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到他4歲能夠開始學習鋼琴之前,家長們還能做些什麼?許多家長能做的,除了給他多放一些古典音樂的CD

,別的就什麼也沒有了。聽是很重要的,讓他在生活裏處處感覺到音樂的存在很好,但隻做這個未免有缺憾。在孩子彈出第一個音符之前,我們應該做的有很多。這點,其實很多家長也意識到了。但需求有了,供應暫時還沒有很好地跟上配套,所以,家長們難免有著急的感覺。

這種著急,我很能理解。在國內,我經常去各個城市的鋼琴學校給老師們做培訓,感受很深的一點,是我們缺少好的親子音樂課程。不是我們不需要,而是需要,但沒有。我曾經簡單地嚐試過滾球遊戲。“1、2、3”,我用三拍把球滾給對麵的小朋友,“1、2、3”,再讓孩子用同樣的節奏把球滾回來。這個遊戲的過程,就是對孩子節拍和速度反應的訓練。孩子們玩得非常高興,而且,他們越玩越上癮,對節奏的掌握也越來越熟練。

在國外,這類成熟的親子音樂課程有很多,它的內容包括:孩子和媽媽一起唱、滾、跳、走;母子一起聽錄音;一起玩有節奏的音樂遊戲等,非常輕鬆有趣。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既是親子活動又是音樂教育。比如,放一個動物的叫聲錄音,讓小朋友分辨,這是大象叫的聲音還是蛐蛐、小鳥叫的聲音。大象的聲音低沉又緩慢,蛐蛐的聲音比較急促,而小鳥的叫聲則清脆婉轉,從這些孩子感興趣的聲音開始,讓他對聲音輕響、高低、快慢、音區表現有基礎的認識。慢慢地,我們可以反過來教孩子們聯想。像小動物的叫聲,往往是和輕快的節奏連在一起的,而大型動物的叫聲則比較沉重。鋼琴上左手低音區的音,我們可以說這像老虎在走,讓孩子對聲音的表現有一個基礎的認識。音樂教育不光是聽,也可以在運動和遊戲中進行。比如上麵提到的滾球遊戲,簡單的拍擊動作就能讓孩子感受到輕、響、快、慢,這些正是將來他在琴鍵上最需要掌握的感覺力。

在等待音樂培訓機構提供這類課程之前,家長們也不要閑著。至少,你可以帶他去看哥哥姐姐怎麼彈琴,去樂器城逛逛,對鋼琴有初步的認識,也可以多認識一些其他的樂器:什麼是鋼琴?什麼是小提琴?什麼是圓號?以加深孩子對音樂世界的熟悉和理解。不要到學琴的這一天才看到鋼琴,才親耳聽到鋼琴發出的聲音,才看到有人示範彈琴。想想看,在我們小時候,沒有電腦,等到長大後開始學習電腦的時候,會碰到很多困難,上手也慢。但現在的孩子,因為從小就看到大人用電腦,有熟悉感,學電腦的速度非常快。鋼琴和電腦雖然是不同的領域,但對孩子來說,學習的方式在某方麵是相通的。

琴童小詞典:0~3歲,音樂早教黃金期

研究表明,0~3歲是孩子的音樂早教黃金期,特別是1歲以前的孩子,因為視力發展不完善,而聽力相對優先發展,所以,聽覺成為他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在這一時期內,在孩子的成長、學習和生活中融入一定的音樂啟蒙教育,對於開發智力、穩定情緒都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