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發配(1 / 3)

範增一走,陳平又使出一招聲東擊西之計。他報告項羽,如此諸侯齊聚鹹陽,每路兵馬都在4萬以上,哪有那麼多軍糧來負擔,得讓他們趕緊回國。

陳平這個人,與劉邦有些相像。也是出身平民,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也不喜歡幹農活。家裏的事都由哥哥操持。唯一不同的是,陳平喜歡讀書,喜歡遊學。所謂遊學,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學習旅遊兩不誤。

在此之前,艱難之時,他總遇福星,蕭何、酈食其、張良都是。如今,同樣艱難,新款的福星不僅沒出現,還走了一個。

沒辦法,事物總是與人的本能反應背道而馳。慌亂慌亂,越慌越亂。越緊急的事情,越是急不得,救火救人都是如此。

不知行了多少天,漢軍抵達一個叫褒中的地方,這地方在今天的陝西勉縣東北處。當部隊走出褒穀時,張良向劉邦辭別。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將士逃跑。

相反,越是逆境倒黴時,越要燦爛如向日葵,而不是萎如霜打的茄子,失業失戀乃至失身,大抵如此。唯有這樣,方可轉危為安,否極泰來。

此時,劉邦向項羽提出,要回沛縣省親。

人遭受不公平待遇,通常先是憤怒,繼而覺得無力改變現實,便悲天憫人,顧影自憐。即便後來做了皇帝的劉邦也不能脫俗。皇帝也是人,吃多了也吐,挨了打也疼。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有弱點。

難以取舍之時,使者回來了,帶回母親的一句話:漢王有情有義,你當好好侍奉,不要擔心娘的安慰。知你左右為難,娘隻能以死告別。

事情是明擺著的,張良本是韓國貴胄後裔,家族五代為韓相。於情於理,張良都當輔佐韓王。

有句話中國人都知道,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此時,劉邦正率領他的3萬人馬,走在上青天的道路上。

蕭何和張良很清楚,作為漢王,劉邦的穩重自若,等於3萬將士的安危和希望。

項羽上表楚懷王,請示如何分封關中。楚懷王的回答很幹脆:按合同辦。

鴻門宴後,項羽表麵原諒了劉邦,心裏卻沒放過,他企圖把劉邦困在鹹陽。

沸騰的鍋裏煮著老母的屍體。王陵感覺自己的五髒六腑也被燙傷了、熬化了。他率隊離開了陽夏,更加堅定不移地跟隨劉邦,做夢都想生擒項羽,而後碎屍萬段。

有此二人在,即便處境艱難,劉邦心中依然充滿希望。現在右臂要離他而去了,他卻無法阻攔。

王陵驚駭,抓住使者衣襟問,然後呢?快說!

得了,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走吧,到漢中織網去。

抬頭望去,頂上有一線天,給人飄渺希望,又讓人墜入絕望。再往前行,已沒了路,得在山岩上鑿出洞孔,架起橫木,鋪上木板,才能通行。這便是棧道。

陳勝起義後,立魏咎為魏王。陳勝便投了魏王。後來轉入項羽帳下,當了謀士。可是沒得到項羽的重用。

此情此景既新鮮又陌生,與劉邦家鄉大不相同。

再接著,燒宮室、屠鹹陽,大肆搶奪美女、財寶,燒毀府庫典籍。

好在蕭何還在身邊,不斷給他描繪美好藍圖,說巴蜀之地也不錯,有人力有物力,可招攬賢士,休養生息,再出關平定三秦,圖謀天下。

西進鹹陽,劉邦的功勞最大,獲得的利益卻最小,待遇還不如秦朝降將。這還不算,項羽還安排了三個王,堵住他東進的路。企圖反撲是不可能,你這輩子混到這份兒上,就算到站了。

定都南鄭後,劉邦便琢磨著派他的黑道大哥王陵去豐邑,將家眷接來。

王陵隻好派使者去交涉,提出要借道,去豐邑接漢王的家眷。這個申請不提還好,一提,項羽不答應。不但不答應,項羽還想把王陵給招安了。

蕭何很會持家,一麵發展生產,一麵增收賦稅,積攢軍資,征召士卒以補充兵員。

張良則一路出謀劃策,製定戰略,無一不精妙,無一不成功。尤其危難之時,總能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