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隻要對方一張口,就知道他在想什麼——成功談判從心理戰開始(4)(3 / 3)

課堂指導。

哈佛禮儀課教授凱絲曾說:“看一個人如何批評別人,就能知道他到底會不會說話。”的確,批評比任何一種語言都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思想和內涵。一個懂得批評藝術的人,必定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那些深知哈佛口才精髓的領導者們,無一不認同審慎批評所帶來的影響和作用。在他們看來,審慎地批評比那些生硬而愚蠢地批評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容易產生積極的效果。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審慎地批評呢?

1.批評他人,就事論事。

評價或批評,隻能針對一個人的行為、行動和表現,而不能針對這個人,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對事不對人。任何人都有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批評、責怪一個人本身,與批評、責怪一個人做出的行為與事件有很大的區別,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有很大差別。

批評要善意,要尊重、理解、信任被批評者,對事不對人,以理服人。對事,也僅僅是對其缺點、錯誤,而不能抓住一點,不計其餘,以致否定一個人的全部工作、全部努力。在批評他人之前,還先要明確就哪件事或事情的哪個方麵進行批評,越具體明確越好。抽象籠統,“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別人往往難以弄懂你的意思。

2.給予意外的“讚許”。

某教練接受雜誌采訪時,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每位選手都希望在球場上努力表現,而要求自己不失誤。果那位選手雖已盡力卻仍犯錯,並且他能自我反省,我就不會再施加壓力,不對他加以批評。”在這個時候采取一種正話反說的形式對他“讚揚”一番,可以緩和緊張氣氛,促其反思。

3.批評他人,先批自己。

正如鬆下幸之助一樣,有的時候自我批評比針鋒相對的辯論、指責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批評他人之前先談一談自己從前做過的類似錯事,一方麵可以為對方提供例證,讓他從例證中認識到犯錯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麵也可以帶給對方一定程度的認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營造出心胸開闊、坦誠相見的良好批評氛圍,從而使對方更容易接受。

作為長輩或上級,把自己曾經的過錯暴露在晚輩或下屬麵前,目的不在於作檢討,而在於以自己的感悟來教育對方。這種借己說人的方法,讓我們看到了融自我批評於批評中的魅力與力量。

4.顧及臉麵,注意場合。

會說話的批評者總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看什麼情況行什麼令,靈活機動、隨機應變,從而創造出一個否定和批評對方的良好時機。愚蠢的批評者則往往不分場合、不看火候、隨便行使權力、大耍威風,結果,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嚴峻。通常的批評宜在小範圍裏進行,這樣會創造親近融洽的語言環境;實在有必要在公眾場合批評時,措辭也要審慎,不宜大興問罪之師。

5.批評的話語盡量精簡。

任何一個談話高手都知道,批評的話最好不超過三四句。會做工作的人,在對別人進行批評教育時,總是三言兩語見好就收,並不忘給對方留一定的餘地;而有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總是不肯善罷甘休,非把對方批得“體無完膚”不可。

一般來說,批評應該適可而止,沒有必要把對方置於死地,讓對方無顏麵示人,因為我們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

6.責備對方,不翻老賬。

在對別人進行批評時,翻老賬往往會觸動別人最敏感的、最不願意讓他人觸及的地方,從而使他人產生極大的反感。

批評最忌翻陳年老賬,將對方過去的問題一股腦兒地抖出來以顯示自己的理直氣壯。殊不知,連珠炮式的指責隻會擴大對方的對抗情緒,使所遇到的問題更難解決。

凱絲教授的建議給我們指出了審慎批評的主要原則,哈佛領導力培訓教師華納也說:“審慎地批評,是優秀領導者的高尚作風。”的確,隻有在批評的時候不傷到他人的自尊心,並讓他人樂於接受我們的觀點,才真正達到了批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