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受學生歡迎的老師(1 / 3)

“等級證書製”誕生記

開學伊始,語文學科組辦公室坐了四位老師,分別來自安徽、江西、廣西、河南。三男一女,有人戲稱為“四人幫”。我們說,“四人”確實是,但非“幫”也。因為我們的追求無它,隻是幹好自己的本行,做一名好老師。

那是英豪中學開辦的第一年,我們的學生隻有143名,分為三個年級,五個班。要讓他們學一點語文知識,長一點語文本領,就是我們幾位語文教師的目標。他們的父母都交了二三十萬的學費,我們要對得起他們,要讓他們覺得送孩子來“英豪”是值得的。

語文組合作愉快,凝聚力高,戰鬥力強。記得第一次接受校領導布置的任務,每個科組要出一塊板報,迎接教師節。我們一合計,說幹就幹,從下午三點一直弄到第二天早晨六點。弄成了,我們在教室裏吃了份方便麵慶祝成功。板報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可讀性很強,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同事們的讚賞。

一個人能與素質比較高、好合作又融洽的夥伴在一起工作,是一種享受,一種幸福,一種終生難忘的經曆。

德初老師為人厚道,文學功底深厚;潘琳老師心靈手巧,當班主任特別受學生歡迎;華寧老師是公認的絕頂聰明的才子,寫的文章很美,字寫得能做帖。我呢,自我感覺也不錯,在安徽曾連續十多年任高中畢業班教師,還培養過安徽省語文高考單科狀元,也因為這個“功勞”,後來被培養當上了縣一中校長。

現在這個社會,有人做大事,有人做小事。做大事的轟轟烈烈,做小事的也能見功夫、見精神。語文教學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事,我們這四“兄弟”在一起,覺得沒有什麼做不了!

後來我們發現,這牛皮不是好吹的。

語文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你在講台上講得繪聲繪色,有的學生在下麵卻昏昏欲睡;你的提示已近乎和盤托出,有人站起來還是半聲不吭;你的要求已明明白白,可按時交作文的還是寥寥無幾……還有什麼比這教而不學、啟而不發、調而不動的情況更讓教師難堪的呢?要擺脫這個困境實屬不易,而改變這一狀況又勢在必行。

做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這是廣東改革開放最先成功的一批家長的子女,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

他們有個性,夠聰明;知道的多,能力強;但學習基礎不紮實,尤其缺乏刻苦精神。而我們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從公辦學校的教師變成高收費的民辦學校的教師。自己變了,學校變了,學生也變了,我們的教學套路不變怎麼行?看來,靠原來的那些經驗是沒法解決問題的。

我是語文學科組長,四個人的頭兒,我們四“兄弟”經常在一起就教學問題苦苦探討,尋求對策。最後我們達成的共識是:語文教學,讀、說、聽、寫。“讀”是吸收,“寫”是輸出。先有多讀,後有多寫,或者邊讀邊寫,這是語文教學的老規矩。現在,我們的教學對象變了,有一點特別,傳統的做法不很靈,我們要認清這個現實,要跟得上形勢,要搞一點改革。

要想個辦法,讓學生“想”寫作文。先產生“寫”的興趣,然後再來攻“讀”,攻“說”,攻“聽”。

我們想了個辦法,這就是我們語文組首創的“等級證書製”。學校領導經過了解、分析、討論,同意了這個實驗,先在語文學科試行。

“等級證書製”的基本做法,就是設計不同的標準,在不同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科學力進行評價和鑒定,並發給不同級別的證書。

為了讓學生產生興趣,積極參加這個活動,我們在課堂、課後與學生聊“寫”:寫最能展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過去的秀才、狀元是寫出來的,現在的文人、理論家也是寫出來的。政治家、思想家寫論文影響別人,企業家、商業巨子寫廣告宣傳自己,教育家寫著述培養下一代。因此,所有事業成功的人,都離不開寫。“寫”是信息的傳送帶,是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橋梁,是讓後人登上自己的肩膀並且前進的推手。

學生對提高寫作水平的心情很迫切,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父母都是廣東改革開放初期的成功人士,父母對事業的傳承很擔心,都寄希望於他們。

在操作上,“等級證書製”做了一些具體規定。如根據“思想內容、語言表現、整體結構”三方麵規定的標準,“一級”隻要求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具體;語句通順,層次清楚”,而“五級”則要達到“立意深刻,選材典型;行文流暢,語言基本功紮實;構思新穎,結構嚴謹”。從評審級別上,語文組長審定一、二級,教導主任批準三、四級,校長審批五級。在待遇上規定,高等級的“英豪作家”有權加入學校“鳳凰”文學社,擔任牆報主編、廣播站記者、編輯等職務。中學生最希望能在同伴麵前展示自己,這些規定對他們無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等級證書製”使優秀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偏差生不失信心而力圖亡羊補牢,使文學愛好者在個性上獲得較大的發展。

很多學生躍躍欲試。布置的作文好收了,作文評講課更受歡迎了。很多學生還堅持寫周記,寫日記,效果很明顯。吳校長很欣賞,決定在全校各學科推廣。

我們曾是好朋友——第一屆高中畢業班師生合影

那年高中隻招了一年級一個班,26人,我任語文教師。我班有一些學生,如李麗華、馬粵嫻說:“老師,你們這個辦法很靈!誰不想拿個‘五級證書’回家給爸媽看看,給弟弟、妹妹們炫耀炫耀。”馬粵嫻還說:“我很想在班上第一個拿到‘五級’,我一定會努力,請老師幫我。”

以後,我們在實施“英豪作家”等級證書活動的同時,把“英豪辯才”也納入活動中,在促進學生“寫”的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說”的本領。

在教育上,可以有千古不變的原則,也可以有一定時期內非常管用但不會永遠有效的方法。就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來說,“等級證書製”當時對激發學生積極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以至於學校領導把它作為我們提高教學質量的秘密武器。

《民辦學校實行“等級證書製”探討》論文用稿通知

一位專家對這種做法予以很高的評價,認為“結合了學生實際,抓住了學生的心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是一種有實效、好操作的教學手段”。

我就此進行了總結,寫成論文《民辦學校實行“等級證書製”探討》,對“等級證書製”的具體操作、運行的效果,以及操作的理論基礎和發展趨向,都作了理論的探討。

這篇論文被收入《教育研究》主編的《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論叢》,被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雜誌社評為“全國基礎教育研究優秀論文”,被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評為優秀論文,同時還被收入《中華素質教育論文集》。

寫生活,並非庸俗的生活

語文組的幾位老師,在其之前的學校都是把關教師。在語文教學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我們很融洽,談起工作都暢所欲言。有好點子都拿出來,有好作文都一起欣賞。我們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在教學中能取得一點成績,誰就請大家吃一個便飯,這叫做“你享受了好感覺,你得付出一點代價”。四個人來自四個省,贛州的“怕不辣”小菜、信陽的蒜蓉湯麵、柳州的糯米酒、安慶的小炒,大家一邊品嚐,一邊說著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趣事。如果誰有一個特別好的點子,我們會稱之為“金點子”,然後會要求加個菜,再喝杯酒。

在作文教學上,學生的寫作熱情被我們想的辦法“煽”起來了。但輝煌後麵難免黯淡,狂熱後麵難免冷淡,這熱情也不能指望長久。唯有將寫作熱情轉化為愛動筆的習慣和會動筆的感覺,才能使我們的教學不斷進步。

這就是說,我們要讓學生從“愛”寫作文提高到“會”寫作文。

但是,這不容易!

在作文教學上,我有過自我欣賞的曆史。來英豪學校之前,我曾指導學生參加華東六省一市作文比賽,得了一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四個三等獎。由上海青年報社出版、於漪作序的《向生活奉獻真情——華東六省一市中學生獲獎作品選》共86篇文章中,就收錄了我的學生的三篇作文。一個學校選中三篇,唯有我們安徽東至一中和上海曹楊二中。為此,我們和曹楊二中結成“友好學校”。

廣東的學生就不行了嗎?肯定不是。按照“隻有錯誤的領導,沒有錯誤的群眾”的政治說法,也可推出“隻有不聰明的教師,沒有不聰明的學生”,因為古人說“名師出高徒”。

“名師出高徒”是用來讚賞老師或鼓勵老師的,當然不能得出學生學不好就全是老師的責任的結論。古人還有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看一個班幾十號人,都是同樣的老師,為什麼有的學得好,有的學不好呢?

其實,兩句話都不錯,就看你怎麼理解、怎麼具體分析了。作為英豪學校的語文老師,既然都是從全國各地挑來的優秀教師,當然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這恐怕不僅僅是語文基礎問題,還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以及將生活提煉寫入文章的方法問題。英豪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曆程與其他許多學生有很大不同,其思維習慣與寫作習慣等也有很大區別。很多學生接觸多種媒體,可謂“見多識廣”,但生活閱曆並不豐富;情感細膩,但觀察問題卻無法細致入微。

於是,讓學生有話說,要學生“寫生活,並非庸俗的生活——盡可能地寫長一點,再長一點——改短一點,再改精一點”,是取得作文教學進展的新手段。

我們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記下自己熱望國家足球隊比賽獲勝以致忘情的表現;描述自己崇拜某位歌星甚至把他當作天下。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我手寫我口,我筆錄我心。至於表達形式,命題作文、讀後感、雜記、小品、“三言兩語”、小小評論等,不拘一格,不限篇幅。

《作文教學漫談二題》被收錄到

《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粹》作為青年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曆,有著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成功與過失。若他們根據上麵的導引,自我反省,展示自己的這一段曆程,那一定是篇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的文章。

我們指導學生有話說,又指導他們謀篇、立意: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此所謂情趣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此所謂看問題角度不同。至於對同一個事件、同一個做法,或肯定,或否定,或支持,或反對,這又叫觀點不同。我們的同學,都是一個個有著豐富情感的青少年,在文章中,要敢於把這些都“亮”起來。

在一個規模較大的學校,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學科組的整體智慧則是無限的。大家暢所欲言,反複討論。在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都明顯感覺到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學校開展論文比賽,我將這些想法和做法整理成文字《作文教學漫談二題》,參加評比,獲了一等獎。我很高興,將這篇文字寄給《語文月刊》發表了,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中南片聯誼會交流,也獲得一等獎。以後又被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收錄到《中國世紀英才論著精粹》。

我沒想到還有這麼多收獲,就越發有興趣研究作文教學了。

作文與考文

十四歲的我喜歡一個人低著頭、垂著眸子走路,看著各式的鞋子和不同的腳印。我覺得人們的感情不一定都擺在臉上,有時候會沉澱在步伐中。我不知不覺中收集了很多腳步,拖拖拉拉的、蹦蹦跳跳的……很精彩,也很複雜,就像屬於十四歲的那片天空。

——小可:《十四歲的世界》

庸人在起跑線不遠處呼呼大睡,勇者卻毅然地踏上了征程。項羽縱橫捭闔征戰數載,最終烏江自刎;蘇格拉底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竟被判處死刑;桑蘭四歲起苦練體操,未實現夢想便遭受厄運……他們未登上成功的頂峰,但曆史記住了他們,因為他們走過了一段精彩的助跑線,他們是受人敬仰的真英雄。

——李倬軒:《成功,需要助跑線》

常做好事與常做壞事該有天壤之別。不論是積德還是積怨,不談有善報還是惡報,起碼,做了好事,心裏坦然,心情舒暢;而做了壞事呢?即使不心驚肉跳,也難免不安。那麼,你是願意做好事還是願意做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