④乎中。
【注釋】①曰:這裏是稱為、叫作。②運:運行,轉動。③窮:窮盡,結束,停止。④應:對應,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