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英明決策戰海南(1)(1 / 3)

毛澤東英明決策:積極準備,解放海南島。15兵團司令員鄧華將擔任主帥。林彪思慮,金門之戰的失利教訓,毛澤東和他想的是同一個問題。“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戰役指導方針出台。薛嶽吹噓“伯陵防線”固若金湯。

1、未雨綢繆,決策登陸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南方大都會廣州市,43軍127師參加了入城儀式,中共華南局書記葉劍英主持入城式。站在他身旁的是四野15兵團司令員鄧華。那時候他還不知道,南中國海的一場大戰將讓他擔當主帥。

老人們都說,鄧華這個人軍政全優,開始是做政治工作的,團政委,師政委都幹過;抗戰以後,他就改做軍亊工作。軍事工作各個階段,很多時候他是司令員兼政委,軍事工作他有一套,政治工作他也有一套,他是我軍少有的軍政兼優的高級幹部。

他的生平有這樣的記載:1910年生,湖南郴州人,早年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他在《論青年人生觀》一文中寫道:“青年人當舍身報效祖國,挽救國家危亡,解放億萬生靈塗炭!”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後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軍教導隊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和長征。到陝北後,任紅一軍團第2師政治部主任,紅1、紅2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參加平型關戰鬥。後任115師獨立團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1分區政治委員、平西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與領導開辟平西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任八路軍第4縱隊政治委員,與司令員宋時輪率部到冀東開辟抗日遊擊根據地。1940年起,任晉察冀軍區第5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4分區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1944年到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政治委員,後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0年8月20日,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東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陽市衛戍司令,遼西(後改遼吉)軍區司令員,率部參加秀水河子戰鬥和四平保衛戰。1947年起,任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第44軍軍長,第四野戰軍15兵團司令員,兼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率部參加遼沈、平津,湘贛,廣東等戰役,組織指揮了海南島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協助彭德懷指揮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2年起任誌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3年任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4年回國後,曆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沈陽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在曆次革命戰爭中,鄧華南征北戰,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勳。據鄧華部下回憶:四野前委的命令下達的第二天,即1949年12月15日,鄧華司令員、賴傳珠政委,洪學智副司令員來到作戰室,第一次正式研究渡海登陸進攻海南島作戰問題。鄧華有個習慣,他一進作戰室,就走到掛在牆上的作戰地圖邊,仔細地看著,手指著一個個地名思考著它們的相互關係並不時將大拇指與食指叉開量量他們之間的距離。地圖上已標明第40軍,第43軍軍部及各師、團的位置,他隻略為看了一下,即集中注意’力看雷州半島的大小港灣情況,雷州半島南端與海南島北端、瓊州海峽各地段的距離。海南島北部、西北部、東北部各地段的地形情況。然後他問作戰科長楊迪,你們對如何實施渡海作戰,考慮了沒有?

楊迪是個聰明伶俐的人,他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和作戰科的同誌們初步研究,渡海作戰,首先要考慮的是船隻問題,就是用什麼樣的船來載渡;第二就是氣象問題,海水漲潮、落潮,海峽海水的流向,天上的風向變化等:第三是雷州半島的港口及其附近島嶼的情況,現在隻知道有一些小漁港,渡海船隻隻能依靠這些小漁港停泊:第四是海南島沿海的情況,還沒來得及了解;第五是後勤保障問題:第六是兩個軍幹部戰士的思想轉彎和對大海的認識問題:第七是海上訓練問題等等。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還沒有想到。我已派人到廣州圖書館去找了這方麵的書籍資料,還沒來得及看。我想等我們進一步研究後,再向首長們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