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說”進關中(3 / 3)

張良也笑著說:“這一整天偷偷行軍,我想了好多時候,才覺得有一事應該提醒提醒!”

“先生請講!”

“沛公雖然急於入關,但是秦兵還很強大,他們會憑借險阻拚命抵抗。如今宛城未下,前麵又有強敵。秦兵前後夾攻,我還沒有想出用什麼妙計可以退敵!”

劉邦忙問如何處置,張良附身低言如此如此。劉邦大驚,急忙下令全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星夜兼程,務必在天明之前,把宛城圍個水泄不通,裏三層,外三層。五更天時分,劉邦大軍把宛城圍了起來,劉邦下令各軍掛出全部旗幟,擺出各種武器,整個宛城被圍成鐵桶一般。

天剛發亮,太陽還未升起,隻聽得鼓聲震天,號角齊鳴,劉邦大軍發動了攻勢。南陽郡守聽得探子回報,劉邦大軍已經西進,才放下了一顆懸著多日的心,回府安心睡了一夜。聽到城外鼓角齊鳴,登城一見此等情況,早嚇得三魂一下子少了二魂,幸虧左右及時扶住,才沒癱倒在地。這就是劉邦采納張良突然襲擊宛城,威迫降敵之計。

劉邦放棄宛城不攻,準備急於進入關中之時,張良就已經定下了妙計,但是他不急著去對劉邦說,因為他知道劉邦從善如流。等到迷惑住敵人之後,他及時勸阻劉邦西進,飛兵圍住宛城,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南陽郡守看到如此緊急情況,大聲叫道:“兵臨城下,早晚是死。遲死不如早死!”拔劍就要自殺。食客陳恢一步向前抱住,高聲說道:“主人不要性急,離死還早著呢?”

郡守無可奈何地垂著頭,說:“先生有何妙計,還可以救我不死?”

陳恢說:“我聽說,劉邦當年曾經義釋押送的驪山刑徒,按理是個寬厚仁慈的人。如今天下大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大人何不歸順於他,既可保住性命,保全祿位,還可讓全城軍民免遭殺戮。大人如果情願,小人願去遊說劉邦,確保萬無一失。”

郡守無計可施,隻好叫陳恢去試一試。陳恢縋城而下,聲稱要見沛公。

張良忙勸劉邦將此人請進。

陳恢說:“我曾聽人說,楚懷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鹹陽者王之。’如今沛公圍攻宛城,恐怕一時難以攻下。宛城是一個大地方,有數十個城池可以互相支持,人口多,積蓄廣,官吏們都認為投降是死,戰死也是死,所以都堅決據城拒敵。如果沛公拚力強攻,殺人三千,自損八百,士卒死傷者必眾;不攻下宛城,貿然引兵西進,宛兵必追無疑;沛公必然兩麵受敵。沛公如果攻下宛城,入關就會落在他人的後麵;沛公不攻宛城,又要兩麵受敵。下人已經給你想好了一條妙計:不如招降,封郡守為官,還是叫他鎮守宛城,沛公帶兵快速西進。那些未下之城,難道還不聞風而降嗎?沛公通行無阻,還怕不先入鹹陽嗎?”

張良急忙給劉邦使眼色,暗示他應允,劉邦沒有不同意的道理,馬上采納陳恢意見,派陳恢回去告知郡守。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南陽郡守打開宛城大門,迎接劉邦大軍入城,劉邦封郡守為殷侯,鎮守宛城,封陳恢為千戶侯,輔佐郡守政事。其他之人,一律保留原職。

陳恢出城遊說劉邦,不說郡守嚇得要死,準備自殺,而隻是告知劉邦,如果強攻,必然殺人三千,自損八百,並且還要耽誤入關大事;如果允許宛人歸順,不僅可以一路暢通無阻,早日入關,獲取“王關中”的政治優先權,而且還不會損兵折將。他真替劉邦想得周全。張良希望的就是這個結果,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如此。

張良一計,劉邦就順利抵達武關,進入鹹陽,一人之謀勝兵力多矣。當然,之所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因為有實力作為後盾。

休整幾日之後,劉邦帶領大兵出宛城,經丹水,過胡陽(今河南省唐縣南),過酈(今河南省內鄉縣東北)、析(今河南內鄉縣西北),沿線城鎮,簞食壺漿,聞風而降。劉邦嚐到了文攻的滋味,嚴令將士不得騷擾百姓,所到之處,秦民安居樂業,人人歡喜。劉邦大軍直向武關撲去。

從這段進軍的經過可以看出,劉邦力量小,用兵又不如項羽,但卻所向無敵,搶先而行,不外乎順人心而已。由於有張良這樣的謀士在身邊,劉邦自己又從善如流,他找到了最好的進軍之策,那就是順應民意。而項羽則立誌複仇,所以殘暴無比,屠城、坑人、殺子嬰、戮秦民、燒鹹陽、掘皇陵……不斷失去人心!

劉邦為了入關,他說變就變,得到了謀士酈食其;他放棄昌邑不打,引兵急進;他避開敵人,翻越轅山,直插韓國故地;他冒著被前後夾擊的危險,放棄宛城不攻;他被派去偷襲秦國首都鹹陽,能躲就躲,能繞就繞,比項羽提前兩個月進入關中,取得了“先入關者王秦”的政治上的優先權,還博得一個“仁義”的好名聲。

項羽為了報仇,一路殺過去,最後失去先機,而劉邦一路走來,基本上靠“嘴”,沒有打什麼仗,倒搶先進了關中。項羽自然大發雷霆,擺下鴻門宴,準備收拾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