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韓信曾孫韓嫣的故事1(2 / 3)

桑弘羊在當侍中期間,一定參加了很多漢武帝製定軍國大事的討論,他了解了漢武帝的為人和抱負,自己也深受漢武帝思想的影響。這期間,他雖然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因而也沒有受到漢武帝的重用,但他卻學習和鍛煉了參加國家大政的能力,為以後的從政準備了條件。

桑弘羊從13歲作侍中,一直到39歲出任大農丞,當了26年的侍中。這期間,由於漢武帝大規模的對匈奴用兵,國家的府庫餘財已經用盡,財政發生了困難。元狩三年(前120年),主要負責財政的大農令鄭當時,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向漢武帝推薦山東的大鹽商東郭成陽和河南南陽的大冶鐵商孔僅,擔任大農丞,利用他們經商的經驗和技術,負責管理鹽鐵事務,通過鹽鐵收歸官營,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桑弘羊這時已經34歲,他由於善於計算經濟問題,漢武帝讓他幫助東郭鹹陽和孔僅估算研究鹽鐵官營的規劃。這個規劃經過一年的起草才完成,主要是將原屬少府管的鹽鐵劃歸大農令管,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不許私人經營。漢武帝很快就批準了這個計劃,並派孔僅和東郭鹹陽到全國各產鹽鐵的地區,設立鹽鐵官營的機構,任命原來經營鹽鐵生產的商人為各地官營鹽鐵的主管官。看起來,漢武帝對經營鹽鐵政策的改變以及孔僅、東郭鹹陽和桑弘羊對這一新政策的執行,在經濟上是取得了成效的。所以三年之後,孔僅就升任為大農令,桑弘羊也被提拔為大農丞。大農令是封建政府掌管財政的最高官員,大農丞是他的主要助手,從這時開始,桑弘羊在理財上就顯示出他的突出才幹,越來越受到漢武帝的重用。

算緡是封建國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告緡是與商人瞞產漏稅作鬥爭的方法。這也是由於大規模的對匈奴用兵,而山東一帶又遭了水旱災,為了彌補財政不足而對工商業者采取的一種籌款措旌。最初提出這個辦法的是禦史大夫張湯,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頒布了推行的法令。但是由於當時的大農令顏異不讚成此事,所以未能認真貫徹執行。桑弘羊出任大農丞後,才在全國雷厲風行地加以推行。

所謂算緡,就是凡工商業者,都要如實向政府呈報自己的財產數,二緡抽取一算的稅(一緡為一千錢,一算為二百文錢);小工商業者可以減半抽稅。凡有乘坐馬車的(官吏和戰士除外),一乘抽稅一算,運貨的馬車抽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抽一算。所謂告緡,就是對不如實呈報財產的人,鼓勵大家告發,經調查屬實者,除了被告發人的財產被全部沒收、戍邊一年外,告發的人可得到被沒收財產一半的獎賞。

算緡和告緡的法令頒布後,遭到了工商業者的頑強反抗,他們采用各種辦法轉移和藏匿財產,不報或少報自己的財產數。為了與這些工商業者作鬥爭,漢武帝讓楊可專門主持告緡的事。這時作為右內史(管理京師的官)的義縱,站在商人的立場上,指責告緡的人不是好人,竟然加以搜捕,公開和告緡令作對。這件事報告給漢武帝以後,就以義縱有意破壞告緡為理由,殺了義縱,並將對算緡和告緡持消極態度的大農令顏異,也借它故撤職並判了死刑。這樣,就從政府機構中清除了推行算緡和告緡的障礙,使楊可得以放手進行。

桑弘羊當了大農丞後,為了支持楊可把告緡堅持下去,又重申了告緡令。這樣,告緡的活動就在全國普遍推開了,中等以上的工商業者,大都受到了告發。政府派出官吏到各地處理算緡和告緡的事,政府得到以億計的財物,成千上萬的奴婢,沒收的田地,大縣數千頃,小縣百餘頃,還有很多房屋。中等以上的工商業者紛紛破產,而政府的國庫卻充實起來,有力地支援了漢武帝的對外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