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不可忘卻的海嘯(4) (2 / 2)

從某些方麵來看,地球地殼的運動是人力無法左右的。那麼除了預警措施的不完善,人們避險意識的淺薄外,就一定是天災了,與人無關!人類隻是無辜的受害者!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地殼內部存在潛在的危險,但是人類對海洋周邊環境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對誘發海嘯災難難道就真的一點責任也沒有嗎?

我們且看,這次受災打擊最嚴重的兩個國家——泰國和斯裏蘭卡,無疑這兩個國家都有對附近海域過度開發而破壞海洋生態的記錄,這說明了什麼?人類的興衰有一半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

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嘯給全人類帶來不可估算的損失和巨大的傷痛,在受到了深深的震感的同時,人們也開始學會了反思,我們的科技,我們的知識,我們對自然的認識,難道就真的不能“防患於未然”嗎?為什麼我們總是那麼被動呢?從古到今,我們獲取了無數的進步,可是在獲取的同時,我們又失去了怎樣的文明呢?

遙望史前,地球經曆了許多次的毀滅性的打擊,一顆小行星與地球的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亡。而在當今科學庇護下的人類也曾這樣虛驚一場,2000年,一顆從火星與木星中間產生的小行星碎片與地球擦身而過,科學家們發現它時,是它飛臨地球的5天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慶幸的事情,如果這顆行星撞在地球上,那麼人類的結果恐怕和恐龍沒什麼兩樣。可見,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人類對於自己的命運還是難以控製。

雖然從古到今許多天災是人類無法避免的,就如同小行星撞擊地球。但除此之外,人類給自己帶來的災難卻比天災多得多。有數據表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所麵臨的災難次數也呈上升趨勢。環境汙染、溫室效應都是因發展而導致的結果,很難說不是人類滅亡的必然導火線。那麼人類該如何解決它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再者,就是人類忽視了自己的“第六感”,這是一種對自然界變化的敏感能力。我們常常以動物的異常行為作為災難來臨前的預兆,因為動物可以敏感地察覺到自然的變化,得知災難即將來臨,所以早早地逃之夭夭。而人類並不是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因為依賴而舍棄了這樣的能力。

這是發生在印度洋海嘯時候的一個真實的事情,斯裏蘭卡因海嘯失去了3萬多人命,然而,在距離海岸3千米遠的亞拉國家公園,這座斯裏蘭卡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裏,卻沒有發現一具動物的屍體。海嘯過後,公園已經是一片狼藉,可是動物們卻都平安無恙,這是一個生命的奇跡,還是動物們有強烈的第六感呢?

不僅僅是在海嘯前,火山和地震等災難來臨前,動物們都會遷往高處或者安全地帶,尤其是鳥類,對災難的敏感性非常強。這些低級動物都能躲過劫難,而生為世界主宰的人類卻死傷無數,在災難來臨前毫無察覺!

麵對這種“本能”,在努力改變著世界的人類,在努力擴展生存空間的人類,想淩駕於萬物之上的人類,卻喪失了感知災難的本能。

事實證明,我們的祖先——古人類的許多本能隨著現代物質和科學手段的發展而喪失。

我國《尚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周武王在征服商紂王的兩年後,患了重病。其弟周公姬旦曾經築壇禱告,願以身代,然後將祝文封入金滕箱內。結果武王病愈,周公也未死。數年後,武王駕崩,周公的兄弟管叔等人散布周公的流言蜚語,迫使周公不得不前往東部。那一年秋天,收獲在即,可忽然起了大風雷電,莊稼在狂風中倒伏,大樹被連根拔起,民眾驚恐萬分。周成王和大臣們皆穿起禮服準備行卜禮,按慣例先開啟金滕箱,結果發現了周公願代武王以死的祝文。至此,成王深感自責,於是決定前往東部迎回周公。成王的禦駕剛出到城門外,天下起了雨,奇跡也因此出現了,風向反轉了過來,已經被刮倒了的莊稼又重新立起,這一年仍然是大豐收年。

拋開這其中的神話因素,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當人能順“天意”而行時,天授予他“神力”。人逆“天意”而行時,天將降罪於他使其得到懲罰。例如,在堯的年代裏,洪水經常泛濫。鯀在四方諸侯的推薦下擔任了治水的職務。可惜鯀違背了水往下流動的本性,采用堵塞的辦法,不行。後來舜命鯀的兒子大禹治水,由於大禹能夠順應自然之理,順應水的流動規律、采用疏導的方式治水,他不但把水治理得“服服帖帖”,還把國家管理得井然有序。

科技發展雖然是人類進步的必然,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忽視了自然規律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更不能任人類對天地自然的靈性在今天物欲橫流中消失殆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