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在與人類共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衝突和融合,與其說是天災,倒不如承認也是人禍。拋開海嘯預警係統不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應急防災係統。雖然突發性自然災難具備更多的反常性,但是對於自然災害的預警機製,卻沒有在這次海嘯中體現出來。當這些為百年大災準備的“生命維係係統”成為一種漠然的擺設的時候,人類就得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教訓二:在災難麵前,各國應團結一致
據了解,日本已經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對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強度進行預報;美國的衛星係統,也早已做到了對地球相當精準的監視。然而,這些係統卻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全球一體化的網絡。目前國際社會建立的海嘯預警機製主要針對的是太平洋沿岸國家,因為有史以來發生的大部分海嘯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地區。美國早於1948年就在檀香山附近組建了“地震海波警報係統”。在1960年智利大海嘯和1964年阿拉斯加大海嘯中,該係統在減輕夏威夷地區危害方麵效益顯著。為了減輕本地海嘯的災害,太平洋海嘯警報係統下相繼組建了若幹區域或國家的海嘯警報中心,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日本和智利海嘯警報中心等,共有26個國家參加。1983年5月日本海發生破壞性海嘯,海嘯發生後第7分鍾,最靠近震中的驗潮站觀測到海嘯波的到達,第14分鍾時由電子計算機自動製作的警報已向日本全國發布,並同時傳達到太平洋沿岸各國政府指定的海嘯防禦機構。從而使這次海嘯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僅造成104人死亡和百餘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然而,目前在印度洋沿岸卻沒有一個海嘯預警中心。當日印度洋地震發生後15分鍾,“太平洋海嘯警報係統”就探測到了地震,但是,由於該係統是針對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環太平洋國家的,因此也沒能及時通知可能遭海嘯襲擊的印度洋海域的國家。
對此,美國海洋和大氣局官員以沒有相關地區的通訊聯絡辦法為由,以一番話巧妙的外交辭令回應人們的指責。這恰好可以說明一些問題:麵對巨大的災難時,人類竟然還在民族、國家的分歧中相互猜疑!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目標。但麵對人類的災難,隻有一個目標:戰勝災難。在這方麵,發達國家無論技術資源還是經濟資源,都有著明顯的優勢。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著幫助的義務,這一點發達國家不能否認。在號稱信息時代的今天,是否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如果在人類共同的災難麵前,信息都不能共享,不能共同進步和協調發展,信息時代難道是一個笑話?
教訓三:災難預報發展緩慢
人們總是在災難之後才懂得反思,在災難未來臨的時候卻安於享樂。難道我們就沒有這樣的警覺:當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時候,為何有關於災難預報的科學卻發展得如此緩慢?
實際上,在每一次大型災難來臨之前,都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現象。然而,我們對這些異常現象,對災難之前的預兆還停留在似是而非、籠統不清的地步,並未歸納、研究,並總結出具體的科學規律。原因無非隻有兩點,一是在災難沒有發生時,人們掉以輕心,總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二是對於政府而言,這些研究看不到具體的科學效益,誰也不知道災難是否一定會到來。但是,災難頻發的現在,如果依然不能夠引起我們的警覺,人類科技最終也將被淹沒。災難預報研究並不是能夠取得多少科學效益,而是能幫助我們避免更多的損失。如果能夠挽回不必要的損失,難道不比效益更加寶貴嗎?
教訓四: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環境問題已經是當今的一個世界性問題,環境破壞使得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大,也使得災難的規模越來越大。
這次的巨大災難也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著一定關係,據調查,由於臨海地區有著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可以發展旅遊業、漁業、運輸業等許多產業,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利益的驅使下,許多國家的沿海地區大量興建酒店、港口等,而原來生長在海邊的紅樹林則被大量砍伐。同時,沿海地區的珊瑚礁也被大量破壞。這些抵擋海嘯的天然屏障被破壞,使得海嘯的威脅加大,造成的損失也更加巨大。
世界不同地區的海嘯災難
地球上有記載的大海嘯
自地球形成到如今肯定有過無數次各種各樣的海嘯,但是人類關於對海嘯詳細的記載,隻是在最近的100多年來才出現。在世界範圍內,日本是受到海嘯災難最嚴重的國家,發生在其周邊海域的海嘯災難占全世界海嘯災難的60%左右。
1.日本海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