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隻有放下架子,蹲下來,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和交流。
父母還應認識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妥的做法甚至錯誤。我們要放下架子,勇於在孩子麵前承認錯誤,為孩子樹立起知錯就改的榜樣,這樣孩子會更信任你。
有不少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與“威信”,因此不願意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甚至給自己護短,堅持錯誤。這種做法既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家庭教育的大忌,次數多了,父母就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孩子就會產生“父母說的永遠正確,但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也會置之腦後。
相反,如果父母能坦誠地麵對這些過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來向孩子說明情況,糾正自己錯誤的做法,彌補父母失誤帶來的損失,就能將壞事變成好事,孩子不僅會通過一件具體事情懂得一定道理,而且能從父母身上學到敢於修正錯誤的好品質。
實際上,人類就是在不斷地犯錯誤並且不斷地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取得進步的,所以,作為父母不妨坦陳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有一位母親在教育孩子時,曾經多次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犯過的錯誤告訴孩子,並詳細地分析主客觀原因,尤其是分析自己的一些缺點在產生這種錯誤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和她一樣,以類似的個人“缺點”犯同樣的“錯誤”。
一些父母認為“向孩子認錯會失麵子,會失去權威”,這種擔憂完全是多餘的。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利用榜樣的作用。實際上,父母就是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榜樣。孩子看到父母主動承認錯誤,他們不僅不會因此而瞧不起父母,反而會因為父母的坦誠和平易近人而更加尊敬父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會向孩子道歉,是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有效方法。
家教故事
有一次,著名詩人、民主戰士聞一多因心煩出手打了還不懂事的小女兒,恰好被次子立雕看見了。
立雕挺身而出,批評父親不該打小妹,並且“大義凜然”地說:“你自己是搞民主運動的,天天講民主,在家裏怎麼就動手打人呢?”
聞一多一愣,沉思片刻後走到立雕麵前,十分嚴肅地說:“我錯了,不該打小妹,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這樣的辦法來對待你們。我現在知道這種方法是不對的,希望你們將來不要用這樣的方法對待你們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