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胎教音樂,莫紮特幾乎是全世界通用的選擇。為什麼是他?這當然不是胡亂選的,並非因為莫紮特是神童,就要給未來神童們聽他的曲子。而且,不僅僅是胎教音樂,對剛開始學鋼琴的孩子來說,莫紮特的曲子也是應該經常聽的。因為他的作品,旋律性非常明顯,和聲非常和諧。它有著出色的韻律、曲調、頻率、節奏,並且,純淨而簡潔,最適合孩子啟蒙時聽。相反,貝多芬晚年的曲目就有點激烈,比如第五交響樂章中的“命運在敲門”的主題,貝多芬想表達的那種情緒孩子怎麼會懂呢?當然,莫紮特不是唯一,其他的作曲家也有不少曲子適合胎寶寶聽,比如,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就是非常經典的胎教音樂曲目。
伊利諾伊大學醫療中心曾經進行過一個試驗,結果發現,莫紮特的音樂,每30
秒有一個頻率高峰,而大腦中樞神經的許多功能運行,頻率也是30
秒左右。也許,這能解釋“莫紮特效應”的存在。
話說回來,不管聽不聽莫紮特,音樂胎教所選用的曲目,一定要是專業人士鑒定過的。爸爸媽媽不要依據自己的喜好亂選。就算是正規出版的音樂胎教教材,爸爸媽媽也要注意以下幾點:它是否旋律優美讓人心情放鬆?它是否有舒暢的節奏?它所體現出來的情緒是否明快、溫暖?如果有一點不符合也要放棄,寧可錯過,不可錯聽。
琴童小詞典:莫紮特效應
莫紮特效應(Mozart
Effect)是指個體在聆聽莫紮特奏鳴曲後立即顯現在視覺空間推理測驗分數上的提高。在兒童教育領域,一些專家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聽過莫紮特音樂的孩子,大腦活動增強,思維更敏捷,行動更有力,性格更開朗。雖然目前沒有非常權威的數據能夠證明莫紮特效應,但絕大多數教育專家都認為莫紮特音樂出色的韻律、曲調、頻率、節奏和它的簡潔與純淨,對於開展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是非常適宜的。
鋼琴親子早教課讓孩子走進音樂世界一邊尋找合適的親子音樂一邊尋找合適的親子音樂課程,一邊通過日常生活把音樂教育點滴灌輸給孩子,父母的積極姿態會幫助孩子,讓將來的
他們擁有真正的音樂人生。
我在外企做主管,重大的項目我們會有非常完整的計劃,從前期的市場調查到後期的客戶回饋分析,這樣事情做起來才有據可依,執行出來的效果分析起來也能夠一一推導出是哪個環節起的作用,下次做類似的項目還可以參考。
在孩子學琴這件事情上,我覺得也應該參考工作方式,製定一個全盤計劃。從孩子出生到他真正上琴之前,要有一個係列的培訓課程。總不能讓一個從沒見過鋼琴的孩子去上鋼琴課吧,在那之前我認為有很多事要做。但,我困惑的是,究竟要做什麼呢?製定營銷計劃我有經驗,畢竟隔行如隔山,在學鋼琴這方麵我懂得不多,不過,根據常理推測,我覺得至少應該有一些相關的音樂入門課程、遊戲,還有一些有關鋼琴的介紹,聽老師講講音樂家的小故事,通過唱兒歌來培養小朋友基礎的樂感這些,為此,我注冊了不少英文的音樂教育網站,發現這方麵的內容相當豐富,而且,很多著名的教育網站還有自己編製的教材,但它畢竟在國外,在國內,這方麵的東西特別缺少。我在北京問了不少親子中心和音樂培訓學校,都說沒有這種課程,隻是建議家長在家裏多給他放放古典樂曲什麼的。我們現在能做的,也隻是多給他聽聽鋼琴曲。其實很著急的,這種空著急有辦法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