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的意識是被催眠的。在小的時候,我們就被灌輸很多觀念。當時的我們往往認為這些觀念是對的、沒有疑問的,也就從來沒有認真仔細地反省過。
哲學與哲學家最重要的精神,即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所謂批判精神,是指哲學不會向慣常的說法、權威和傳統屈服,而是敢於置疑一切、批判一切。所謂求真精神,是指哲學不會滿足於停留在事物表麵,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個洞穴中。從出生起,他們就像囚犯一樣,被鐵鏈鎖在固定的地方,甚至連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轉動,更不能回頭,隻能直視前方。在他們身後,有一堆篝火,在火與囚犯之間有一堵矮牆,牆後有人舉著各種各樣的雕像走過,火光將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對麵的洞壁上。就這樣,這些囚犯一生都好像在看皮影戲,他們不能相互觀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樣,也不能回頭看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於是,他們都以為眼前晃動的影子就是真實的事物,並用不同的名字稱呼它們。
囚徒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感到命運的悲慘,也沒有想過掙脫束縛他們的鎖鏈。然而,有一天,一個囚犯偶然掙脫了鎖鏈,移動腳步,回過頭來,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火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使他看不清原先已經習以為常的影子。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的眼睛逐漸適應了火光,終於能分清影子和雕像,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實,於是,他顧不上刺痛的眼睛,朝火光走去,走到洞口,便被人從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當他第一次看到陽光下真實的事物時,再次感到眼花繚亂,比先前見到火光時更為痛苦。所以,他隻能一步一步適應洞外的生活,先看陽光下的陰影,再看水中事物的倒影,再抬頭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最後,他終於能直視太陽,才明白太陽主宰著世間的萬事萬物。
然而,解放的囚徒並沒有得到一個好歸宿。這個走出洞外的囚犯回想起往事,在慶幸的同時,開始憐憫他的同伴。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的,也不過是善於捕捉倏忽即逝的影子,善於記住影子的形狀,善於推測即將出現的影子而已,所以仍然是一個可憐蟲。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會再留戀洞穴中的獎賞,再也不願回到洞中做囚犯。
為了解救他的同伴,走出洞穴的囚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洞穴裏。可是,他從光明的地方重返黑暗的地方,已不能適應那裏的生活。別人因為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說他在外麵弄壞了眼睛。沒有人相信他在洞外看到的東西,他不得不和他們爭論幻覺與真理、影子和雕像的區別,卻因此激起眾怒,大家恨不得把他處死。
柏拉圖用洞穴中的囚徒來比喻世人把表象當做真實,把謬誤當做真理。而哲學家就是那些掙脫束縛走到洞外的囚犯,雖然掙脫時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和痛苦,但畢竟看到了真實的世界,而不是一輩子活在黑暗當中。
雖然走出洞外的囚犯沒能成功地幫助自己的同伴,但畢竟他走出過洞穴,看到過真實,能夠做到理性地思考問題,經曆過真正的幸福,他是值得稱讚的,他的失敗是因為光明不能適應黑暗。相反,他的同伴是可悲的,他們隻看到事物的表象,並被表象所迷惑,不能夠理性地思考問題,最終也就沒能走出黑暗獲得解放。
反思的智慧:像貓頭鷹一樣審視一切
哲學是對於世界本質的思考,這種思考是剝離表象,褪去浮華的,因而有時候顯得有些冷峻,有些不近人情。同時,哲學又是帶有反思性質的,它通常會以犀利的眼光穿透現實的迷障,讓我們從紛繁的表象中得到隱藏在背後的知識和智慧,成為我們繼續前行的良師益友。哲學也正是因為這種冷峻的反思才具有獨特的魅力,在這個意義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將哲學形象地比喻成“密涅瓦的貓頭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