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腦子聰明但學習成績不理想怎麼辦?隻管讀書不參加活動怎麼辦?甘居中遊,不求上進怎麼辦?驕嬌二氣講不得、管不了怎麼辦?男孩女孩交往過熱怎麼辦?還有更多讓家長焦急的、麻煩的、無奈的……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最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引領孩子的成長。不認識孩子,不會與孩子交流的家長不是好家長。
不能大意的“更學期”——談小學畢業生
專家認為,小學畢業進入初中是第一個“更學期”。學生進入青春期,身心發生變化。中學學習內容、方法等與小學有很大不同,學生需要逐步適應,否則很容易產生煩躁、焦慮、消極等負麵情緒,影響孩子的發展。
一、導致不適應的可能原因
(1)課程數量增多,難度增加。課程增多,初一年級的信息量相當於小學六年的信息總量。難度增加,初一教材的難度是5年前的1.5倍,10年前的1.6倍,15年前的2倍。調查說明,有78%的初一學生認為“中學課程比小學難學”,74.5%的初一學生學習成績未達到80分以上,21.4%的初一學生不及格。在學習困難的學生中,反映“課程多,適應不了”的,初一占46.2%,初二占36.1%。
(2)學習方法發生變化。小學教學基本是以背誦、記憶等形象思維和記憶能力的培養為主,中學教學主要以分析、解答等邏輯思維和理解能力的培養為主;小學常采用快樂教育讓孩子減輕負擔,中學卻必須提高應試能力以麵對中考、高考;小學考試不理想可申請重考、補考,中學考試特別是國家組織的大考基本上是統一試卷,統一時間,統一評分,一考定位。
(3)生理和心理變化導致情緒變化。學生從少年變成青年,從比較聽父母、老師的話到多有自己主張,情感從單純變為比較豐富。
(4)若家庭教育不當,會存在以下衝突:1)期望值過高,使孩子在失望中缺乏希望。2)過度保護,導致孩子能力低下。3)過分溺愛,使孩子缺乏親和力甚至不近人情。4)過多幹涉,使孩子無所適從,無可奈何。5)過多指責,使孩子麻木、茫然。
(5)學校教育不當,會存在以下矛盾:1)學習環境發生變化,學生需要很長時間適應。2)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不協調,使學生產生困惑。3)過早使用成人化教育方式,學生難以接受。
二、幾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1.“初二現象”
學生在小學是個孩子,到了初二,就成了一個“小大人”,這被稱為“初二現象”。專家認為,初二是“事故多發的危險階段”,是孩子“思想道德的分水嶺、學習成績的分水嶺、能力培養的分水嶺”。一部分學生會脫穎而出,一部分學生會有諸多麻煩。同時由於不少孩子生理發展成熟期提前,“初二現象”甚至會提前到初一或六年級。專家發現,有70%的小學生進入中學後明顯退步,根本原因就在這裏。
學會認識孩子“初二現象”的具體表現有:
(1)不少學生比較注意自己在同學、老師、親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很在意麵子,甚至作出“為麵子不惜一切”的舉動。對很多事有自己的觀點,自以為是。對師長的指導以“代溝”為由排斥,對家長的教誨因“囉唆”、“嘮叨”而拒絕。
(2)在處理同伴關係上處於矛盾之中,一方麵自主意識很強,一方麵又不願脫離同伴,從眾心理明顯,非常希望能出人頭地。一有進步,沾沾自喜;一有退步,萎靡不振,常出現緊張、自卑等心理。遇事反應敏捷,但處理簡單,有叛逆、對抗情緒,不能忍受委屈。常有說謊、尋釁鬧事、打抱不平等過激行為。
(3)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長得像大人,說話、做事像小孩。對異性有朦朧的興趣,有交往的心理意識。出現退步的第一步往往表現在“男生留長發”、“女生化妝”、“沉溺於遊戲機”、“抽煙”等。
2.“第十名現象”
小學期間成績特別好的尖子生,升入初中、高中、大學甚至工作以後,有相當一部分不再優秀,而許多當時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卻出人意料地表現出色。此現象很有普遍性,被稱為“第十名現象”。
其原因在於:尖子生用十分的力氣獲得九分的收獲,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用五分的力氣獲得七八分的收獲。前者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麵、發展個性等方麵受到了很大的約束,束縛了智力的發展;而後者比較活潑,興趣廣泛,也沒有保住名次的壓力,學習很輕鬆,到中學、大學甚至進入社會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3.“在學習上逐步成型”現象
小學生進入中學後,在學習上逐步形成以下類型並影響著今後的發展:
(1)自主學習型:認真學習,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效率很高。有個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不一定能拿前幾名,但有獨立的意識、廣泛的興趣,給人一種遊刃有餘、潛力無限的印象,在大考中,可能會表現出色。
(2)積極上進型:學習基礎紮實,學習習慣良好。自信、積極、主動。上課認真,作業按時完成,長期保持較好的成績。很穩重,但不容易冒尖。
(3)刻苦努力型:勤奮刻苦,一步步前進,文化課成績上等或中上等,思維不夠活躍,學習方法欠科學,效率不高。特別需要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開闊眼界,提高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4)消極被動型: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自覺性,常處於不懂事、未開竅狀態。腦子很靈活,隨意性很強,注意力不集中。成績時高時低,情緒時好時壞。父母壓一壓就學一學,老師管一管會有進步。這種類型的學生特別需要有一個高素質的家庭環境,一個擁有良好校風和學風的校園與班級,有一個好的朋友圈子,隻有這樣,他才有可能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5)厭煩學習型:學習基礎不好,接受新知識困難,找不到成功的感覺,形成惡性循環。做什麼都來勁,談學習就反感。這類學生雖然在學習方麵有困難,但在很多方麵有長處。特別需要別人的欣賞、鼓勵,從而找到脫離困境的最佳時期和切入點。
三、怎樣引導和過渡
(1)深入了解孩子,結合孩子的天性和特點,注意與老師配合,向比較好的“自主學習型”和“積極上進型”方麵引導和推進。
(2)改變觀念,要有長遠培養意識。如“把自主學習和好習慣的養成看得比階段性的分數還重要”,“不縱容孩子的缺點,但又允許孩子犯錯誤”,“不壓抑個性,別追求完美”,“把人格健全始終放在首位”。
(3)讓孩子在假期裏做一點與學習有關且有趣的事情。如讀一些課外書,尤其是中外名著,指導做批注或讀書筆記。“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不讓孩子有學習的真空,以防進入中學後對學習感到陌生。
(4)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交際等方麵的活動。特別注意孩子的變化,因勢利導;常與孩子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常表揚孩子的閃光方麵,引導孩子走向積極的方麵。
總之,孩子大了,“麻煩”多了,這很正常。有“麻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使“麻煩”逐步變成孩子不良的習慣。孩子很優秀時,不能覺得萬事大吉,不能掉以輕心,要一步步跟進、促進,防止停滯不前或退步;孩子有缺點,作家長的要坦然麵對,積極指導,幫助改正。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不必大驚小怪。人生都會有困惑期或錯誤的密集期,不在此時,就在彼時,不在這方麵,就在那方麵。
不少成功的領導、企業家、教授,自己的事業很成功,但卻為孩子的成長傷透腦筋。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一個讓人痛苦卻難以扭轉的現實!我們要有這個警惕性。
崇尚精英,追求卓越——談優秀中學生
一個民族要興旺,一個國家要強盛,首先要提高國民的素質,其次要有一批傑出的人才,一些頂尖的人才。這些人才都需從小培養,對於中學來說,培養優秀中學生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優秀中學生的類型及其發展
1.勤奮刻苦型
這類學生基礎紮實,各科成績優秀,講究學習方法,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路子。對學習專注,目標堅定,很執著,也很穩重。一般情況下不會因外部因素而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沒有明顯的大起大落。
但也有一些同學隻注重學習,思路不開闊,很傳統,除學習外很少有其他的興趣與愛好;大、小考很少失誤,也很難有超水平發揮;與同學都合得來,但沒有特別好的朋友。這樣的學生高中畢業,能考一個重點大學甚至名牌大學。但發展下去,很難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
怎麼發展?不妨平常走路時哼哼小調,與同學在一起時常拍拍人家的肩膀,要有意識地常與同學和老師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爭辯,要大膽地經常到球場、舞台等場合露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