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佛企業戰略決策(1 / 3)

經營戰略的決策對象是複雜多變的,一般難以把握其結構,這是因為進行經營戰略決策一般並無先例可循。

——《哈佛商業評論》經營戰略分析

另辟蹊徑,超越對手

決策提示

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走,你永遠都無法超越別人。這時,你不妨換一條道路走,雖然這條路有些彎曲,但是沒有他人擋路你反而可以更快地達到目的地。

經典事例:瑞士鍾表王國被顛覆

在鍾表行業,瑞士鍾表向來是獨占鼇頭,總讓其他鍾表企業望而生畏。但是這一現象最終被精工所打敗。

1891年,服部金太郎創建了“精工舍”,按照美國的樣品加工時鍾。1913年,金太郎研製出日本第一代手表——月桂牌12型手表。從此,精工舍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

雖然經曆了戰爭的打擊,精工舍還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發展成為精工集團,並邁開了超越“鍾表王國”瑞士的步伐。當時,瑞士市場占有率高達50%~80%,暢銷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精工手表,當時不僅銷路不佳,形象也不好,有人甚至給它一個“精工不精”的評價。如此一家小企業,如何超越擁有知名度的大企業?

必須另辟蹊徑。

但是“蹊徑”需要自己去尋找。

1960年的奧運會在羅馬舉行,當時,運動會上所有的計時器都是瑞士生產的,其中,“歐米茄”計時表當時已經是17次獨占奧運會計時權。奧運會是認識精工舍的一個機會,精工集團派出了一個秘密考察團。

考察中,精工人了解到,用於比賽計時的“歐米茄”幾乎都是機械鍾表,石英鍾表隻有幾部。

有了!“蹊徑”就是石英鍾表!

精工人心中一片沸騰。

精工很快研製出了高性能的石英計時器。他們研製的951Ⅱ型石英鍾表平均日差隻有0.2秒。並且,要比石英鍾輕許多,正是憑借這一優勢,951Ⅱ型石英鍾表打動了奧委會。

1963年1月,精工向奧委會申請:希望提供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跑表、大鍾、精密計時設備。

1963年5月,奧委會做出答複:請精工全麵協助。

在1964年,精工鍾表奪下了由“歐米茄”霸占17次之多的奧運會計時權,這大大出乎瑞士人的意料。

但瑞士鍾表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奧運會在東京舉行,他們不過是占盡天時地利罷了”。

1970年,精工石英電子表研製成功。

1974年,液晶顯示石英電子表投放市場。這種表優勢非常明顯,“表中之王”勞力士月誤差100秒左右,而石英電子表月誤差卻不超過15秒。

瑞士人這時才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此時瑞士鍾表的王牌位置已被精工手表所取代,瑞士鍾表被趕在高檔手表那小小的空間中求生存。

但精工人並不滿足於占領中低檔手表市場。1980年,精工收購瑞士“珍妮·拉薩爾倉司”,把手伸進了瑞士本土,“精工·拉薩爾”手表的誕生,標誌著精工進入世界高檔鍾表行列。

哈佛決策分析

精工的最終目的是占領鍾表王國的最高峰,但這一遠大理想對於20世紀60年代的精工來說,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理想容易樹立,關鍵是如何去實現,如果硬打硬拚,精工肯定一敗塗地。要知道,精工隻是一家企業,瑞士鍾表卻代表著整個國家的實力,而且,當時瑞士鍾表商所掌握的東西,是精工企業永遠也學不到的,精工沒有硬拚,他們的戰略是:

(1)在機械鍾表旁邊樹起石英鍾表來比高低。

(2)先占領中低檔鍾表市場,再圍剿高檔鍾表市場。

(3)用企業購並的方式,取得瑞士鍾表商掌握的核心技術,而無須百年苦學。

如果,你的企業如今正遭遇強大對手的欺負,你正被迫跟在對手屁股後麵,你就應該試著尋找另外一條路了。

跟在別人屁股後麵,的確不是一種愉快的事情。但要超越又不容易。另辟蹊徑,卻可以在對手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超越對手。

企業戰略要避開強者鋒芒,找其弱點,進行攻擊。如果精工舍上來就跟瑞士手表在技術和質量上對抗,肯定會大傷元氣。所以他選擇了另謀出路——開拓新市場——石英手表。實現“翻身”,在一個大的鍾表市場上細分出一小塊,自己當老大,然後,再一焦點地前進。

當把石英表和電子表都拿下了,精工舍實際上就擁有了石英表和電子表這兩個大鉗子,它們鋒利無比的時候,精工舍像一隻螃蟹一樣,進攻了,直接拿下“鍾表王國”的珍妮·拉薩爾公司,徹底讓自己在巨人麵前站穩腳跟。

延伸閱讀:另辟蹊徑,重新決策

就大多數的決策者來說,或許早已有方案存在。你早已知道將如何錄用新的員工,如何選擇新的投資,或是如何選定新的廣告運作。

但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技巧,或許是在於知曉一個問題究竟在何時必須另辟蹊徑。如果你繼續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你將永無出頭之日。

但重新修改的決策往往不能立即產生如此明顯的效果。如果對決策的基本任務有適當的認識,就有助於經理主管了解何時必須做修改。

舉例說,一家不動產開發合夥企業試圖重用在運動上有突出成績的員工,因為它認為運動員所具備的衝刺與毅力精神,正是企業邁人成功所不可或缺的。

但是市場的需要發生了突然變化,不動產合夥企業的開發方案立即受到了阻礙,從而引起從前用人決策的過時。原來市場的需要轉成老工廠、倉庫與公寓建築的修繕翻新,取代了原先商業區的高樓大廈與郊外大商業圈的興建。經理主管們搞不清楚,為什麼以往幹勁十足的員工現在卻沮喪不已?合夥人之一了解了問題的真相:公司用人的那一套決策已不再適合業務所需。盡管這些員工非常自信,行動果斷,能督促承包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但在處理原承租戶的搬遷與老建築物中怪異百出的情況時力不從心,頭腦也不再那麼靈活了,因為這需要慢功。這位合夥人不得不離開公司另謀新職;他的夥伴仍在困境中苦熬。

要點總結

要另辟蹊徑進行重新決策,你必須遵循下列步驟:

(1)了解你目前的決策現狀;

(2)設立可供選擇的決策;

(3)如果你無法選走一個最合適的決策,就先選擇幾個一起使用,最後選定一個。

決策就是要會拿自己“開涮’’,好的決策就是重新塑造自我的方案。

借助外力尋找商機

決策提示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社會分工更加精細、更加專業化,這就決定了單個人的知識技能更加有限。憑一個人的能力打天下,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善於借力。在“借”中遊刃有餘,才可能成為成功的經營者。

經典事例:LTV總裁吉姆斯·林的借雞生蛋術

吉姆斯·林曾經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可如今,他是華爾街有史以來發跡最快的傳奇式人物,他旗下的LTV公司是美國最大的15家公司之一。

吉姆斯·林創業始於他剛剛從部隊退役的時候。那時,他用自己的全部積蓄——3000美元開了一家電氣店,名為“林記電氣行”。起初,吉姆斯·林靠架設住宅電線維持生活,收獲十分微薄。

20世紀40年代後期,建築業出現繁榮趨勢,吉姆斯·林從中發現了商機。他開始涉足非住宅建築的電氣工程,生意漸漸有了起色,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他的年營業額超過100萬美元,林記電氣行也改名為“林記工程行”。

但由於他是獨資經營,個人所得稅相當高,除去稅收,所剩無幾。為了減輕稅費,他決定成立一家公司o當時,化想到了股份公司,這種公司不但稅收上好做手腳,而且可以發行股票圈錢。小小電機工程商要發行股票,這幾乎有些可笑,但他通過努力,還是將這一願望變成了現實,最終他把工程行改成了林氏電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並獲準發行80萬股的股票。

他本人持有公司一半股份,另外一半以每股2.5美元發行,實際融得資金75萬美元。

他用這筆錢中的一部分,買了另外一家電機工程建築公司,公司規模因此擴大,股價迅速上漲,公司形象跟著大大提升。

隨著股價持續上漲,通過股票交易,他又買了一家電子公司,和先前買的一起並入他的股份公司o這次購並使股價再次上漲,這又為他購買阿提克電子公司創造了條件。

購買阿提克後,他將公司更名為林氏一阿提克電子公司。

這時的吉姆斯引起了華爾街投資家們的額外關注。

到1960年,他的淨資產已經超過1000萬美元。

但這還隻是起步0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又通過股票交易,不花一分錢現金,購買了一家大公司,然後,他將自己的公司改為林·迪姆柯電子公司。這時的吉姆斯,已經是華爾街的風雲人物,並且有能力操縱股票了,他一舉吞並了一家名為千斯·伏特的飛機和導彈製造公司,並將公司改名為林·迪姆柯·伏特股份有限公司,即LTV。

但這些“大手筆”與後來的行動相比,就根本算不上什麼了。野心勃勃的吉姆斯·林看上了更大的公司,比LTV大兩倍的威爾遜公司,他熄來個小魚吃大魚。

接著,他開始一步步著手實施自己的計劃。他先將LTV分成三家獨立的公司:LTV航空公司、LTV電業公司和LTV林·阿提克公司,三家公司分別上市,母公司持有每家公司75%~80%的股份。

在他的操縱下,三家子公司股價都急劇上升,母公司資產隨之迅速增長,使他的小魚吃大魚計劃具備了實施的條件。

威爾遜公司雖然規模龐大,但股價偏低。吉姆斯經過分析,隻需8000萬美元,就可以達到吞並威爾遜公司的目的。

他當然不肯自己掏8000萬美元現金去買,他用LTV公司的股票抵押,向銀行貸了8000萬美元,輕鬆吃掉了威爾遜公司。

目的雖然達到了,可背上8000萬美元的債務並非小事,他又不肯自己掏腰包去還。

於是他又生出一條妙計:他先把8000萬美元負債轉到威爾遜公司賬下(這是內部轉賬,很容易做到,也沒有法律障礙),然後,他把威爾遜公司也分為:威爾遜肉類加工公司、威爾遜運輸器材公司和威爾遜藥材公司三家公司。每一家公司單獨發行股票,母公司LTV持有這三袤子公司大部分股權,其餘的上市發行,發行所籌的資金,就償還那8000萬美元的債務。

就在整個華爾街為吉姆斯·林的還錢高招目瞪口呆時,更精彩的事情發生了,威爾跡三家公司股價上漲,吉姆斯·林手中的威爾遜公司迅速增值,市值很快達到了他購買時的兩倍。

此後,吉姆斯·林不斷使華爾街目瞪口呆,因為他總是有借別人錢發自己財的舉動。

哈佛決策分析

實現原始積累,有多種方式。要麼自己一個子兒、一個子兒地去掙,然後勒著褲腰一個子兒\一個子兒地省;要麼不講良心不擇手段地占有他人財產;要麼借雞生蛋。

一個一個掙,越來越不可取了。如今是財富時代,富人的錢每秒鍾都在呈幾何級數增長,等你一個一個掙來,滿以為自己有了資本可以開創事業時,抬頭一看,你還是窮人,因為富人更富了,你那點錢,丟進水裏泡都不會冒一個。

不擇手段當然不能提倡,道德關過不去,而且風險也太大,搞不好進了監獄,創業夢就得畫上句號了。

最妙的方法是借雞生蛋。從一隻雞仔養起,太費時,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有自己的雞蛋,而且還得冒這樣一種風險:有一天早上起床一看,養了多日的小雞竟是公雞,沒法兒生蛋。而把鄰家的大母雞借來,一兩天就可以擁有你自己的雞蛋了。有借有還,不算缺德;給點租借費,花錢不多;好米好糠款待母雞,雞蛋算是你的勞動報酬,不存在占有他人財產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成功者成功的第一步,都是從借雞生蛋開始的。

你可以一無所有,但你必須學會如何去借。

借雞生蛋,功夫在一個“借”字上麵。

吉姆斯·林正是巧妙地運用借機,成就了萬貫家財。

有人這樣說過:如果你做針頭線腦的小買賣,你可以自己攢夠本錢,若是做大生意,就永遠別想攢夠本錢,而必須學會“斂財”,把別人的錢拿過來賺取自己的利潤。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靠勤勞致富的人,隻能成小富,要成大富,必須動腦筋。

創業之初,或者在麵對一個破破爛爛的經營攤子,而憑借自己的力量又實在難以支撐下去時,充分地借用他人之財,借用他人的設備,借用他人的優勢,在短時期內完全可以打一場漂亮的戰役。此外,借用地理環境的優勢,借用國家的某些優惠政策,也可以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還有那些富含巨大財富潛能的技術、人才、名人名牌都可以借。

延伸閱讀:巧用“借”字做文章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都有局限性,俗話說:“就算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如果隻憑自己的能力,能做的事很步;如果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就可以無所不能。憑自己的能力賺錢固然是“真本事”,但是,能借他人的力量賺錢,卻是一門高超的藝術。

在經濟活動中,“借”是為了解己之固,補己之短,發展壯大自己;“借”是為了覓得商機,成就大業。盡管“借”是門大學問,但是隻要明確了借助.目的,也就不會無所適從了。為了達到目的,隻要是法律範圍內允許“借”的東西,都可以借。

總之,一個“借”字,天寬地廣,隻要你擁有足夠的經驗、膽識和魄力,你便可以在其中呼風喚雨,大顯身手。

“借他人的雞,孵自己的蛋”,“借雞孵蛋”是商業競爭中一條有名的策略,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講,更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中小企業許多方麵都無法與大企業相比。大企業因為資本雄厚、資產眾多、關係良好,向銀行貸款融資可以說是輕而易舉。而在人才的網羅方麵,大企業亦比中小企業更具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欲求生存、圖發展,惟有采用“借雞孵蛋”的策略,才能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中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是,在運用“借”字時,必須按道德標準行事:正直、誠實、講信用,還必須記住“欲人施於己,己必施於人”的金科玉律,隻有這樣,才能借力製勝。

缺財善借別人之財,缺物善借別人之物。借雞下蛋,以蛋孵雞;善借財務,巧妙經營,這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要點總結

在當今市場競爭中,我們有許多人必須破除傳統的自然經濟的思想束縛,換上具有現代意識的經濟頭腦,在經營發展中堅決克服“萬事不求人”“他人不可信,隻能信自己,”“借來的錢不牢靠”等小生產者觀念,”大膽地投入競爭之中。

有風險才有效益

決策提示

所謂決策,必須是既能解決現實問題又具有前瞻性,它總是麵向未來的,未來的事情總是帶有某種不確定性,因而決策也總是包含著一定的風險。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或決策人必須懂得,這裏所說的不確定性都是相對的。太過保守的領導者,往往會對風險采取回避的態度,以求得風險最低作為決策的基本原則。

經典事例:在“葬禮”時買公司,在“婚禮”時賣公司

1982年是美國的鋼鐵工業嚴重衰退的一年,其產量比上一年減少40%以上。1982年前9個月,美國七大鋼鐵公司虧損總額就高達12億美元,全年約在16億美元。在世界大型鋼鐵企業中排名第七的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因為出現嚴重虧損,也關閉了兩家分廠o相對來說,在美國鋼鐵公司中規模名列第11位的麥克羅斯鋼鐵廠的情況更加嚴重。麥克羅斯鋼鐵廠在竭盡全力挽救無效的情況下,便做出了在1982年10月宣布倒閉的計劃。就在鋼鐵廠行將倒閉和4萬名工人麵臨失業的時刻,在芝加哥發跡的譚仲英買下了該鋼鐵廠。

1964年,譚仲英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家鋼材公司。從那以後,他接二連三地買下了許多破產的公司,使其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1981年,他在美國已擁有大小企業20多家。他的經營之道兢是在“葬禮”時買下公司,在“婚禮”時賣出公司,這是他的決策。很多人對他的這一做法感到不可思議。也有人把他的駭人舉動稱為“喜歡冒險的賭博”。譚仲英對此總是以沉默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