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青少年自殺的報道在媒體上屢見不鮮。
武殊是一個漂亮的16歲女孩,上初中時被評為市級三好學生,中考的時候她在舞蹈、籃球、作文等方麵都被給予加分獎勵,但是現在她卻多次想自殺。
她已經多次向專家就有關自己想自殺的想法進行了心理谘詢。
“我被網友欺騙,我考試不好,我被老師嗬斥。所以她覺得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
1998年6月,吉林省長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師把我同小流氓相提並論”臥軌自殺;
1996年6月,河北省雞澤縣一小學五年級男生因考試不及格被罰款,最後服農藥自殺;
1995年9月,香港連續發生兩起“精英班”學生跳樓自殺案件,其中年僅10歲的健仔是從18樓跳下,當場死亡。
根據資料顯示,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現象一直呈上升趨勢,而且低齡化嚴重。
“挫折教育”這個嶄新的詞於是跳了出來。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一個孩子的成長,總是吃“甜”是不夠的,還得吃一些“苦”
這樣,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營養才能平衡,才會明白生活並不僅僅是巧克力糖,才會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懂得咬牙而不是皺眉頭。
一百個勝利,有時候不及一個挫折。
挫折教育,是孩子必需的;挫折,是孩子嚴峻卻有用的教師。
光讓孩子坐滑梯和空中索道是不夠的,雖然那樣很好玩,很愜意。成長中會有挫折,讓孩子自己爬山,摔幾個跟頭是必要的,這樣才可能爬到頂峰。
對中國的孩子來說,挫折教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需要。
“青少年心理特點是衝動性強,閱曆比較欠缺,心理的承受力較差,遇到事情選擇麵比較盲目,容易走極端。”一位專家分析說,現在的青少年成長比較順利,但心理脆弱,受到一點挫折就悲觀失望。
“突遇一點挫折、打擊,青少年就選擇終結生命作為一種解決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還跟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對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關。”
這位專家指出,生命與死亡教育在我國教育中仍然是一片空白,而在國外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就有了關於死亡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