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三章 朝綱(3 / 3)

幽州軍民聽到郭汾入城的消息,群相來迎。

年輕點的市民望見郭汾一身明光鎧甲無不讚歎,但幾個老士紳上前抱住了馬腿,說不出話,隻是流淚,顯得十分慌亂,看到了郭汾,猶如看到了救星。

又有許多人呼喊著:“娘娘來了!這可好了,這可好了!”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不見得是覺得郭汾能保護他們吧,但大多數人覺得,隻要郭汾在,那這個國家的軍隊總要設法保護娘娘的吧?那隻要和郭汾在一起,也就跟著接受保護了。

郭汾安慰了他們一番,心中卻是一陣煩躁,心道:“敵人還沒靠近,都中怎麼就這麼倉皇了?都說燕趙多好漢,怎麼幽州的民氣,比起涼州就這麼不如?若當初遼晉蜀三家圍攻西北時,也不見涼州出過亂子!”

她這番想法卻又是被眼前的氣氛蒙蔽了。

當初涼州立城,一開始就是以從安西一路遷來的漢民群體為基石,這幫人就是婦孺老人也敢上陣,因此麵對戰爭處變不驚,不會因為一點流言就人心渙散。

至於幽州自被契丹遷徙一空,城內幾乎就沒多少本地人了,如今幽州的居民,底層勞力不說,中層階級與上層階級,要麼是在京官員的家眷,要麼是來京的商戶,還有就是來自河北的士紳及其家人,這幫人有權有勢,便引領了幽州的風氣。至於從西北遷來的天策軍眷,這些人屢經大事,反而處變不驚,這時多在各自家中各幹各活,沒像盼救星一般來迎接郭汾。不怕的人沒出聲,怕的人滿街亂竄,倒顯得滿城皆驚了一般。

馮道也在迎接的行列之中,郭汾入城之後,直接就請了她去糾評台,召開讓糾評禦史旁聽的大廷議,政務院樞密院翰林院糾評台禦史監察台禦史,能到的全都到了,這日正是五月底,天氣頗為炎熱,但郭汾掃眼望去,許多人卻頗為瑟縮。

她一拍桌子,喝道:“樞密院是怎麼回事!各處軍鎮又是怎麼回事!怎麼一眨眼就讓人打到眼皮子底下了!”

她這一拍桌子,滿堂的人先是一驚,跟著又竊竊議論了起來。

魯嘉陵和曹元忠麵麵相覷,臉上都有愧色,曹元忠道:“河北、山東各地,都有軍鎮、軍府,與當地的縣鄉宗族聯保,環環相扣,堅若磐石,有賊既來,保甲便動,賊若事大,便出動軍府,軍府不能製,便出動軍鎮。但燕京這邊,自契丹盡遷燕民以來,如今也隻有幾個縣城人口湊集,鄉野之地渺無人煙,這次事發之地是東方沿海,從海邊到幽州,那是二百裏的曠野。除了河津、香河、武清、安次、漁陽、潞縣五地,其它地方,都隻有紙麵上的軍鎮建製,以待將來人口恢複了再建營,現在都沒有多少守軍。”

郭汾愣了一愣,也想起了這個情況。

燕薊之地這幾年繁榮得很快,但這種迅速繁榮靠的是商業,隻有幽州、河津、天津等地人口迅速聚集,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廣大的農村鄉野之地,人口要恢複就不是幾年之內的事情了。

本來範質等人口奏請過從別的地方遷來移民,“以實京畿人口”,卻都被張邁拒絕了,他隻保住了幾條通往燕京的交通幹道,其它地方就任其荒曠,似乎另有打算。

曹元忠繼續道:“我們如今在燕京地區的布局,可以遏製大軍的行動,但小股有組織的匪患在虛曠之地的流竄,沒有鄉縣保甲的配合,一時之間就很難有效製止了。”

郭汾道:“那現在的燕京究竟是個什麼形勢?”

曹元忠道:“蕭轄裏已經占了石城縣,但已有幾支兵馬趕去支援李彥從,所以蕭轄裏一時未敢東進。天津那邊,已經得到消息,其軍中首腦是杜重威那個漢賊!他兵馬雖多,但我軍一直遏得他無法渡河,天津,有幾個得力的糾評禦史號召,如今天津市井也已安穩。”

郭汾又道:“那幽州這兩日屢有胡馬出沒,又是怎麼回事?幽州城內,如今有多少兵馬?”

曹元忠道:“契丹的大軍尚在外圍,不至於就逼到幽州城下,最近出現在東麵郊區的人馬,應該是契丹的騷擾遊騎兵,或者哨騎,或者細作出沒,隻是擾亂了治安,於大局無礙。至於幽州城內,不算輔兵,共有騎兵三府,步兵六府,工兵一府,共計十府人馬。”

一個禦史驚道:“那豈不是就隻有一萬人?”

武學士丁寒山哼了一聲說:“幽州如今才多少人口?一萬守軍已經太多了!”

便在這時,一封戰報急傳而來,郭汾揮手道:“念吧!”

“急報!契丹已傳檄西侵,以其攝政王耶律李胡掛帥,大軍號稱五十萬,先鋒已出榆關!石城縣蕭轄裏也有進兵之勢。”

戰報一報,整個糾評台大嘩了起來,紛紛嚷嚷,都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倒有個最突出的聲音,那就是有不少人異口同聲地呼喊說:“那可如何是好!”

郭汾眼看現場混亂,更是煩躁無比,她回顧魯嘉陵曹元忠說:“契丹大舉西侵,燕京危矣,眼下應該如何?”

曹元忠沉吟不語,魯嘉陵道:“元帥西巡,軍方首腦缺位,但有國防大事,總要召開廷議議決,因此上指揮不靈。當前形勢,必須給予樞密院臨機決斷之大權,以便總攬燕京戰事!”

郭汾聽了,心頭一動,說道:“好,讓鷹揚大將軍入京執掌樞密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