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的愛心不僅是一切道德的,也是人生成功的,因為隻有擁有愛心的人才具有創造成功的原動力。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孟孫打獵,抓住了一頭小鹿,命手下秦西巴帶回去。小鹿之母跟著,不斷哀鳴,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孫知道這件事情後,很生氣,就把秦西巴開除了。
可是過了一年,孟孫就又讓秦西巴當太子的師傅。
左右的人很奇怪,就問:秦西巴在您的麵前犯過錯誤,而現在您卻任命他為太子師傅,這是為什麼呢?”
孟孫說:他連一頭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怎麼會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呢?”
我們知道,樂羊曾因穩定軍心而含淚吃下了自己兒子的肉羹,最後“有功而見疑”而秦西巴“有罪而益信”這就是“仁與不仁也”!
對孩子的愛應該使我們的目光更久遠,使我們的心靈更高尚;使浮躁的變得沉穩,使隨意的變得理性。
真心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感受愛、體味並學會愛別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就應該教會孩子愛父母,愛他人,隻有這樣他才會被人愛。
當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時,偉大的母愛如同一泓湖水,柔波蕩漾、浩浩渺渺;當等待第一聲嬰兒啼哭的焦慮之時,深沉的父愛則如蒼茫草原廣闊無垠、鬱鬱蔥蔥。
因此,親情之愛,本是由自天然。然而,子女對父母的愛並非與生俱來。
孩子的成長除了需要營養和必需的生活條件外,還需要精神食糧,這一點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意識到的。嬰幼兒需要的精神食糧就是父母的愛,尤其是母親的愛。這種愛體現在給孩子喂奶、喂飯,給他洗澡、穿衣、換尿布,和他說話逗樂,抱他、親他、陪伴他等等方麵。孩子生活在充滿母愛的環境中,就會感受到父母與他之間的親近關係,他就會依戀、熱愛、信賴父母,從而建立起早期的親子關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將是一位感情真摯、充滿愛心、心理健康的人。
現在,有些年輕父母為自己考慮得太多,或許是因為工作等多方麵的原因,將孩子早早送給老人養育,或寄托給別人照管,自己隻是抽空去看看,這樣是不利於孩子身心發育的,也不利於早期建立親子關係。盡管老人或其他的照管者會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這種愛和感情是無法替代父母的愛和感情的。
等孩子到了4~5歲以後再回到父母身邊就難以建立起早期的親子關係了,所以,有些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和自己不親,這正是沒有早期建立好親子關係的原因,缺乏早期的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到今後母子之間的感情與家庭關係。
曾有學者研究發現,如果在孩子早期由於種種原因便得母親與孩子分離,會引起孩子出現拒食、消化紊亂、夜驚、發育緩慢、個性孤僻、脾氣古怪、不容易與他人相處、感情脆弱、情緒不穩等情緒障礙和個人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