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三十八年),陽城縣(今河南陽城縣)的地方官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要他征調九百名壯丁送到漁陽(今北京密雲縣)去防守邊疆。地方官層層分派下去,直到鄉間(二十五家為閶;閶,也叫裏),按門按戶抽壯丁。有錢的人出點財物,或者給鄉長、閭長一點好處,就可以不去,窮人沒有行賄的力量,隻好被征了去。為此,每回送到邊疆去防守的壯丁總是貧苦的農民。這次陽城的地方官派了兩名軍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去。
軍官從壯丁當中挑選了兩個辦事幹練的大個兒做屯長,叫他們管理其餘的人。那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陽城人,是個貧苦的農民;一個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也是個貧苦農民。陳勝和吳廣本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塊兒,同病相憐,倒也意氣相投,很快成為了知己。他們怕路上耽擱,誤了行期,天天幫著軍官督促這一大批壯丁往北趕路。
他們走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一天來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南),正趕上下大雨。大澤鄉地勢低窪,水淹了道路,沒法走。他們隻好安營紮寨,暫時停留下來,準備天一晴再趕路。雨卻偏偏下個不停,急得這隊壯丁好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如何才好。他們倒不是為了自己的家著急,也不是為了自己的莊稼著急,這些顧慮現在已經談不上了。他們著急的是誤了行期,命就保不住了。秦朝的法令很嚴厲,超過了應役的期限,就得砍頭。走又走不成,逃又逃不了,他們隻能愁眉苦臉地歎氣,私底下說些怨天怨地的話。
陳勝偷偷地跟吳廣商議:“這兒離漁陽還有幾千裏地。就算雨馬上停住,路上也不好走。算起來,我們怎麼也趕不上行期。難道咱們就這麼白白地去送死嗎?”吳廣說:“那怎麼辦?咱們逃走吧。”
陳勝搖搖頭,說:“逃到哪兒去?給官府抓回去,還不是個死。逃,是個死;不逃,也是個死。反正都是死,不如為大家死。推翻秦朝,為老百姓除害。奪不到天下死了,也比到漁陽去送死強。老百姓吃秦朝的苦頭也吃夠了。聽說二世皇帝是小兒子,挺壞,壓根兒就輪不到他做皇帝。大公子扶蘇才是應當登基做皇帝的,他經常勸諫他父親不可殺害好人,始皇帝這才叫他到外邊去監督蒙恬。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好人。聽說他給二世殺了,多冤哪!可是老百姓大多還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還有,從前咱們楚國的大將項燕,他立過大功,又能愛護士兵,咱們楚人都知道他是條好漢。有的說他已經死了,有的則說他逃走了。不管他是死是活,反正楚人都替他打抱不平。要是咱們借著公子扶蘇或者楚將項燕的名頭,號召天下攻打二世皇帝,準會有很多的人出來響應咱們的。這兒原是楚國的地界,楚人對秦國更是恨之入骨,一定會積極響應的。”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漢子,他完全讚成陳勝的主意,情願豁出去跟陳勝一塊兒千。可是打天下是一件大事,怎麼也不能莽撞。他們又不能夠跟別人去商量,就決定先去算個卦。
算卦先生一見兩個大漢雄赳赳地跑過來,已經有些害怕了,聽說是來問吉凶的,連忙緊張地問:“請問兩位問的是什麼事?”陳勝、吳廣不好說要造反,隻能含含糊糊地說:“我們要幹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算卦的也是個有心計的人,他說:“隻要你們同心協力,事情是可以成功的。”末了又附了一句:
“如果能有鬼神相助,那就更好了。”
他們算卦回來,路上談論著算卦先生的話:“如果能有鬼神相助,那就更好了。”陳勝說:“楚人大多相信鬼神。咱們不妨假托鬼神,一定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與響應。”吳廣表示同意。他們又仔細商量了一些辦法,決定分頭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