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收拾諸王(1)(1 / 3)

劉邦當上皇帝之後,最怕的事情就是功臣謀反。他下麵的功臣,有的是真謀反,如英布,有的是假謀反,如彭越。漢初三將,韓信、英布、彭越都死在劉邦的屠刀之下,這些行為,雖然有失磊落,但是對於鞏固政權是有好處的。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聽說臧荼造反,不問青紅皂白,立即興兵,禦駕親征。臧荼慌了手腳,隻得興師抵抗。燕軍厭戰,數量上也遠不及漢軍,隻幾次交鋒,臧荼被擒,被劉邦下令梟首示眾,其子臧衍化妝逃往匈奴。

劉邦平定燕地,又私愛他的兒時夥伴,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決定封盧綰一個燕王。但是盧綰戰功平平,要封他又沒有理由,劉邦隻得暗示左右,讓眾官推薦,乘機封了盧綰。

消滅燕王臧荼是劉邦消滅異姓王的演習,但是他還不能太早表現出翦除異姓王的姿態,所以封了盧綰為燕王。

臧荼早不反,遲不反,劉邦當了皇帝就反,未免有“聽人說”的嫌疑。但“聽人說”卻是個極妙的高招,劉邦就用“聽人說”的方法翦除了不少異姓王,連自己的女婿也不放過!

公元前200年,劉邦北征韓王信,白登山被圍,雖然解圍而回,但卻無功而返。途經曲逆,劉邦把這座他認為可以與洛陽媲美的城封給陳平,作為對他的奇謀的報答。接著向趙國進發。

趙王張敖是張耳之子,與劉邦既為君臣,又是翁婿。張耳與劉邦是老熟人,張耳在世之時,劉邦親口將與呂後生的長女魯元公主許配給張敖。當時,張敖尚未跟魯元公主成婚,但是也以對待老丈人的禮節來對待劉邦。可劉邦卻十分傲慢,對張敖十分無禮,激怒了趙王手下的人。

趙相貫高、趙武,都70多歲,是張耳舊臣,生平最講禮節,看到這種情況,心中十分憤怒,劉邦大駕剛一啟程,他們就一起去見了張敖。

貫高說:“天下豪傑並起,能者為王。如今大王侍奉皇上禮節如此恭敬,而皇上如此粗俗無禮,我們決心為大王報仇雪恨!”

張敖一聽,大驚失色,咬指出血,向天起誓,告誡眾臣:“你們怎能說出這種話?先王已經亡國,全仗當今皇上才得以複國,子孫後代坐享清福,一絲一毫全是皇上之力。我希望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

張敖的話,實在是肺腑之言,張敖之所以有今天,的確也是靠的劉邦。但貫高等人並不為此而認同張敖的想法,他們見張敖態度堅決,就私下商議:“我們的趙王忠厚,不是忘恩負義之輩。但是我等義不受辱,今皇上辱我們趙王,我們要殺死他。如果大事成功,大功歸王;如果事情敗露,我們自己承擔責任。”

於是貫高等人私下收買了殺手,準備伺機刺殺劉邦。

漢八年(公元前199年)冬,劉邦聽說韓王信餘黨勾結匈奴入掠邊境,帶兵親征,剛到東垣(今河北正定縣南),匈奴撤退,劉邦隻好引兵回京,路過趙地。

趙相貫高等人認為機會到了,將刺客藏在廁所壁中,伺機襲擊劉邦。

張敖率趙臣殷情接待,劉邦準備就緒。劉邦剛剛進入行宮,心中忽然覺得不安,似乎有不好的預感,忙問:“這個縣叫什麼名字?”

隨行人員忙答:“柏人!”

劉邦心想柏人,迫人;迫人,迫於人也。這個地方不吉利,不適合長久居住。於是立即下令車駕啟程,離開這個地方。

劉邦此舉,可謂靈機一動。“柏”跟“迫”本來沒有必然的聯係,但是劉邦憑一種感覺,或者說第六感官的作用,免去了一場災難。

不久,張敖與魯元公主成婚,趙相貫高的仇家不知從什麼地方知道了貫高、趙武等人謀刺劉邦一事,告到了劉邦那裏。

劉邦見風即雨,立即下令捕張敖、貫高等一幹人等。皇使奉令到趙,宣讀皇上聖旨,趙武等人一聽,急忙拔劍在手,準備自殺而死。

隻聽貫高一聲大吼:“誰叫你們這樣幹?趙王從未參與,而今並捕趙王,大家都死了,誰去辯明這不白之冤?”

貫高一說,各位如夢方醒,束手就擒。

趙王張敖並貫高一行人等被裝進囚車裏,途中不得打開。劉邦旨令,不準張敖群臣賓客跟著張敖進京,違者滅族。劉邦要置張敖於死地,唯恐這些人替張敖出謀劃策。貫高家客孟舒等十餘人,自己剪去頭發,戴上鐵鉗,裝成趙王張敖家奴,隨囚車一起到京城。

張敖一行到長安,各自監押。《史記》隻載審理貫高,其他人都沒提到,上麵大體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