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上海彙山,1937,轟然兩聲巨響,日本海軍在黃浦江上的錨地頓時亂成一團,連日本領事館門前的水泥路麵都被震裂。混亂中,一艘中國海軍魚雷艇躥出圍繞著日軍旗艦出雲號的烈火濃煙,高速撤離。
江蘇江陰,1937,幾乎打光了所有高射炮彈的中國海軍旗艦平海號仍在苦戰,眼睛發紅的水兵們從艙裏拽出了跳幫時使用的衝鋒槍,對著滿天的日軍轟炸機猛烈開火。這個經典的場麵甚至被日本畫家繪入了油畫。
廣東虎門,1937,中國海軍肇和號巡洋艦帶著滿船大火且戰且走,努力回擊著夕張號巡洋艦為首的日本海軍艦隊。身後,僚艦海周號中彈累累,正在下沉.……
轉眼,四艘輕捷的魚雷艇又在中國水兵的駕駛下衝出珠江口,迎著日艦猛撲過去。
1937,中國海軍集中了甲午戰爭後最大的艦隊,九艘巡洋艦和數十艘炮艦,甚至幾個中隊的魚雷艇全都投入了那場慘烈的抗日戰爭中。
這“最大的艦隊”在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海軍麵前,連二十分之一的噸位也不夠。
不到一年的時間,九艘巡洋艦就全部打光了。在抗戰中,中國海軍從此沒有了自己的艦隊。
中國海軍慘烈的1937,中國海軍被遺忘的1937。
然而,海軍沒有屈服,從長江口、閩江口、珠江口、膠州灣等沿海地帶開始,中國海軍以僅有的力量與敵苦苦周旋、抗爭,主要軍艦拚光了,就沉艦封江堵塞敵進之途,運炮上岸充任要塞炮隊,乃至自製水雷,組織布雷隊遊擊於敵後。雖然是一場力量完全不對稱的作戰,但其間中國海軍的表現依然可圈可點。1945年8月,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到大後方重慶,萬人空巷,湧上街頭歡慶這一中華民族的大勝利。在一段當時拍下的視頻中,歡慶遊行的人群裏,驀然出現了寫著“海軍”兩個大字的橫幅,縱然此時的中國海軍幾乎已經沒有了軍艦,甚至於在物資奇缺的局麵下,海軍軍人都配不齊整自己的服裝,然而誰也無法否認和抹煞中國海軍在抗戰中犧牲奮鬥的勇氣、不屈作戰的價值。
而又有誰能想到,這樣一支打光了自己軍艦的海軍,在抗戰前卻是內部矛盾重重,外部舉步維艱
–
從內部而言,南下護法,滬隊獨立,長江內戰,同樣穿著中國海軍服的官兵們自相殘殺,叛賣迭出,從外部而言,民初軍閥相爭的亂局中,對於內戰而言無甚價值的海軍,處在了尷尬的被忽視被遺忘的地位,連日常經費都難以保證。國際禁運更使海軍的艦隻無法更新,以至於抗戰爆發時我們的九艘巡洋艦,竟有六艘是清代的遺物。
但是,民國中的海軍一直在苦苦支撐,在艱難的條件下從未忘記曆代海軍軍人救國愛國的傳統。他們在美洲維護過中國僑民的權利,在廟街炮擊日本領事館,在三江口痛擊過入侵者,最後,在抗日的戰場上拚光了一切。
海魂國殤,描述的就是民國海軍從出現到抗戰中一度幾乎消失的這段曆程。本書的作者肖璞韜先生研究民國海軍多年,對這段曆史有著較為深刻的了解,同時,他還是單田芳先生的高足,敘事中有著清晰的“單式風格”,巧妙地把曆史性和趣味性在作品中結合起來,寫作時既有評書的韻味,又有曆史作品的宏大,遂完成了這部反映民國海軍史,雅俗共賞的作品。我個人對抗日戰爭中,弱小的中國海軍不屈抗戰的曆史有著近乎癡迷的興趣。正是基於這種共同的認識和感受,我被肖先生這部書激起了強烈的共鳴,為本書提供了所需插圖,又狗尾續貂地為其寫了這段後記,隻為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海軍,使我們所知的曆史更加豐富多彩。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喜愛這部作品。
2012年10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