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在遙遠的海麵移動時,人們很難察覺到,當它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岸邊時,會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時候雖然發現了它,但是要想逃跑已經太晚了。因此,一旦有地震發生,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去。
海嘯與風產生的波浪的不同之處
海嘯與大風產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到底有哪些差異,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的波浪相對較短,相應產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在遼闊的海洋,猛烈的大風能夠在遼闊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每天會出現兩次的潮汐,其產生的海流雖然也能夠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其形成原因是太陽或月亮的引力,具有規律性,而且一般不形成或隻具有較小的危害,人們甚至還能利用規律性潮汐的能量進行發電。而海嘯並不是引力引發的,它在深海中引起海流變化,在深海的以非常快的速度傳播,能夠超過700千米/小時,可輕鬆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在開闊的海洋中,海洋的深度和寬廣能容納大量的海水,所以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產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通常情況下,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的,但海嘯一旦到達海岸邊的淺水區域,瞬間就會變成災難性的巨浪。因此海嘯不僅具有巨大的毀滅性力量,而且不容易預防。即使在深海處設置監測點,也無法準確地預報海嘯。
海嘯波的組成
海嘯是由一係列海浪組成的,從海嘯的第一個浪頭到達岸邊到整個海嘯結束,持續時間能夠達到好幾個小時。一般情況下,海嘯的波長為幾十至幾百千米,周期為2~200分鍾,常見者大多數為2~40分鍾。在海嘯開始形成時,它的波高並不大,僅為1~2米右。在其傳播過程中會一直保持這一高度,但是在快到達海灣或者岸邊的淺水區時,波高會突然增加數倍或者數十倍,攜帶巨大的能量和強烈的破壞力,形成一種破壞性極強的巨浪。
曆史上,最大的海嘯的波幅曾高達51.8米,於1964年在美國阿拉斯加的瓦耳迪茲港發生。海洋激浪與海嘯相似,但高度更大。1958年7月9日,阿拉斯加的利魯雅灣因地震引起的岸邊滑坡衝入海底,造成的激浪高達525米,有兩艘小艇被激浪拋到海岸附近一座海拔500米的山頂上。
下麵來介紹和海嘯有關的名詞。
波高:波浪的頂峰與穀底的垂直距離。
波長:相鄰兩個波頂峰或波穀底之間的距離。
周期:波浪傳播過程中相鄰兩個波穀底或波頂峰通過某一垂直斷麵的時間差。
海嘯形成的波浪特點:在大海中傳播時,波高常常在1~2米。但它的周期和波長卻很長,波長短的為幾十千米,最長的波長可達五六百千米,周期可達幾十分鍾,因而在大洋中不容易被人察覺。
總之,海嘯波是以波長長、傳播速度快、在淺水水域形成巨浪為特征的波浪。
最為常見的地震海嘯
在所有引發海嘯的因素中,地震海嘯是最為常見的。曆史上的絕大多數海嘯,都屬於地震海嘯。所謂地震海嘯,更具體一點來說,是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導致海嘯發生。由於海底突然變形,使從海底到海麵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湧動,從而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
2004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的西南方印度洋深海發生了曆史上有地震記錄以來的第二大地震海嘯。這次強烈地震,在幾秒的時間裏,海底突然出現了一個千千米長、百千米寬、十幾米深的大裂縫。海水劇烈震蕩,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0萬顆1945年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的能量!這次海嘯是地震引發的。
海嘯的危害
海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印度洋海嘯不僅嚴重地危害了印度尼西亞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且還嚴重破壞了陸地和海洋生態環境,災害是轉瞬之間就能造成的,但是要恢複則需要長期的努力。
印度尼西亞農業部的有關統計資料指出,頻繁的海嘯衝毀了印尼境內37000公頃的土地,其中包括一些即將豐收的稻田和雜糧田。海嘯造成的危害是長期的,海嘯過處,不隻是田地莊稼被衝毀,耕地被海嘯衝過之後含鹽分極高,需要很長一段時期用清水衝刷去鹽,但是有些耕地已經很難再恢複了。
印度洋海嘯衝入印尼境內的班達亞齊以及沿海其他一些重要城鎮2~3千米,甚至有些距離海岸邊10多千米的地方也遭到了海水侵襲。海水不僅衝毀了農作物,更使得房屋倒塌、家畜死亡,還破壞了大片土壤的表層養分。
海嘯衝擊災區產生的汙水,嚴重汙染了水源。造成這些地區內的食用水井和城市水源嚴重鹽化,治理之前的一段時間內這些水源全都不能飲用。而工業與家庭汙染物質隨著海嘯的衝擊被帶到附近的水源與土壤中,又加重了環境的汙染。
衝向陸地的大海嘯雖然起源於海中,但也會對當地的海洋生態造成重創,珊瑚礁、紅樹林和海洋魚類都受到嚴重的汙染。印尼巴厘島的國際環保組織負責人不久前指出,印度洋海嘯對生態造成的破壞極為明顯,當地海床的水草和紅樹林都受到破壞,影響最為嚴重的是珊瑚礁,這種海洋生物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恢複。珊瑚礁為魚類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一旦珊瑚礁受損,環印度洋的漁業也必然會受到長遠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