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諸事停當(2 / 3)

為了培養合格的領軍將領,在完備大唐皇家軍事學院的同時,朝廷還在洛陽、太原等地陸續建設了幾座新式的軍校,以後所有校尉以上的軍官都要經過軍事學院的培養才能擔任。

軍備投入連年增長的情況下,水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往海軍方向發展。

與其他大臣所想不同,陳易很注重海軍的發展,要讓大唐的領土繼續擴張,海軍是必須要大力發展的。因此他也大力推廣遠洋貿易,並花大力氣提高造船技術。遠洋貿易的發展,造船技術的不斷提高,除可以換取大唐所需的物品外,還可以積累遠洋航行的經驗,直接提升了大唐水師的力量。

陸師、水師的力量都往更加大方向發展,大唐的兵威才會真正聲震天下!

在完備科舉的同時,朝廷還推出了武舉製度,每年都會以科舉的樣式選拔勇武之人。如今的科技條件下,是不可能完全拋卻冷兵器作戰的模式的,勇武者在戰場上,還是非常有作用的!

文武之道都要重視,重文輕武隻會給國家帶來災難。

陳易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希望文武之道都發展,最終讓大唐稱霸世界。

當然他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任重而道遠,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但他肯定會為此做準備!

要征服天下,讓中國的領土無限擴大,除軍隊戰力及其他科技方麵需要發展外,一定數量的人口是必須要保證的。如今的大唐疆域麵積至少比陳易穿越前所處的後世要大兩倍,如此廣闊的地方,人口也隻不過六千萬左右,依陳易的估計,如今的生產力條件下,至少兩億左右的總人口,才是合適的。

人口太少,許多事做起來有點力不從心。

軍隊要兵源,所占之地要移民,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入口的補充。

可以說如今的大唐人口是非常欠缺的,必須要大力鼓勵生育,提高人口數量。

獎勵生育的政治早已經製定,這些年大唐的人口出生率還是不低的,但因為醫療條件落後,幼兒的死亡率也比較高,加強基礎醫療的建設,也是重中之重。

陳易在指使官員們依他所想製定政策鼓勵生育的同時,也通過其他手段獲取人口。

戰爭是獲取現成人口最好的手段,戰時俘虜的人雖然不能完全充作人口數,但戰俘可以用來當作勞役,讓他們為大唐的基礎建設添磚加瓦。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人口的一個直接補充!

人口增長了,素質也一定要提高。而要提高人口素質,教育是根本。

大唐的國庫收入以幾何級增加,國庫殷實,許多事就可以方便做了。

在一群親信大臣的支持下,陳易在主政後幾年內,已經製定出一係列普及教育的政策了,雖然沒辦法普及全民教育,但一定年齡的兒童大半入學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國家賦稅收入的增多,在教育方麵的投入也開始大幅度地增加,陳易態,在十年之內,能讓天下百分之六十的適齡兒童入學,因此他也一力促成了每縣一所官辦學校的建立。

每個縣一所官辦學校還是遠遠不能滿足所需,還需要進一步擴建,許多富裕之地已經有兩三所甚至更多的學校建立起來。學校建立多了,教師的數量也必須要增加,其他配套設施比如書本等缺少也是個難題,印刷技術的改進,降低書本的成本是必須要做到的,隻不過一切都要時間來解決。

陳易相信,教育方麵的事可以很好地解決,隻要朝廷足夠重視。

而支撐陳易進行諸多改革,並花費巨大投入做事的最大基礎,就是大唐農業的連年豐收。

民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糧食問題是任何朝代都最難解決,也是最需要解決的一件事。

陳易對農事的重視在剛剛得武則天重用之時就開始了,占城稻也就在那些年引進。

這些年在作物種植方麵,他也花了非常多的精力,指使手下之人,派人不遠萬裏去到海外引進土豆、辣加、蕃茄、玉米等作物。這些作物的引進,不但極大地豐富了大唐的物產,並終於有機會可以讓天下任何一個人都不餓肚子了。土豆、玉米的高產,讓種植這些作物的百姓心花怒放。

陳易不但親自過問民間種植情況,還身體力行,親自指導官員們主抓各地的作物種植。

各級官府官員對農事也不敢輕視,在陳易的大力推動下,大唐境內精耕細作的先進種植技術得到了全麵的推廣,水利灌溉設施也得到了大力的修整。數管齊下的舉措下,糧食的產量連年大幅度增長。

百姓不再需要擔心糧食夠不夠吃,他們擔心的是糧食多了,沒地方堆放。各級官府也在犯愁,多收的糧食沒地方堆放。官倉已經一再擴建,但仍然滿足不了堆放糧食所需。

陳易為此很驕傲,他也因此威望日隆,屬下的大臣們對他敬若神明。讓百姓不再餓肚子,這在曆朝曆代都是極難做到的,但現在卻在陳易主導下做到了,如何不讓人敬佩。

糧食多了糧食深加工的產業也開始興盛起來。

唐初時候因為糧食短缺問題,官方嚴格控製釀酒行業的發展,因為這要消耗大量的糧食。

如今糧食不用愁了,官府也開始鼓勵包括釀酒在內的糧食深加工行業的發展。

有了富足的糧食,有了官方的支持,釀酒等糧食深加工待業得到了迅猛發展。

但這些還是消耗不了積餘的糧食,大量的糧食被銷往海外。

大唐多餘的糧食,換來了大量的金銀器物,及其他一些新奇物種。

在以尚書令身份主持了政事堂事務後,陳易可以說將大唐的權力都掌握在手裏。

大批親信人物充作他的左右手,這些人物都是在原來曆史上很有名聲,才學能力都不凡之人,他們和陳易一樣,兢兢業業做事,一心為大唐的強盛而做出努力。

這些人和陳易一樣,每天都精力充沛,勤於朝事,沒有偷懶的時候。

上行下效,州縣一級的官吏也都兢兢業業地做事,不敢偷懶不理事,怕被彈駭。

上下官員都勤於政事,各項製度越來越完善,大唐的發展,像被裝了火箭助推器一樣,速度驚人地朝前跑去,把周邊國家遠遠地拋在了身後,而陳易的目光開始放眼天下。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四方來賀的盛景,每年都會在大明宮含元殿上演。

請求歸附的外蕃小國每天都不少,但陳易並不滿足於此,大唐的鐵騎依然在四處征戰。

陳易主事後,並沒改年號,而是繼續以武則天掌權時候的“永昌”為年號。

永昌十年,大唐鐵騎在蔥嶺以西近千裏地方,與大食軍隊發生了一場戰役,此戰三萬大唐精銳的安西軍火槍騎兵與十五萬阿拉伯軍隊遭遇,激戰的結果就是十五萬大食軍隊遭到重創,除一萬餘人逃走外,其他不是被俘就是被殲,大唐軍隊的兵威,聲震後世那片叫中東和歐洲的地方。

“要盡取那片地方!”這是陳易給主領大唐安西軍的薛仁貴之子薛訥的指示。

得到指令的薛訥,率領他麾下的五萬人馬,直指後世西方文明的誕生地去了。

安南都護府內的安南軍,也在領軍將領程務挺的率領下,往南進軍,準備完全占領後世中南半島那片美麗富饒、非常適應糧食種植的地方。

一個超級大帝國,已經在陳易的期望中誕生了!

-----------

許多年後的一天,大明宮延英殿,陳易與皇帝李重潤相對而坐,準備說事。

已經步入中年的陳易,外表上與年輕時候並無多大的變化,但精力方麵卻是相差了挺多,當年充滿朝氣的臉,多了些風霜後讓人感覺到了更多的凝重和沉穩。

李重潤已經十八歲了,早長成一個英俊的少年郎,去年時候,在陳易的張羅下,也大婚了,娶了李重潤自己相中的狄仁傑之女狄秋雲為皇後,如今狄秋雲已經有孕在身。

李重潤已經長大成了人,陳易覺得許多事,也要交給小皇帝自己做了,他已經替兒子張羅的太多了,如今的大唐國土是空前的強大,製度越來越完善,科技產生力水平發展也越來越快。

十幾年的心血傾注在李重潤身上,所有一切都是言傳身教,甚至連親情的教育也是如此,李重潤的成長情況讓陳易很放心,很滿意,現在的結果可以說比他預料的還要好上很多。

他已經為大唐張羅太多,替自己的兒子做的夠好了,該放李重潤單飛,他要去享受生活了!

今日就是要說這些事。

所有閑人都退下了,沒有吩咐任何人不敢進來。陳易示意李重潤靠近他身邊,在李重潤按他要求做後,慈愛地看了兩眼,再收住笑容,嚴肅地說道:“潤兒,今日有一件很大的事,我要和你說!”

“陳伯伯,你有什麼事,請盡管吩咐我吧!”李重潤心裏打了個突突。

兩人私下相處間,李重潤都是叫陳易陳伯伯的,但在外人麵前,依然以君臣相稱。

“潤兒,你已經長大,今年十八歲了,從這段時間處理朝事的情況上來看,可以自己親政了,”陳易臉上又微微浮現出笑容,“我替你打理朝事這麼多年下來,已經很累了,餘生想好好休息一下,大唐的美麗江山,都想去走上一遍!因此我已經寫好了辭去所有職事的奏本,隻等你批準了!”

“為什麼?”李重潤大吃一驚,他已經習慣了在陳易庇護下過日子,一聽陳易這樣說,吃驚之下不知道怎麼說了,隻能訕訕地問道:“陳伯伯,你為什麼這麼說?你要離潤兒去了?”

“你聽我說了一件事情,你就知道我為什麼要離開朝堂了!”陳易撫著胡須笑笑。

一聽陳易這麼說,李重潤馬上猜到了什麼,但在陳易笑吟吟的目光注視下,卻不敢說什麼。

陳易當然從李重潤的眼光中讀出了異樣,心中一動,馬上將原本準備說的話收住了,換了個方式問話道:“潤兒,你已經十八了,雖未及冠,但已經可以算是成年了,這麼多年,我可是一直看著你長大的,並親自教誨,在外人眼裏,我待你,不是兒子勝似兒子……”

“不,陳伯伯,你不能這麼說!”李重潤打斷了陳易的話,閃著異樣的眼睛看著陳易,“你待我一直很好,我都記在心裏……其實,我已經猜到了你想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