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默然,說:“本來就遠遠不如!這事到底應該如何辦呢?”
張良說:“沛公和我一起去見項伯,請項伯轉呈項王說你不敢背叛。”
劉邦說:“先生怎麼與項伯有如此深厚的交情?”
“我在漸江的時候,項伯殺人,我想方設法救活了他,所以今天遇到此等急事,他特地來告訴我!”
“他與你哪一個年長?”
“項伯比我長。”
劉邦說:“先生替我請他進來,我以兄長之禮去接待他。”
張良又囑劉邦如此如此,劉邦立即心領神會。
張良出見項伯,說:“請兄見沛公一麵,沛公有苦衷欲告。”
項伯說:“我這次來此,專為子房您,何必又見沛公?”
張良說:“沛公是一位忠厚長者,不可不見一麵。”再三懇請。
項伯同張子房入見劉邦。劉邦整衣迎接,延之上坐,項伯倍說項羽嗔怪之意。劉邦置酒款待,祝酒為壽,約為婚姻。彼此猜疑之意漸消。
劉邦經過一番感情醞釀,才說:“我自從入關以來,秋毫不敢有所犯,登記百姓戶籍,封庫鎖倉,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我之所以派遣將領據守關隘,是為了防備秦國餘黨和其他盜賊,專候將軍入關,哪裏說得上反呢?希望您把我的這些苦衷告訴項將軍,說我劉邦不敢忘記他的大恩大德。”
項伯答應,準備辭去,囑劉邦說:“明日早來鴻門拜見項將軍,消釋前嫌。沛公所言,我定替轉告,料想項將軍不會怪罪。”
張良叫夏侯嬰派軍卒送項伯回新豐鴻門。
項伯回到軍中,立即去見項羽。
項羽問:“叔父深夜到來,有何要事?”
項伯說:“我有故友,本是韓國公子。當年我殺人之後,全仗他得以活命。如今劉邦從韓王那裏借他為隨軍謀士,恐怕兩家交兵,此人難保活命。所以剛去同他說說,叫他回避,順便了解劉邦入關之情。張良對我說,劉邦先入關中,並無毫厘他意,遣將守關,隻是為了防備秦國餘黨而已,不是為了拒楚。一應寶物、美女、糧食,盡都封鎖不敢擅動,秦王子嬰也不敢擅自處置,就是為了專等你到來。我想,如果不是劉邦率先入關,我們又怎麼能夠兵不血刃,輕易入關呢?這是劉邦的大功。如今他有大功,而聽信小人之言,反要加害,恐怕於理不順。他明日要親來軍中謝罪,將軍可以從容相待,這樣才不失天下大義。”
項羽說:“依照叔父之言,劉邦好像沒有大罪。如果興師動眾,恐被諸侯恥笑。”
範增說:“我勸將軍消滅劉邦,是因為劉邦入關以來,約法三章,企圖收買民心,他的誌向是要奪取天下。如果不趁早剿除,恐生後患。老將軍被張良說詞欺瞞,不可全信。望將軍思之。”
項伯說:“先生要殺劉邦,還怕沒有妙計?何必采取軍事行動,遭到天下諸侯咒罵!”
項羽說:“叔父言之有理,先生再當定計。”
範增說:“我有三計,可殺劉邦,望將軍取舍。”
項羽說:“願聞其詳。”
範增回答:“第一計:派人請劉邦到鴻門赴宴,未入席時,將軍就責問他入關之罪,他不能回答,立即斬首,這是上計;第二計:如果將軍不便自己動手,可以埋伏二百名刀斧手,劉邦入席以後,我舉所佩玉玦為號,項王喚出伏兵殺之,這是中計;如果二計不成,可派一人斟酒,把劉邦灌醉,劉邦是個酒徒,酒後必然失禮,趁機殺之,此為下計。如果項王依此三計,劉邦必死無疑。”
項羽說:“三條計策都用,我看劉邦如何逃過殺身之禍!”
項羽傳令大小將校,都做好充分準備,專候劉邦自投羅網。
再說項伯走後,劉邦急叫張良、酈食其、陸賈、蕭何等人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