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踏上精神的智慧之旅 (2)(1 / 2)

在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多才多藝,她同一隻貓頭鷹共同守護雅典的平安。她們有著相同的神力和特征。傳說正是她把紡織、縫紉、製陶、園藝等技藝傳給了人類。貓頭鷹是密涅瓦的象征,代表智慧、理性和公平。所以,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像貓頭鷹一樣聰明。貓頭鷹眼睛明亮,目光銳利,洞察力強。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將哲學定義為“愛智慧”,而象征智慧的貓頭鷹也成了哲學的代稱。“密涅瓦的貓頭鷹”從此流傳於世。

在黑格爾看來,密涅瓦的貓頭鷹飛翔了,就意味著人類的智慧啟動了。但貓頭鷹不是在晨曦中迎旭日而飛,也不是在午後的藍天白雲間自由飛翔,而是在黃昏降臨的時候才悄然起飛,同時用冷峻的目光掃視一切。

黑格爾借這個譬喻說明:“哲學的認識方式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在事實背後的反複思考。”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思考。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豔陽當空的藍天中翱翔,“反思”當然就隻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悄然起飛。

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同時寓意哲學的反思必須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同時是冷峻的。現實的壓力和繁雜瑣碎的事物使我們疲於奔命,在不停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追求物質利益和享樂生活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對生活本身和自我的審視,從而讓自己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哲學所要反對的,一方麵是精神沉陷在日常功利的興趣中,一方麵是思想的空疏淺薄。精神一旦為這些空疏淺薄的意識所占據,理性便不能追尋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沒有發展的餘地。哲學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緒上深刻的認真態度”,需要從“日常功利的興趣”中超脫出來,需要排除“思想的空疏淺薄”。

貓頭鷹是智慧的代名詞,而哲學就是對於智慧的認識與應用。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給我們帶來啟迪和智慧,同時也要求我們排除紛繁雜念,用冷峻的眼光審視現實,也審視自己。

哲學烤不出麵包,但能使麵包增加甜味

古希臘時,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我想跟你學哲學。”

蘇格拉底問他:“你想學到什麼呢?學法律,可以掌握訴訟的技巧;學木工,可以製作家具;學經商,可以賺錢。學了哲學,將來能做什麼呢?”

青年無法回答。

確實,哲學能做什麼呢?哲學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既不能解決溫飽,也不能防身。馬克思也講過一個關於哲學無用的故事:

一個哲學家坐在船上,他問船夫:“你懂哲學嗎?”

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說:“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船夫沉默不語。這時一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裏。看著在水中掙紮的哲學家,船夫問:“你會遊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

船夫說:“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哲學真的沒什麼具體用途,關鍵時刻連命都救不了,還不如去學習一項有實際用途的技能實在。但是“無用之用乃大用”,越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往往越有大的用途,哲學家不會烤麵包,但有經世濟民的大用。

下麵我們再來看一下另一個版本的《哲學家和船夫》的故事:

中國戰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梁國,這個國家的丞相死了,哲學家惠施想要去梁國謀求這一官職,可在過河的時候太匆忙,不小心掉到了河裏,路過的劃船的人把他救起來。

劃船的人問他:“你要去哪裏啊?怎麼會那麼匆忙呢?”

惠施說:“梁國沒有丞相,我想去那試試看。”

那個人又說:“你隻是在船上那麼小的地方都會遇到困難,要不是我的話,你就死了,你哪來的本事做梁國的丞相呢?”

惠施說:“說到在水上駕駛船隻,我是不如你;但是說到治理國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定,你和我比起來,還差得遠呢。”

人無麵包不能活,人無思想同樣不能活,生活因思想而精彩,思想因生活而豐富。於是,有了哲學的生活便有了厚度和意義。

“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人生就是一個烘烤麵包、品味麵包的過程;若要麵包變得更好吃,則需要調味的奶油或蜂蜜,而那奶油和蜂蜜指的就是哲學。

由此,我們應該明白:活著和活得有意義並不是一回事。而哲學就是展現人生意義的一個美麗的萬花筒。所謂意義,是指理解的可能性。譬如,一個人到一家異國餐廳就餐,菜譜上顯示的都是異國文字,而這個人完全看不懂,根本不能夠理解菜譜上文字的意思,那麼這份菜譜對這個人就毫無意義。於是,這個人就隻能胡亂點菜,或是看著周圍人點什麼菜自己就點一份同樣的菜。如果不學哲學,沒有理解的可能性,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陷於這種盲目、隨波逐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