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教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偏執的人遇事時不做理性的思考,而是衝動地按自己的所思所想去處理,說話辦事容易激動,經常魯莽行事,甚至遷怒他人,很容易給他人也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因此,平時要教育孩子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控製能力。如果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要爆發時,可以作深呼吸運動,在心中默念“1、2、3……”當情緒的激昂狀態過去後,自己的心情就會慢慢平靜,還能進一步感受到自我控製的喜悅。

小故事

有一位自強不息、奮力進取的青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業中,他感到越來越累,身心俱疲無法解脫。

後來他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父親,父親沒有對他說什麼,隻是讓這位青年跟他上山。青年有些不高興,但還是勉強答應了父親。

在他們上山的台階兩邊,有許多色彩斑斕的石子,父親拿出一個口袋,讓他撿最美麗的石子裝進去。

青年對這些漂亮的石子愛不釋手,不一會兒就裝了大半袋,他吃力地背著口袋向上走,看到更漂亮的石子,他舍不得丟下,盡數裝到口袋中。不一會兒他就背不動了。

父親說:“我們的目的是上山,你說應該怎麼辦?”

青年人想了想,果斷地倒掉了一口袋美麗的石子。這一刻,他也領悟了父親的教誨:當我們很累的時候,要學會放棄。

父母要勇於放下架子

“如果您放棄權力,放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這樣告誡我們。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父母並不多。很多父母的思想就像“章魚”一樣,抱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不放,在與孩子相處時擺出一副居高臨下、板起麵孔說教的架子,結果隻會招來孩子的反感甚至抵觸、反抗。

有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她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可是媽媽發現,孩子在商場裏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甚至有點害怕,吵著要出去。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麼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但是當她蹲下來詢問孩子原因的時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隻能看見一條條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櫃子,一點也不能讓人賞心悅目,反倒讓人非常不舒服。而如果不蹲下來,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見這些的。

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父母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明白孩子的心理,才會讓孩子的心與你靠得更近。如果父母習慣了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那麼永遠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麼,因為同一件事情,孩子看見的和父母看見的可能完全不一樣。

曾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廣告:有一個小女孩流暢地在鋼琴上彈完一曲,大人紛紛鼓掌叫道:“再來一遍。”大人的意思是:“你彈得很好,我們想再聽一遍。”是鼓勵,也是讚揚,可是孩子沒有出現預期中的笑臉,反倒掉下眼淚,睜著無辜的大眼睛說:“我又沒有彈錯,為什麼要再來一遍?”可愛的孩子,她把大人的稱讚看成了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