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經常會悄悄地、深深地滲入人們的心裏,但是世上哪有真正的圓滿?對於自己的缺陷不要耿耿於懷,要敢於直麵不完善的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勇者。從自身條件的不足和所處的不利環境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自尊:一切想法和判斷的根源
有一年的春季學期,一個名叫斯坦的女孩子選修了威廉姆·詹姆斯的哲學課程。期末考試那天的天氣很好,考試的內容是關於人生的意義之類形而上學的東西。斯坦看完題目後,在自己的答卷上寫下一句話:“在今天這樣美好的天氣裏答題考試,甚為可惜。”然後,她便離開了教室。哲學老師威廉姆·詹姆斯最後給了她A的成績。
大家一定會覺得詫異,威廉姆·詹姆斯為什麼給了這個女孩A的成績?這是因為威廉姆·詹姆斯認為這個女孩具有獨立的自尊心。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自尊心僅僅是自己虛榮心的滿足。然而,美國自尊研究的鼻祖、一位有50年工作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和哲學家伯蘭登對自尊做出這樣的定義:“自尊是一種認為自己有應對生活基本挑戰的能力、值得追求幸福的傾向。”這個定義中提到了兩個概念:個體的能力和個體的價值感。這兩者都很重要,否則會造成較低的自尊水平。
一個人在各方麵都很能幹,不管是事業、家庭還是人際關係都不錯,但他的自尊心水平還是可能很低,這是因為他缺乏“價值感”。我們一生中作出的所有評估,都沒有對自我的評估重要。因為我們一直和“自我”在一起,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無論是獨處的時候,還是與他人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是我們環顧周圍,還是檢驗自己,幾乎每個人的自尊心都有很多提升的空間。
自尊不是和成功、社會地位、金錢等聯係在一起的,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有一些人總是需要別人的表揚,比如做演講的時候,如果觀眾反應強烈,就會很高興,如果觀眾沒有反應;他便講得索然無味;又比如有的學生很在意家長和老師對自己成績的評價,如果老師和家長都表揚他,他會很高興;如果有人對他的成績表示懷疑或者不屑一顧,他就會很難受,覺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這種喜怒全係於他人的人,生活的動力往往來源於他人的看法。比如就業時,會傾向於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選擇伴侶時,主要考慮別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歡。他們對自己的判斷也是來自與他人的比較,如果考試成績比別人高,感覺很好,反之則感覺很糟糕。“我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學的學習,如果有人比我學得好,我會感覺到壓抑和羞愧。”幾乎沒有人不具備依靠性和比較性的自尊,因為我們都是凡人,不可能無視他人的看法,不與他人比較,這是人性使然。如果我們想要克服人性的弱點,就要學會遵從它,否則隻會適得其反。
也有的人對自己的評判是根據自我的標準,比如,一個人很清楚自己的學習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盡管別人對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終內心的尺子是由他自己來衡量的。這樣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時,不會和他人比較,而是和過去的自己比較。我進步了嗎?我是不是比過去的自己幸福?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別人進步的多少,別人幸福還是不幸,都不會影響他對自己的評價。
對於自尊的維護,我們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應來源於自我的評判。我們在評價自己的能力時,既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較,它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狀態。例如,寫一本書時,有的人會和其他書籍進行比較,動力來自於他人的讚揚和肯定;有的人的滿足感來自自己寫作水平的進步,由自己來決定書寫的好壞;而有的人寫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當有好的想法時,希望能用書呈現出來。如果發現其他同樣優秀的書,也會感到很滿意——因為他們把自己和他人融為一體了,也就不會把自己和別人放在對立麵上。
對於自尊的培養需要很長的時間,或許是一輩子,就像走路,我們在孩提時不會走路,磕磕絆絆,需要他人的幫助;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能單獨走路了,但還是很小心翼翼,不太熟練;後來,我們就能獨自熟練地走路了。剛出生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自尊,過一段時間後,我們開始通過他人的看法來了解自己;然後,我們開始有自己的意識,懂得和以前的自己進行比較;最後,如果獨立性的自尊足夠強,我們進行到自然而然的存在的階段。很多人到了很大的年齡才真正懂得如何讓別人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尋求肯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