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兼並六國以後,要到各處巡遊。一來為了祭祀名山大川,把大臣們頌揚他的話刻在山頂的石碑上,好叫後世的人能頌揚他;二來他這麼各處走走,也好叫以前的六國貴族感到懼怕。因此他每次出去,總是前呼後擁,車馬相連,沿路看去,十分威風。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春天,秦始皇到東邊去巡遊。一天,大隊人馬到了陽武縣(今河南原陽縣東南)的一條大路上,就傳令官騎著馬通知各隊:“前麵這條路地勢險惡,大家要多加小心。”這一來,嚇得一班文官倒抽一口冷氣。他們提心吊膽地躲在車裏不敢往外瞧,好像敵人的刀就要向他們的腦袋砍過來似的。可是將士兒郎們並沒表現出慌張,隻是帶隊的人叫前後相距太遠的車輛靠近一些。他們把皇帝的車和式樣跟皇帝的車相同的三十六輛副車連成了一個整齊的車隊。秦朝的旗幟大多是黑顏色,車隊就像一條巨大的烏龍在地上遊動著。車隊繼續前進,到了博狼沙(在今原陽縣南),四周很清靜,一片太平景象,大夥兒這才鬆了一口氣。就在這時,遠處突然飛來一個大鐵錘,直向秦始皇的坐車飛去。結果把秦始皇後麵的一輛副車砸了個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麵的車上,副車的半截車檔進到他的跟前。好險哪!一下子車隊全都停了下來。武土們四麵搜捕,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捉拿到了。秦始皇雖然十分惱火,可是他也十分精明,不準武士們傷害刺客。他叫丞相和宦官趙高去審問,要他們一定查出是誰主使他來行刺的。那個刺客也是條硬漢子,不但不透露是誰主使的,連他自己的姓名也不肯說,反倒罵道:“昏君皇帝殺了諸侯,滅了六國,六國的後人哪一個不想要他的命?曆代的忠良都要向他報仇!唉!隻是他命不該絕,也是我一時大意,用力過猛,沒打中他。我倒是死不足惜,隻可惜辜負了公子。”他還沒有說完,李斯便趕緊追問道:“是哪個公子?”那刺客猛然驚了一下,立即住了嘴,又恐怕以後說漏嘴,就自己碰死了。
秦始皇立刻下了命令,捉拿從前韓相平也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姬家的公子。好在天下已經統一,在這統一的天下裏捉拿一個有名有姓、有來曆的人很容易辦到。那個姬家公子一聽到各處都在捉拿他,韓國一帶搜得格外緊,就隻好逃到別的地方去避一避。他原是個貴族子弟,韓國給秦國滅了的時候,他還年輕,沒做過官。可是他認為:誰滅了他的父母之邦,就得報仇。韓國雖說滅亡了,貴族的生活還是挺闊氣的,韓公子家裏的奴仆就有三百多名。可是他不願意在家裏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他要替韓國報仇。自家兄弟死了,他也顧不得辦喪事,就變賣了家產,推說到外地去求學,離開了家。其實他是要到外地找機會報仇。
可是秦國的法令很嚴,刑罰又重,誰要是反對秦始皇,準活不成。老百姓隻能說朝廷好,不能說朝廷壞。他要暗殺秦始皇的打算,隻能存在心裏,不能說出口來。過了好些年,他結交了一個肯替他賣命的大力士。這位大力士使的那個大鐵錘就有一百二十斤重。他們打聽到這次秦始皇到東邊來,已經到了陽武,就在博狼沙等著他。哪兒知道沒能成事,倒惹了一身麻煩。那位姬家的公子隻好更名改姓。這就是後來的張良,又叫張子房。他一直逃到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躲避起來。秦始皇吩咐各地官府搜查那個姬家公子,查了一個多月沒查到,也隻好算了。張良雖是逃難出來,好在他身邊有些銀兩,就在下邳結交了不少豪傑,還想著替韓國報仇。不到一年工夫,他在下邳出了名。他不但樂意接濟有困難的人,而且還愛打抱不平,就是殺了人、犯了案的人來投靠他,他也收留。臨近的人都知道他是個俠客,可不知道他就是逃難出來的韓國公子。真正了解他的人倒替他擔心,怕他隻想做俠客,驕傲自大,好出風頭,不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