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加勒比海盜》
2003年7月,電影《加勒比海盜》上映。國際影星約翰尼·戴普成功的演繹了放浪不羈亦正亦邪的傑克船長一角,重新掀起一股熱血海盜尋密探寶的風潮,許多被遺忘的海盜島景點重新引來絡繹不絕的旅客。拍攝《加勒比海盜》的創意源於同名迪斯尼主題公園。製片方特地請來了曆史學家彼得·特維斯特作顧問。特維斯特向劇組的各個部門傳授十六至二十世紀的相關曆史知識,從當時的風俗、著裝的細節,到日常生活、航海和軍事狀況等。“雖然片中的海盜並沒有真實的人物原型,卻將很多真實海盜的所作所為集於一身。”由於影片的成功,製片方陸續推出兩部續集,片中可以看到許多著名海盜的身影。
海盜的象征符號和旗幟
觀點:由於海盜的特殊性、神秘性,海盜已經成為人們觀念中帶有傳奇甚至魔幻色彩的元素,骷髏海盜旗、獨眼海盜形象、海盜船等更是成為受人追捧的時尚元素。
大概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期,古羅馬的史學家波利比奧斯第一次使用“peri—ato”這個詞來形容海盜。在公元100年左右,希臘的史學家給海盜行為下了最早的定義,他形容海盜為那些非法攻擊船隻以及沿海城市的人,而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篇章中也有描述海盜行為的文字,在之後的很多年裏對海盜這個詞仍然沒有統一的定義。
如今在英文詞典中有三個詞都有類似的意思來形容海盜。第一個詞是“PIRATE”,直譯為海盜,亦指劫掠者。海盜被定義為:
攻擊或企圖攻擊船隻的武裝強盜。而海盜劫掠則是指:“對於一些人在海上實施暴力搶劫和通過海路到一個城邦的領土上實施搶劫的行為的確定。”
第二個詞是“CORSAIR”,直譯為海盜船,但在歐洲史書上成為了回教徒海盜的代名詞,被用來指在地中海進行劫掠的海盜或私掠者。他們中最著名的是從北非來的伊斯蘭教徒(歐洲人稱之為野蠻人)海盜。他們的政府授權他們攻擊基督教國家的海上運送。名聲略遜的是由聖約翰騎士領導,不斷與土耳其人爭鬥的馬耳他海盜。最初是以對宗教的熱情發動海上攻擊行為,但是後來掠奪財富成為其真正目的。
第三個詞是“PRIVATEER”,既可以指武裝的船隻(武裝民船),又可以指它的首領(私掠者)或它的船員。私掠者與海盜之間的主要的差別是:私掠者得到政府的命令及授權來俘獲敵對民族的商船。戰時各國常征用武裝民船來攻擊敵對船隻,因為這樣既省下了造船費,又保存了正規海軍的實力。
在海上行駛的船隻通常都會在桅杆上懸掛各種能表明它們的國別或其他屬性的標識物,具體表現為各類旗幟,如小旗、三角旗、大旗、軍旗等。海盜在這方麵也不例外。
我們無法十分準確地說出加勒比海的海盜在自己的桅杆上掛些什麼旗子,而地中海的海盜掛的又是什麼旗子,但他們的確在各個時代裏都在自己的船桅上升旗。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海盜總喜歡在旗子上標明各自的特征,各種各樣的旗子都有,它們並沒有規定得很嚴格的功能,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屬於海盜的最具代表性的標誌和旗幟。
一開始,海盜們升的無論是紅旗,或是黑旗,旗上均無圖案。從1694年起,英國的武裝民船按照國王的命令,在打接舷戰之前,除了國旗外,務必還要在自己的桅杆上升一麵紅旗。它似乎是在警告被攻擊者:如果進行反抗,那就隻有死亡。紅色亦代表著血腥。
後來,紅色的海盜旗逐漸被黑色的骷髏旗取代,也就是一個骷髏加上兩根交叉骨頭圖案的黑色旗幟,海盜們喜歡稱它為“快樂的羅傑”(JoliRonge)——以一種略帶諷刺的口吻,每一次搶掠對海盜來說都是愉快的盛宴——這麵旗幟已經成為了海盜的公認標誌。雖然名字來源已不可考,但很多人認為這個詞其實是來自法語單詞“JOLI”(即非常紅的意思),從前的海盜們用這個詞來描述船桅上高高飄揚的血色旗幟,但用在骷髏旗上的含義更殘酷。不管它源自何處,骷髏旗的作用是沒有爭議的——不想死亡,就交出財物吧,我們是海盜!
所以,海盜們在平時使用稱為“假色”的任意國國旗,而戰飄揚著骷髏旗的海盜船在攻擊獵物時則升起“真色”——骷髏旗,來表明身份,以及恐嚇那些海上獵物。
還有另一種說法,骷髏頭和骨架作為海盜的專用標誌最早是出現在法國海盜伊曼紐爾·韋的旗子上的。除了骷髏骨頭,旗上還畫了一隻計時的沙漏。它同樣也有明確的意義,向被攻擊者暗示:你們考慮的時間隻有一沙漏而已,在沙漏的沙流光之時,你們隻能選擇投降或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