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進入中國或中原(漢語文化區)的農作物,情況就不同了。它們的名稱不再是單音節而成為雙音節的了。
如漢代引進的農作物:石榴、葡萄、黃瓜、苜蓿、蠶豆、意苡等;
南北朝時引進的農作物:亞麻、甘蔗等;
隋唐時引進的:萵苣、菠菜、西瓜等;
明清引進的:紅薯、玉米、菠蘿、番茄、苦瓜等。④
簡而言之,開放,不但使我們中國人(中原人)的食物食品大大豐富,從而可以大快朵頤,而且使漢字(詞)及其表現係統有了質的拓展與豐富。
再以樂器為例,中國或中原——漢語文化圈內的古來樂器,也是以單節多詞為特征的。如琴,如瑟,如箏,如簫,如鼓,如鍾,如磬,如敔,如鐃,如鑼,如鈸,如,如竽,如笙,如塤,等等,這些大多是土生土長的中原樂器,但後來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都被邊緣化了,而那些新的擔當起更大責任的樂器名稱,多是雙音節或多音節,且一大半也是引進的,如琵琶,如嗩呐,如月琴,如揚琴,如火不思,如冬不拉,如胡琴,如八角鼓,種種。近代以來,西洋樂器進入中國,這種情況就更多了,如吉他,如鋼琴,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如黑管,如長笛,如雙簧管,如大管,如巴鬆,如小號,如圓號,如長號,如小鼓,如大鼓,如定音鼓,不一而足。它們的到來,不但使傳統的中國人欣聞美聲、富享美樂,也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存方式與精神。
由此可知,開放對於我們的生活是何等重要。
前些時期,報刊上登了一篇關於中國產品對美國人現實生活影響的文章。文章說,一個美國人如果不使用“madeinchina”的生活用品會怎麼樣?結論是:雖然一樣可以活著,但生活質量必定下降不少,即活是可以活,但會活得累。
那麼,漢語如果除去一切外來語會怎麼樣呢?雖然操漢語的中國人依然會說話,而漢語也不見得一失之下即刻斃命,但其語言係統與表現力所受到的衝擊與毀壞,一定是結構性,甚至是致命性的。
自跨入近代以來,外來詞語、外來語式進入漢語係統的數量不僅很多,而且速度很快。我們現在的常用語中究竟有多少外來語,本人才學淺陋,不能確知。這裏有兩個材料,或許可以說明問題。
一個材料,見於劉孝存先生所著《中國神秘語言》,書中介紹了源於日語、英語、法語、俄語、德語、意大利語、梵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尼泊爾語以及包括中國少數民族語在內的數百個流行語。其中源於日語的最多,共列舉3000多個,源於英語的居於次席,也列舉了近1600個。這裏冒昧掠美,與讀者共賞。
暗示、版畫、半旗、辯護、標語、表決、標本、乘客、乘務員、傳染病、單純、單位、獨裁、反對、反感、動態、分析、觀測、公仆、共產主義、共鳴、共和、集中、集團、國際、警察、淨化、領土、領空、情報、權威、權益、手續、探險、演習、原則、指標、指導、主筆、主觀、自由、主人公、作品、作者、座談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