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漢語的敘說從這裏開始(2)(2 / 2)

以上詞語源於日語。

白蘭地、繃帶、迪斯科、敵敵畏、的士、碘、噸、凡士林、分貝、呼拉圈、吉他、爵士樂、咖啡、來複槍、浪漫主義、馬達、馬拉鬆、啤酒、乒乓球、撲克、沙發、台風、探戈、香檳、伊甸(園)、幽默等。②

以上詞語源自英語。

其他如“布爾什維克”、“康拜因”源於俄語;“玻璃”、“茉莉”、“蘋果”、“刹那”源於梵語;“納粹”、“毛瑟槍”源於德語;“八哥”源於阿拉伯語;“琺琅”源於波斯語;等等。③

另一個材料,出自《南方周末》,題為《新聞與方言》。其中講到“日本新詞”時這樣寫道:

甲午戰爭後,“日本新詞”全麵反哺。如“為人民服務”、“永遠革命”、“大政方針”……其實全是來自日語。④

文中還介紹了這樣一段掌故:據說洋務派大臣張之洞,最是反感並且力禁使用“日本新詞”,看見這樣的新詞便要勃然大怒。一次他請幕僚路某擬一辦學大綱,大綱中有“健康”一詞,他又生氣了,提筆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覺可恨。”不料這路先生也略通新學,當即針鋒相對:“‘名詞’亦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妙!

雖然這兩個材料所統計與列舉的,肯定不是源於外來語的全部,但看那內容,已十足驚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諸如公仆、規範、文化、企業、人權、人文主義、市場、市長、協會、主人公、主體、自由、宗教,乃至共產主義、為人民服務、大政方針、唯物論、永遠革命這些我們司空見慣、用之如己出的詞語竟然統統自日語而來。聯想到現如今主流報刊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三個代表”中的“代表”、“文化搭台、企業唱戲”中的“文化”、“企業”種種,禁不住要像廣東人似的“哇噻”一聲。若不準外來語存在,怕我們這些現代中國人會患失語症的。

或從另一個角度看,廣泛吸收外來語是如此之好,亦托開放之福,正是它給我們帶來了從容的現代語感與現代語境。

本書既不是一本漢語語法書,也不是一本漢語修辭書,亦不是一本關於漢字曆史的書,更不是一本解說漢語經典的書,甚至不是一本漢語文化鑒賞書,自然也不是一本一般意義上的有關專業審美的書。

這不是,那不是,它究竟寫的是什麼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