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思路是:從漢語文字寫起,繼而文詞、文句、文韻、文篇、文體、文法、文風、文論,直寫到文變為止。
十篇中,文字是最基層的,所謂從草根做起。漢語文字便是本書的寫作基石與邏輯起點。繼而是文詞。其實中文的文字常常也是文詞,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但也有區別。如果說文字是漢語的細胞,那麼,文詞就是漢語的基礎性建築材料,構成這材料要素的自然是“文字”,作為其使用成品的則是“文詞”。
文句則屬於第三層麵。文句介乎文詞與文章之間。在特例情況下,一句話也可以成為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但通常情況下,它隻是一個組合性單位,是詞語的有機性結合。這組合的意義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所謂語法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針對它的。如果說字與詞還不過是材料的話,那麼文句則已升格為語言了。
然而還有文韻。漢語的韻是獨特的,與西方語言相比較,它的獨特性尤為突出。文韻其實與漢字的關係最為直接,但在實際運用,例如文學作品中,它與文句的關係似乎更重要一些,故而序列第四。
有了上述四個條件,可以進入文篇了。文篇即文章,但不限於通常意義上的一篇文章之文章,而是包括詩、詞、歌、賦在內的,故而稱“篇”,但重點還是散文文章。文篇始可看做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完整作品。雖然一句話也可能成詩成文,但不過特例而已。如果說文句是語言的第一次升華,文篇則是它的第二次升華。或者說文句是口頭語言得以成立的基本標誌,文篇則是書麵語言得以成熟的基本標誌。
本書敘述的第六個層麵的內容是文體。漢語中狹義的文體是對各種散文體裁的概括,這裏的文體不僅限於散文而已。成熟的文體是語言發達的第三個標誌,或許應該這樣說,隻有基本文體全都具備的民族語言,才是真正達到文學成熟的民族語言。例如漢語、日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拉丁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種種。它們在散文、戲劇、小說、詩歌等各個方麵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經典性建樹,而這些建樹已然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第七個層麵是文法。法,不僅包括語法之法,而且包括文法之法。世間萬物,凡成熟之品,必有法度,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文”既是發展的,“法”也必然是發展的。兩者的關係相輔相成,那情形有如司法與警察的關係一般。
第八個層麵為文風。文風即文字風格。漢語文學的風格千姿百態,與西方文風有著本質之別,隻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區別被忽略了,甚至被扭曲、被抹殺了。今日說文風,還帶有恢複其本來麵目之意。
第九個層麵為文論。文論即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包括對文風的批評在內,但那範圍來得更大些,故另立一篇,別作安排。
第十個層麵為文變。無論文字、文詞、文句、文韻、文篇、文法、文風、文論,統統會發生變化,而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所謂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這是規律級別的問題。隻是規律之事巨矣,非吾所能,亦非吾所愛。這裏的文變,更多的是對於文變曆史的描述。以史為本,述而不作,但願畫龍似龍,畫虎似虎,並不存有更多的企求。
綜上所述,本書雖不同於語法書、修辭書、語言曆史書、文學欣賞書,卻又與這些專門性書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了解漢語及其美學價值的一個入門。倘若這個“門”還不算太壞的話,那麼,進入之後,再去各自尋珍覓寶亦為不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