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在於求知”,好奇、思考及尋求答案是人類獨有的基本特征,而這個世界從來就不乏喜歡好奇、思考並立誌探索答案的人。所以,這個世界有了哲學家。
哈佛大學哲學教授普特南一直很讚賞亞裏士多德的觀點,即投身哲學事業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閑暇,二是詫異。閑暇,是說哲學家必須有充分的空餘時間,不會為衣食所憂,不會為生計奔波,不能餓著肚子研究哲學;詫異,就是要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有著孩子般的天真,否則,就不會對哲學產生敏感。
Philosophy:“有智慧”還是“愛智慧”
對於多數人來說,“哲學”是一門枯燥、抽象而又空洞的學科。很多人認為哲學家就是空想主義者,他們所說的話全憑個人想象,毫無科學論據,而且往往把一些簡單的東西說得極為複雜,把你原本懂的東西說到你不懂為止。還有人嘲笑搞哲學的人都是瘋子,最好的例證就是尼采,尼采把哲學研究得足夠通透,可惜,最後他卻瘋了。
難道哲學真的這樣一無是處嗎?
經常去圖書館查看資料的人一定會發現:哲學的編號是“1”,這又作何解釋呢?這是因為哲學是一門具有基礎性與整合性的學科,既能作為一切知識的基礎,又能統合所有的知識。.(博士學位),就是DoctorofPhilosophy(哲學博士),這充分說明了哲學是所有學科的最高境界。
“philosophy”,這個詞是從希臘語“philo-sophia”轉變而來,“philo”意思是“熱愛”,“sophia”意思是“智慧”,哲學因此被稱為“愛智慧的學問”。
很多人認為“愛智慧”就是“有智慧”,實際上,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愛智慧者”與“有智慧者”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含義卻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確定真理的哲學家,後者指靠炫耀技巧賺錢的“智者”。
在古希臘前期的城邦中出現了這樣一批“智者”,他們自稱是有智慧的人,通過給別人傳授辯論和修辭的技巧來獲得報酬。智者雖然是“有智慧的人”,但不是以智慧為追求目標的“愛智慧的人”,與其說他們傳授的是“學”而不如說是“術”,智慧隻是他們用來達到目的、獲得收益的手段。柏拉圖站在哲學家的立場,把智者斥為“批發或零售精神食糧的商人”。在柏拉圖看來,真正的哲學是不計較功利的,真正的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典型的代表便是他的導師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出生於雅典的一個中等階級家庭,父親是塑料作坊主,母親是一個助產婆。傳說蘇格拉底麵目醜陋,身材矮小,這與智者溫文爾雅的形象相去甚遠。他平時像一個智者一樣生活,以教育青年為己任。但他與智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從不收取學生的學費,更反對詭辯和似是而非的誇誇其談,他自稱是沒有智慧但愛智慧的人。哲學對於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個人私事,而是他對當時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時代所盡的義務。在此意義上,蘇格拉底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聖牛虻”。但是,蘇格拉底的言論使有些人感到恐懼,為此他遭到了所謂“有智慧”的智者的反擊和汙蔑,而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蘇格拉底的意圖,認為他既然沒有智慧又為何來教導雅典民眾呢?蘇格拉底最終被誣陷“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而入獄,盡管他在法庭上發表了義正詞嚴的申辯,仍被雅典民眾以公投的方式處死。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毫無疑問,蘇格拉底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但是他更願意把自己定位為愛智慧的人,一方麵不斷追求真理,另一方麵不誇誇其談,賣弄炫耀。“哲學”的本意告訴我們要“愛智慧”,要做一株虛心思考的蘆葦,而不做一隻誇誇其談的烏鴉。
哲學的意義:讓你更理性地生活
《催眠》是一部日本恐怖電影,它的原著作者鬆岡圭佑是一名催眠指導教授,此書被書評家推選為心理懸疑小說的最佳傑作。影片中講述了幾起光怪陸離的死亡案件:一個正在賽跑的女孩突然全身骨折死亡;一個新郎在婚禮舉行時突然勒死自己;一位中年男子在生日當天突然跳窗身亡……這些死亡案件表麵看似自殺,實際上都是因為他們的意識被人催眠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