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諸事停當(1 / 3)

逞強的太平公主第二天果然鬧笑話了,怎麼都起不了身。

腰酸脹的厲害,渾身沒有力氣,隻好氣哼哼地躺著,心裏在咒罵著那個可惡的“子應哥哥”,把她折騰的這個樣子,也在憤憤那麼遲了,陳易也不來看她。

在陳易處完了事,過來看她時候,可是又抓又搔,又哭又笑,一直勁地叫陳易賠她什麼,並堅決不讓陳易離開。陳易在費了一番口水安慰,並用親吻、撫摸等肢體動作安慰後,她才不情願地答應,再好好休息一下,待身體恢複了氣力就起床。

在接下來幾天,陳易會盡量抽出時間來陪太平公主,滿足她身體方麵的渴望。

初嚐男女情事的人,總是興致最高的,不論是上官婉兒還是太平公主都是一樣,她們總是隨著性子“索取”,也幸好她們身體的興奮閥值不是很高,在陳易的耐心挑逗下,也很快就能完事。

不過,可以親近的女人太多,又不把誰冷落,陳易“工作”的很辛苦,白天黑夜都要忙。幸好他身體結實,體力上不成問題,但精氣上還是感覺到了問題。

一個直接的現實問題就是,這段時間,他竟然沒讓人懷孕上。原本還擔心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得了他的恩澤後,不小心大了肚子,鬧出麻煩事來,但在過了一兩個月,依然沒看到動靜。

府上那些妻妾們在靜默了幾個月後,一個個肚子也沒動靜,陳易這才感覺到了有問題了。

想來想去,可能是在床上工作太勤奮,精子生成數不夠他揮霍,成熟度不夠,導致數量和質量都下降了。在弄清楚情況後,他在提高“工作質量”的同時,也盡量減少“工作頻率”,讓自己有休養的機會。一段時間下來,不但精氣上感覺好一些了,也有了成果出來,上官婉兒終於懷孕了。

上官婉兒懷孕初期,陳易也不聲張,但也不讓她繼續呆在宮中,而是接回府中,在與其他妻妾們商量後,強勢地堅持,同給上官婉兒以“平妻”的身份,並告知了在府中懺悔的鄭婉頻。

鄭婉頻在知道自己女兒也被陳易騙上手後,如五雷轟頂,悲痛萬分,差點拿刀追殺陳易。

不過在陳易一番安慰,並知道了上官婉兒得了“平妻”身份後,終於還是無奈地接受,搖身一變成了陳易的嶽母,但情人的身份肯定是繼續保持著的。

在得鄭婉頻同意後,陳易也為上官婉兒補辦了婚事,隻不過低調進行,沒過於聲張而已。

恰好這個時候,陳易在朝會上提出來,凡事要節儉,不要鋪張浪費的要求,他自己也趁勢低調結婚,也不讓其他大臣們拿賀禮相賀。邀請的客人也隻是那些相熟的、關係最好的,其他一概擋駕。

陳易名媒正娶了上官婉兒,當然惹惱了太平公主。

陳易最終費了好多天的勸,並一再承諾,肯定會給予其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和身份後,太平公主才答應下來,隱忍一段時間,避免惹惱她那位母後武則天。

太平公主也是知道,自己的母後是絕對不會同意她下嫁給陳易,除非像上官婉兒一樣懷了身子,將生米煮成熟飯才有可能,但也會鬧出大的動靜來。為了自己,為了陳易,她也隻能等機會。

當然她也希望自己能懷上身子,以繼成事實逼迫陳易做出迅速決斷。

隻可惜,心急總是吃不了熱粥的,成了陳易的女人後大半年,太平公主的肚子依然沒動靜。

而這時候,武則天因為一場重病,心性大變。

在一起去華清宮泡溫泉,與陳易消除了大部恩怨後,陳易會天天拿朝事問詢武則天,武則天也會偶爾發表下意見,但在這場差點要了她性命的大病後,她對朝事的興趣越來越小。

在武則天大病初愈時,陳易還會將朝政大事講與她聽,問詢她的意見,但病愈後的武則天對朝事沒一點興趣了,表現的很耐煩,後來就讓陳易不要再拿這些“俗事”去煩她了。

在問詢檢查了一陣後,陳易也知道,武則天的更年期到了,月經也沒了。

他猜測,可能是身體的生理機能變化,還有這場大病,及以往藥物的作用,讓武則天心性大變,對什麼事都淡然起來了,最終陳易聽之任之,也不去強求她什麼。

在靜性了半來年,想了太多的事後,武則天似乎感覺到了自己掌權那些年犯下的罪孽,向陳易請求,她要找個地方懺悔自己的罪過去。希望陳易不要責怪她,不要再來打擾她,她也不想再呆在長安,不想再住在大明宮,因為她經常做惡夢,她要去洛陽長住。

陳易最終也答應了,並為武則天在洛陽修建了一座道觀,取名為“則天”觀,供武則天修養。

在太平公主終於懷孕,陳易過去請求將太平公主嫁給他之時,已經沉迷於道事中的武則天沒有什麼激動的反應,她似乎早就預料到了這個結果,隻是要求陳易好生照料太平公主,不要讓她這個女兒受委屈,就別無他言。

武則天這樣的變化,讓陳易欣喜若狂,一個最大的難題解決了,他也不要再為自己的私事煩心,可以一心投入到朝事方麵去了。

------------

在陳易以尚書令身份執掌朝政大權後,大唐的發展方向已經徹底改變。

這些年大唐取得的成就讓許多大臣洋洋自得,任何人都知道,再也沒有外來勢力能威脅到大唐的安全,泱泱大唐就是威服天下的代名詞,任何藩屬國都要深深仰慕的,但陳易並不滿足。

在後世那種現代化的環境下生活了三十年,許多東西都很讓他流連的。

他完全相信,他個人的見識超過這個時代的任何一個人,他懂的他們不懂的許多知識,他要用他的知識和見識,讓大唐發展的更快一些,無論是政治、經濟、科技方麵都要如此。

政治上的改革是一定要進行的,如今實現後世西方那種三權分立等形式的民主是不現實的,但他可以引領大唐往“初級民主”方麵發展,並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

君主製度時代,展開徹底的改革是不現實的,隻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慢慢改變,從量變到質變,讓人慢慢接受,並完善各種製度。完善三省六部製,是陳易現在最可行的手段。

有李世民當年的基礎在那裏,及陳易的威望及控製力在手,要完善三省六部製,還是容易做到的。

陳易所進行的改革,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權,加強政事堂諸宰相的權力,以相權製約皇權。

這雖然說對他自己兒子以後真正親政後,會帶來些麻煩事,但陳易覺得,有製約的權力總比任何事都是由皇帝最後決定的獨斷專行方式好,絕對的權力肯定會出現許多負麵的影響,有監督的權力才會受到製約,讓皇帝不能為所欲為,這樣才能讓大唐在良性循環中發展。

要讓大唐真正的長治我安,一直延存下去,肯定要有一套非常好的製度,各方麵權力相互製約,才能實現。後世西方的民主製度就是權力相互製約的,即使總統也不能為所欲為。

陳易期望經過他的努力後,在幾十年後能初步實現這樣,皇帝依然是國家元首,是最高權力掌握者,但屬下的那些大臣也會對他行成製約,並有一套完善的監督體製。

而要完成這項非常浩大的工程,僅憑他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也需要很多年的慢慢改變才有可能實現。陳易需要很多的人幫忙,也不能讓人才斷檔。如今已經有很多有才之士經他薦舉、提拔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這遠遠不夠,還需要加大力量培養,並且要向這些人灌輸“民主”方麵的理念。

陳易不喜歡阿諛奉迎之臣,他希望官員們都是耿直入士,能為理而爭。

裴行儉當年製定的官員選拔製度被擺到很高的位置上,所有官員的任免、考核、提拔都按章行事。官吏是國家的根本,治國首先要從治吏開始,官吏隊伍治理好了,其他事都好辦了!

監察製度在逐步完善之中。

製度是治本之策,陳易就是希望在他手上,能將所有製度都完善,包括官員的任免、監督、考核。

選拔官員當然是重中之重。

可以說,如今選拔官員的最好措施還是科舉製度。

但在陳易主導下的科舉製度,已經不僅僅限於選拔合格的官員上了!

陳易令吏部尚書魏玄同,率領一般官員,依照他所提後世教育體製及科技發展方向,完善科舉製度,不但要為朝廷選拔適合當官的人,還要將那些精通各行各業的人才都選拔出來,為朝廷所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陳易非常信奉的一句名言。

在他的努力下,以往時候被稱為“奇技淫巧”之學,如今已經登大雅之堂,從事這些技術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連科舉都設這方麵的專業了,這是陳易力排眾議而推行的。

陳易期望,在他推動之下,整個社會能對“科技”知識重視起來,從而帶動整個大唐的科技水平往更高層次發展,爭取早日研製出原本要幾百年,甚至千年以後才會出現的東西。

比如蒸汽機、火車、電器、現代火器等等,他當然知道要研製出這些東西來並不容易,但隻要整個社會重視人才的培養,重視科技的發展,經過幾代人或者十幾代人的努力,花上幾十年,上百年時間,應該會有所成的。如今大唐的國力已經足夠支撐在這方麵的大規模投入了。

陳易還拿出自己的家產,設立各種獎項,獎勵那些在各方麵表現突出,創造出成就的人來。

當然朝廷也有這方麵的重獎。

這些措施的實行後,許多士子不再謀求科舉當官一條路了,他們紛紛投入原本大多人不屑的“奇技淫巧”方麵研究去了,大唐的科技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機床在陳易主事的幾年後不研製出來,這就是其中一個奇跡。

有了初級的機床,製作許多東西就很方便了!

陳易不隻在科技等算作“文”的方麵特別重視,他也非常重視武備。

軍隊國家化、現代化的步子一直沒停過,府兵製作為常備軍的組成方式早已經退出曆史舞台,隻作為預備役製度使用。各衛軍已經進行了重組改編,左、右衛等大唐十六衛繼續保留,但已經完全不同於遙領府兵時候的樣式,而差不多成了後世時候集團軍的樣子,分駐在全國各地。

大唐的武裝力量維持在八十萬左右。

各領軍將領隻管軍權,不能涉及民生,軍、民徹底分開,領軍將領幾年內也會輪換,並且還有一整套監督體製,及軍隊調動的製度製定,避免領軍將領專權,給大唐埋下禍患的事發生!

火藥製造出來,以後的戰事再也不能停留在冷兵器的模式下。陳易主持了軍器監多年,在主持朝事後,對軍器監依然非常重視,甚至經常親自過問軍器監的武器研究。在他的主持下,每年朝廷都會投入大量財力製作新式武器,新製作出來的武器,主要是火器也很快就會列裝到軍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