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決定孩子一生1(2 / 3)

她為什麼被香港五所大學同時錄取

老師,我有一個請求,我的媽媽告訴我,在我的人生經曆當中,有一些重要的時刻,必須記錄下來。我隨身帶著照相機,我覺得今天這個時刻,就是我人生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我能跟各位老師拍張合影嗎?

幾年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大學開始在內地招生,引起轟動。

香港在世界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各種文化在這裏彙聚交融,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的大學來內地招生,家長和孩子們都想試試水有多深,這一試不要緊,試出了我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太多的盲點盲區。去了才知道,我們比劉姥姥進大觀園還露怯。

可是,有厲害的!

東方台報道,記者去上海一個普通家庭采訪。一開門,出來一個滿臉痘痘的女孩,記者問她名字,確認她就是被香港五所大學同時錄取的那位學生。

於是,記者問:“你被香港五所大學同時錄取,你是怎麼做到的?”

女孩說:“啊,怎麼可能?我不知道我被香港五所大學同時錄取了!”

東方台的消息比女孩早。

記者:“這是確切的消息,請你回憶一下,你是怎麼做的,會被五所大學同時錄取?”

女孩一臉茫然,請記者進入她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記者要她好好想一想:“麵試的時候,是什麼環節讓你勝出,讓五所大學的考官不約而同地要錄取你?而你報考的分數是最低的。”

女孩自己也覺得很奇怪,想了很久很久,一直喃喃自語:“我也沒做什麼呀,我想不出我到底做了什麼呀?”

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香港的大學麵試的基本方式——

每年高考分數出來後,很快,香港的大學就會公布麵試分數線。達到分數的同學都有機會參加麵試。香港的大學的招生麵試是集體麵試。你到了現場,就給你一個號,開始了,就報號,一二三四五六號,六個人一起進來。

進來以後每個人用一分鍾的時間自我介紹。很多孩子沒有準備,自我介紹一分鍾,隻用了十秒就結束了,基本都用不足時間,很可惜。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家裏從來沒有練習過——一分鍾自我介紹該說點什麼;三分鍾自我介紹該說點什麼;十分鍾自我介紹該怎麼說,多數人都打無準備之仗。有的隻介紹自己的名字就什麼也不說了。自我介紹有哪些要素?如何第一時間讓麵試官認識你、記住你?該穿什麼衣服參加麵試?……所有這些,在我們的成長背景中都沒有得到學習,缺失嚴重,更嚴重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缺失。

接下來,麵試的老師就拋一個題目給六個考生,讓他們根據這個題目發表自己的意見。

各位家長,你知道曾經問過什麼樣的問題嗎?

考官問:“我給大家的題目是,請在座各位同學來談一談明年中國的房地產走勢。”

注意噢,你的孩子高考結束沒幾天,麵試就要他們談這個。啞了,怎麼辦?

“可能還會漲吧!”一個考生說。

“我覺得不應該再漲了。”另一個考生。

“房子這麼貴,我覺得國家應該管一管。”第三個說。

“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買不起!”第四個說。

這就是他們的討論。接下來冷場。

考生還曾經被要求討論過以下這些題目:

“請各位討論一下,發表自己的意見,談一談中國足球的未來。”

“如果看見外星人的飛船停在不遠處,你會怎麼辦?”

“世界上有很多富翁,他們會把自己的財富捐出去。你如果是富翁,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是父母,你又在場,一定覺得這不公平,衝進去跟考官理論:“你們出的題目怎麼這麼變態啊?”

“我家小孩忙著考試,哪有時間了解足球?”

“你看到過飛船啊?找一艘給我看看!出這樣的題目,變態!”

“什麼房地產,我來回答,我們買不起,買不起!”

你呢?覺得這樣的問題離譜嗎?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回答呢?

回到采訪現場。

上海女孩看著記者,突然一拍腦袋,似乎恍然大悟,說:我想起來了,會不會是因為那個環節。但那個環節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呀。女孩敘述——

我的高考成績剛剛夠報香港的大學,隻超出底線幾分而已。但也想去試一試,去鍛煉鍛煉,沒抱多大希望。考官給出的那個題目,我也不知道該怎樣講,大家都不太會講,熬啊熬,熬到結束。

快結束的時候,我走上前,跟考官說:“我有一個請求,我的媽媽告訴我,在我的人生經曆當中,有一些重要的時刻,必須記錄下來。我隨身帶著照相機,我覺得今天這個時刻,就是我人生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我能跟各位老師拍張合影嗎?”

你明白了嗎,就因為這個舉動,她被五所大學同時錄取。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你就錯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裏,讓陌生人在人堆裏認識你並且記住你,僅憑這一點,就是非凡的能力了。香港的大學就是要招這樣的能被人記住的人。今後她一定會是有影響力的人。

另外,這個舉動,還代表她對前麵沒有表現好並不沮喪,也沒有抱怨,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完;更代表她不怯場,能勇敢地、自如地向考官表達她的意思;她還說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說明她不是刻意做出來,自然而然,簡簡單單。

但是,這對別的孩子,也許並不簡單。通常孩子們到一個新的場合會緊張得發抖,還能記得包裏麵帶有一個照相機嗎?還敢去跟老師說這些話嗎?還敢跟老師、跟權威人物要求拍照嗎?還能失敗了不沮喪,該幹嗎就幹嗎嗎?

你想一想,你的孩子,他可以嗎?

這個動作,不複雜,不特別,在誠懇善意中,讓別人認識了她,這就是生活智慧。這樣的生活智慧,誰教的?爸爸媽媽教的!

我快不認識爸爸了

爸爸回家晚,從來沒有在11點鍾之前回來過。有時候他回來我還沒有睡著,我在想,他會到我房間來看看我嗎?會來跟我說說話嗎?會來拍拍我嗎?沒有。

暑期的青少年課程上,一位來自濟南的中學生,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成長故事,他說雖然他爸爸每天都回家,但他快不認識自己的爸爸了。

孩子的表述能力不錯——

“我來跟大家講一講我和我爸爸的故事。我跟你們講,過完暑假我就要上初中了,我快不認識我爸爸了。說來你們不相信,我已經一個學期沒見著我爸爸了,雖然他每天都回家。”

坐在下麵聽著的其他孩子問:“為什麼天天回家,卻見不著呢?你爸爸是做什麼的?”

“我爸爸是一個外科醫生,給病人開刀。每天,門一開,家門口就等著很多病人家屬,哭著喊著,要我爸早一點安排給他們開刀。”

同學們問:“那你爸爸總要回家啊,為什麼你看不見他呢?”

“爸爸回家晚,從來沒有在11點鍾之前回來過。有時候他回來我還沒有睡著,我在想,他會到我房間來看看我嗎?會來跟我說說話嗎?會來拍拍我嗎?沒有。

“好像,爸爸在廚房裏吃東西,他是不是還沒有吃晚飯,他吃完飯會不會來看看我,會不會到我房間來坐一下呢?爸爸好像吃完了。噢,爸爸把電視機打開了,在看電視。過一會兒,爸爸咳嗽了兩聲,關了電視,爸爸大概要進房間了,他進房間之前,會來看看我嗎?會在我床邊上坐一會兒嗎?”

作為父親,你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這麼晚了,孩子還在等待你去房間看他,在他床沿上坐坐。他是這樣地期待著你的關心和愛護,你不曾想到吧!這樣的期待太久而得不到滿足的話,期待就可能變成恨了。

看到這裏,父親一定會振振有詞地說,晚上11點多了,我想孩子一定睡著了,為了不打擾他,才沒有去他房間。

我的建議是,不管多晚,回到家要先去孩子房間看看。孩子沒睡的話,跟他說說話、聊聊天。孩子睡著的話,摸摸他的臉,拍拍他的頭,撫摸他的頭發,握握他的手,幫他掖掖被子。這些動作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但,不管你們多久沒打照麵,相互之間,心靈的聯係是絕對不會斷的。

孩子們還在問:“那你爸爸一天做幾個小時手術?”

“最長的心髒搭橋手術,要做21個小時。”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哇,這麼久啊,那你爸爸要上廁所怎麼辦?要吃飯怎麼辦?”

這孩子顯然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對啊,我沒問過我爸,這麼長時間,他怎麼上廁所,怎麼吃飯呢?”

孩子說這個故事,隻是想表達——我的爸爸不關心我。但是,從孩子們問的這個問題開始,他轉向了。

看著這樣的場景,我馬上做引導,問坐在下麵的同學們:“孩子們,如果是你們的爸爸,站著做了21個小時的手術回到家,你們會怎麼做?”

“我會幫爸爸倒一杯茶!”

“我會幫爸爸拿水果!”

“我會幫爸爸倒洗腳水!”

“我會問爸爸累不累,然後幫爸爸捶捶背!”

“我一定會給爸爸捏捏肩膀。”

我沒想到,孩子們會想到做這些。台上的這個孩子有點尷尬,但已濕了眼眶。因為,他從來沒有去考慮過爸爸的感覺,隻想著自己要什麼,隻想著自己的委屈,隻想著爸爸不應該這麼不關心他。

是啊,孩子一定在這個過程中反省了,一定受教育了,也一定會在以後變得主動一些。但是,就我而言,我並不要求孩子們在這個年紀,如此地懂事。一個父親,因為忙工作,半年沒有走進孩子的房間看看孩子,怎麼說都是非常不應該的。家長營造家庭氛圍更應該主動。教育之道,上所行,下所效也。

暑期北京的課程開始前,聽一對父母講起自己的孩子,似乎已十惡不赦。課程開始後,發現一個男孩子很健談,每天親切地跟我聊幾句,到第三天,孩子跟我講起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就是被父母認為是十惡不赦的那個孩子。

“老師,聽了兩天課,我覺得自己很不孝,長這麼大,總讓媽媽擔心。現在我知道了,要好好待我媽媽。老師,你後麵的幾課,不是教育我們要對爸爸好吧?如果是這樣,我不要聽明天的課了,因為我爸爸是混蛋,我不需要孝敬他。”

“爸爸對你做了什麼,你這麼說?”

“他對我除了打就是罵,說我是敗家子,不會有出息。他從來不相信我,對我就像對犯人,訓我、審問我。我討厭他,不想看見他,也不想孝敬他。”

“是嗎,你猜,課程結束你爸爸會不會來接你?”

“不可能,媽媽會來接,爸爸絕不可能來,我可以跟老師打賭。很長時間了,回家或出門我叫爸爸,他隻當沒聽見,愛理不理。他已經放棄我了,認為我不可救藥,我也放棄他了。”

“你改變了,爸爸也會改變。你如果相信爸爸,爸爸也會相信你。”

課程結業儀式結束時,孩子發現自己的爸爸媽媽一同前來,接自己回家,爸爸竟然拿著一束花獻給他。他接過花,跑到我這裏:“我不相信,我看見了還是不相信,我爸爸拿著鮮花來接我,這,這,這太意外了。老師,我把花獻給您。”

隔了半年,接到孩子的短信說:長這麼大,因為父親接我送我花,我痛哭不止,記事起第一次跟父親擁抱,第一次懂得父愛也可以這麼溫暖,我和爸爸都走過了這座斷橋。

父親說:我也要學會理解孩子的想法,跟孩子民主地討論事情。

是啊!不要讓孩子不認識你,孩子跟父親之間,走得近些,再近些吧,直到可以互相聽見心跳,感覺溫暖,同呼吸也共命運。

喜歡抱怨的媽媽

停止抱怨,對自己、對家庭、對孩子的成長,甚至對健康都有利,這不是在說理論、說大話。因為美國醫學界已經證明,人類的疾病,80%以上都來自於情緒,而抱怨是諸多不良情緒中製造疾病的頭號殺手。

喜歡抱怨應該是媽媽們的通病吧,不信可以問一問天下男人,或者問一問天下孩子,“是的,我太太喜歡抱怨”,或者“是的,我媽媽喜歡抱怨”,中獎率應該在90%以上。如果“抱怨”成為奧運會的一個項目,不用懷疑,中國的媽媽們、太太們一定包攬金銀銅三個獎項。

一個初中一年級的孩子,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喜歡抱怨的媽媽》。

爸爸很忙,每天深圳、香港來回跑,回家總是很晚。

不管多晚,爸爸一回家,媽媽就開始指責他,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媽媽說爸爸,這麼晚回家,從來不管小孩,小孩子是我一個人的嗎;不知道在外麵鬼混什麼,到底跟誰一起吃飯誰知道;亂花錢,賺的錢隻夠你天天在外麵胡吃海塞的;嫁給你真是倒了八輩子黴了……

媽媽說得很難聽。爸爸呢,有時候跟媽媽檢討,說:對不起,明天一定早回家;有時候會很不耐煩。爸爸不耐煩的時候,他們倆就會吵起來,把我吵醒,把弟弟嚇哭。

有一天,媽媽又跟爸爸吵了起來,吵得很凶,把我吵醒了。我忍不住從房間衝出來,指著媽媽厲聲說:“媽媽,你不要和爸爸吵了。你們倆還是早點離婚吧。如果你們倆離婚,媽媽,我雖然很愛你,但我一定不會跟著你的。因為跟著你,我會餓死的!”

我說完,媽媽哭了。爸爸罵我,小孩子不許跟媽媽這樣講話。我知道我把媽媽說得傷心了,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麼說。

我家有兩個保姆,反正我覺得媽媽什麼也不做,每天衝著保姆發火,衝著爸爸發火。我知道媽媽原來是名牌大學畢業,可是她為什麼脾氣這麼差呢?為什麼總也看不到媽媽有好好說話的時候呢?

這位媽媽是有理由跟這位爸爸發火的,這位爸爸的責任心也許會在發火中建立起一點來。可是不能常發火,也不能在他喝醉的時候或情緒不好的時候發火。媽媽為了孩子做了全職太太,是有犧牲的。不過,在家裏專心經營老公和孩子這兩項事業也非常棒。經營好老公,這是太太目前的事業;經營好孩子,這是太太未來的事業。兩項事業經營好,偉大而實在。方法呢,要學;抱怨呢,沒用。

孩子之所以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除了看見媽媽抱怨,其他的什麼也沒有看見——孩子沒有看見,媽媽其實工作能力很強,經常做爸爸的助手,幫助爸爸處理很多事情;孩子沒有看見,媽媽很善良,對奶奶很孝順。但這一切,被媽媽整天的抱怨給掩蓋了。

停止抱怨,對自己、對家庭、對孩子的成長,甚至對自己的健康都有利,這不是在說理論和大話。因為美國醫學界已經證明,人類的疾病,80%以上,都來自於情緒,而抱怨是諸多不良情緒中製造疾病的頭號殺手。

也許你會說,有太多的事值得抱怨了,是的,你是對的。你每天可以找到10件、100件非常值得抱怨的事情。但是,抱怨管用嗎?抱怨是垃圾,你家的有形垃圾每天都倒,而心理的垃圾你難道想一直堆在心裏?心理的垃圾跟有形垃圾一樣,會發散惡臭,讓家裏的環境變糟。

抱怨就是最臭的一種心理垃圾。

其實不要著急,所有的負麵情緒隻有六分鍾的停留時間。但如果你太關注它而不梳理它,會影響你很多年,甚至一輩子,你被抱怨的情緒卡住,精神狀態無法向上升華。孩子要不看不起你,要不學會了跟你一樣抱怨。

漫畫家幾米曾說:

愛你時,一切美麗,

怨你時,一切灰暗。

看,抱怨把我們的心情弄成什麼樣了。你願意選擇美麗的心情還是選擇灰暗的心情呢?

測試一下,各位家長,當你走到停車場,發現自己車子被撞,你會怎麼做?現在問一問自己。

正確的答案是,問自己:“我現在該怎麼做?”

而不是說:“這是誰弄的?哪個混蛋弄的?”

最佳答案是:“在這一刻我最應該做的,到底是什麼?”

假如你看重生命的價值,請按最佳答案執行,不要浪費時間。現在的人,為十元錢可以吵一下午,為一件過後很難想起來的小事反目成仇,甚至做一輩子仇人。

媽媽停止抱怨,孩子一定不會抱怨。抱怨,是孩子必須遠離的情緒。有一本書叫《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爾·鮑溫跟別的作家不同,他除了出書還特別附贈一個手環,上麵寫有:“遠離抱怨,好運上門!優秀的人都不抱怨!你願接受21天不抱怨挑戰嗎?”

手環是紫色的,紫色代表蛻變。

記得在2007年,台灣一位培訓師送我台灣版的《不抱怨的世界》,讓我當場把紫色手環戴上。戴上後如果抱怨,就把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換手後時間重新算。堅持21天手環不換手,也就是21天不抱怨,你才算完成挑戰,才可以摘下手環。

正是夏天,紫色手環戴在手上很醒目。我說,不用了吧,我都做了這麼多年培訓師,早就遠離抱怨了。朋友說,那好,希望你戴上它,以最快的速度,21天就完成挑戰。

我戴上後,當天就抱怨3次,換手3次,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在晚餐時,我跟老公抱怨我媽媽:講好今天來的怎麼沒有來;講好跟我們一起出去的,又不去了,太掃興了……

我被自己這樣的抱怨嚇了一跳,當天晚上,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

沒錯,經曆了才知道,停止抱怨是一個很難的過程。我用了差不多半年時間,才勉強拿下。而好消息是,現在的我,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抱怨的時候有覺知,心裏會自然而然地喊“停”!

在美國,癌症也稱“C型性格”,因為癌症這個英文單詞是以C開頭的,換句話說,C型性格就叫癌症性格,表現為害怕競爭,逆來順受,有氣往肚子裏咽,愛生悶氣,C型性格的人得癌症的比例極高。

所以,現在請跟著我說一句話:“我的疾病是我最恨的那個人帶來的!”

重複十遍。說完後,請停止恨那個人。

停止吧,停止抱怨吧!

讓我們每天感謝所發生的一切,人的生命太短暫了,沒有時間一一去弄懂它,或追究到底。做有結果的事吧。請盡快從習慣抱怨的模式中走出來,人生幸福是因為有笑聲有寬容啊。

麵對豐富的人生,你有必要學一句口訣:“太棒了,別人沒有發生的事,居然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又有成長的空間了!”

找個時間,問一問你的孩子:“孩子,跟我說實話,我是不是一個喜歡抱怨的媽媽?0分不抱怨,10分是非常抱怨,你覺得媽媽是幾分?”

不管得分如何,都不要辯解。用孩子對你的評價,給自己定一個位,帶著孩子從這裏出發,把抱怨扔在身後,走向陽光。

一個好媽媽,幸福三代人

從今往後,隻要你不希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都不要說出來;隻要你希望孩子成為的,你就不斷重複地說。

有人告訴我們,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年輕媽媽們之間的競爭;有人告訴我們,推動搖籃的手推動世界;有人告訴我們,母親是人類的源頭,源頭汙染了,一切都汙染了;有人告訴我們,一個女人找錯老公她一輩子就毀了,而一個男人找錯太太,那他家三代都給毀了;有人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如果科技不發達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而如果這個國家社會風氣不好,一定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這一切好像都是真的,都應驗了。關鍵是很多的家庭,孩子的狀態讓很多父母40歲後,生不如死!

如果真的是那樣,隨著時代的變革,改革開放30年後的中國,進入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家長到底要如何變革呢?家庭教育模式到底要如何變革呢?作為父親母親,特別是作為主要教育者的母親,到底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什麼樣的教育思想?要建立什麼樣的全球思維體係,才能防患於未然呢?今天我來教你幾招——

二戰時期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的媽媽總是摸著他的頭頂說:“你的出現是讓法國更偉大的!你的出現是讓法國更偉大的!你的出現是讓法國更偉大的!”

這句被不斷重複的話,在戴高樂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孩子的精氣神。而我們是怎麼跟孩子說話的呢:“快把作業做完!”“快把這個雞腿吃掉!”“你看你沒出息的樣子!”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沒有夢想,沒有追求,隻有對父母的冷漠,對生活的厭倦,對未來的迷茫。不妨從今天開始,你也學著戴高樂的母親,常常摸著孩子的頭頂說:“你的出現是讓我們家庭更偉大的!你的出現是讓我們家族更偉大的!你的出現是讓我們這個城市變得更偉大的!你的出現是讓中華民族變得更偉大的!你的出現是讓世界變得更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