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做好團隊領頭人(1 / 3)

理直氣壯地做事,做理直氣壯的事

中學行政機構比較齊全,辦公室、教導處、德育處、生活部,還有科教委。我上任時,有人問領導班子是否調整,我說不用。調整班子,“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利也有弊。對此,我有過切身體會。一般情況下,新領導上任,大家都願配合,沒有人會故意與新領導過不去。當然,就看你怎麼認識,作為領頭人要有點胸懷,有點勇氣,有點自信。

我一直認為,要辦好民辦學校,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國家政策;二是學校經濟運作;三是提高教育質量。校長的責任,就是通過管理,把學校辦好,辦出品牌。這個觀點,在應邀給安徽、山西的幾所民辦學校講學時我曾著力強調,他們非常認同。講稿《鍛煉好老師,造就好幹部,培養好學生——民辦學校管理的三個基本問題》公開發表,被錄入《中國人文科學與當代改革叢書》,獲該叢書編委會評選一等獎。

管理是一曲內容豐富多彩的戲,而培養一支有想法、能做事的團隊,則是一場重頭戲。

中學的現任主任,皆40歲上下,素質很高,正是做事也是最能提高的時候。經過幾次交流,我發現每人都有長處,都很自信,都希望把工作做好。我剛上任,怎樣帶好這支團隊,我想起老板“當好中學校長的關鍵是人格魅力”的交代。要當好校長,需要人格魅力,需要素質。人格是什麼?是胸懷、品質、為人。它源自天生稟賦,更來自後天修養。素質呢?一是學識,二是能力,需要追求,需要自我培養、提高。

“我們同舟共濟,有事與大家商議,工作一樣樣做,發展一步步來。”我在上任後第一次領導班子會上明確表態。

大家對我表示歡迎,又敞開心扉對我談了本校的情況,談了兄弟學校的情況,談了下一步的發展。我對學校的情況作了一些了解。當前的主要問題是,要大家克服畏難情緒,敢於管理。對此我談了自己的認識:“領導對工作,要理直氣壯地抓,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不僅不能開拓局麵,還會得到群眾‘領導不力’的評價。社會上常有‘老好人’幹部,總脫不出短期‘好、好、好’,長期上下不討好的結局。”

“過於平平穩穩的工作作風,不可能導致平平穩穩的發展,而隻可能是平平穩穩的萎縮。所有有成效的工作,有開創性和建設性的工作,都伴隨著種種不適、矛盾甚至陣痛。唯有不怕矛盾,正視矛盾,敢於解決矛盾,才有可能達到‘開始大家都說不,最後大家都說好’的境界。”

“沒有優秀的管理,即使很優秀的教師,也很難體現優秀的價值。希望大家能在自己的領域裏,做一點能體現管理科學的事,一點實實在在的事,一點有創意的事,一點能短期見效又有長遠考慮的事。”

主任們十分同意這些說法,紛紛提出一些管理措施,還有一些問題。

學校教師約150位,隊伍龐大,管理有難度。英豪學校的學生沒經過篩選,成績參差不齊,管起來難免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另外,學校辦學時間不長,在辦學方向、工作重點、學生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麵,遇到一些新問題,大家都在摸索,需要統一認識。大家還訴說了一些無奈,一些麻煩,一些痛苦,一些擔憂。這些,我能理解,但不能任由這個情緒發展。

我提出:“優秀的管理者既敢於管理又善於管理。對教師的‘管’,要基於關心與幫助。對學生的‘管’,要基於愛護,應著眼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管’中間肯定有衝突,有摩擦,有讓人不‘舒服’的地方。人一生由很多舒服和不舒服構成,經常有一些小不舒服,然後就會有大舒服。如果教師做得不夠你不管,你是幫他還是害他?如果學生違紀了你不管,你是愛他還是不愛他?我們是給一點小不舒服以換取大舒服好,還是讓他有小舒服最後大不舒服好?答案很明白。當然,管理要講藝術,要有管理思想,能切合實際,要講究方法。此所謂善於管理。”

我們進行了討論,談得很深刻,很懇切,很實在。最後得出結論:既然當了領導,就把責任負起來。理直氣壯地做事,做理直氣壯的事。不能指望不發生矛盾,而是要在矛盾中發展;不可能不發生變化,而是要在動態中提高。

大家各就各位,製定目標,落實計劃。我們實行每周一次“教育、教學情況通報”,將各處對成績的肯定、缺點的分析、理論的探討集中起來向全體教師“通報”,這同時也促進了主任們有想法、有作為、能提高。就這樣,大家一步步做起來,一步步上了軌道。

各處加強管理,讓少數老師不適應或不理解,私下裏有些意見。我利用一些公開場合進行解釋溝通,對一些言辭激越的教師,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與此同時,我們經常召開領導班子的研討會議,檢查自己,總結工作,大家暢所欲言,就是為了一個目的——搞好工作。

幾年後,陸主任與我回憶起來,他說那幾次會議使大家統一了認識,形成了合力。還說我在一次會上曾直率地點評大家,要求大家揚長避短,提高管理水平。“點評”時,除年齡最大的羅主任外都有說法。他說至今還記得關於他自己的幾點,長處是什麼,短處有哪些,特別要注意什麼。他還模仿我當時的一個手勢,說讓他印象深刻,很有啟發。

提起這事,我很不好意思。剛上任壓力大,希望能很快打開局麵。但我當麵“點評”大家,過於率直,很不藝術,很不恰當。隻能說我很誠懇,很著急,否則說這類的話怎麼也要繞個彎子,或私下交流。幸虧大家理解,否則這樣說話在管理上很犯忌,有可能結怨。我說:“陸主任你還記得,說明你很在意。我精誠所至,未有顧忌。我是工作所迫,絕不是行了新校長的‘威’,也不是賣了年齡大一點的‘老’。”陸主任說:“是這樣,我們都能理解。”如今,這些領導都不在一起工作了,但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

在河內召開校務會

一年後,工作進入軌道,有點起色,老板獎勵我們,要我利用暑假,帶領中學全體領導出去走一走,說“輕鬆輕鬆,換換腦筋”。我們很高興,選了越南,很快集中出發了。此行有一個工作任務,就是繼續就如何加強管理,要進一步總結、提高。大家心情好,有利於思考,爭取在管理上再進一步。

剛到越南,我們在界河橋梁中間的國界線上合影留念。排座位時,大家就校長居中、還是年長居中、還是唯一女性半邊天劉主任居中,展開了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笑話不斷,趣話連連。照完相,我說:“這一條黃線很分明,那邊是越南,這邊是中國,同樣有山有水,但國情不同。我們此行也算一條線,行前是一套班子,行後是班子一套,都是一套班子,但要換腦筋,要提高。”大家說:“你校長領頭,我們跟著幹。”

在國境線上讓位子這一時期的越南正向中國學習改革開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位畢業於河內大學的女導遊領我們逛河內,看海防,遊下龍灣。大家情緒很好,興致很高。一路上導遊反複說明:“中、越兩國人民的友誼是深厚的,期間盡管有一點小插曲,但它畢竟是胡伯伯和毛主席結成的,是牢不可破的。”我們笑一笑,不說什麼,表示沒意見。我們看到,越南領導人換了腦筋,跟在中國後麵直追緊趕。但河內的汽車不多,摩托車多;海防的摩托車不多,自行車多。這說明與中國的距離還很大。

河內還劍湖畔的文廟,有孔子、孟子、顏回的塑像,還有80多塊紀念石碑,刻著曆代考取進士者的姓名、詩文作品。詩文和楹聯全用篆體漢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對一副對聯進行聯想,解釋。那導遊已將《導遊必讀》的有關內容背得滾瓜爛熟,知道怎麼回事,但不敢插嘴,隻是一味地奉承我們:“你們都是文人,大文人。”聽了她的讚賞,我們都很得意、很自豪。旁邊有個外國青年用英語向我們問好,他也在看牌坊,看不懂,想問我們。我們的侍主任很熱情地用半拉子英語回答他。沒想到那位青年嘰裏呱啦說了一大通,侍主任頂不住,說了句剛學的越南語“貪別特”,表示“再見”就溜開了。我們都大笑,說:“人得意時不能太自豪,太自豪就可能太難堪,它倆是一根藤上的兩顆瓜。”

越南有兩點給我們的印象很深,一是越南人民對胡誌明主席的感情特別深,就像中國人民對毛主席的感情,到胡誌明紀念堂參觀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是下龍灣的景色特別美,比我們海南的亞龍灣還大氣,坐上小艇穿梭於“海上桂林”的石林間就可以領略。我們說,這當是越南的兩絕。

晚些時候,我們在河內的一家旅館裏開了個研討會,完成此次旅遊策劃中的工作任務。白天看風景,晚上談工作,忙中用閑,鬧中取靜,大家就學校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管理有學問,我們較深入地談了幾個方麵的問題。

關於領導的能力,我們覺得,社會上當領導的千千萬,表麵上隻有職務的區別,實質上有能力的差別。怎樣檢驗能力?一看忙的時候,能否有條不紊,且重點突出;二看遇到難題能否想出辦法,有原則又有藝術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三看能否將壞事變成好事,將處理過程轉化為教育過程,將被動的局麵轉化為發展的契機。

關於管理的層次,大家感到,一所學校,平平穩穩,正常運行,是基本層次。能想一些辦法,出一些成績,又是較高一點層次。能讓學校持續發展,有一條大家都認可的脈絡,則是最高層次。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看自己的學校,不很清楚;看別人的學校,則一目了然。

關於管理的方法,大家認為,一要跟進管理,二要深入管理,三要創新管理。也就是說,工作要有延續性,要跟到位,不能半途而廢;要在教育理論上深化,不能淺嚐輒止;要不斷設計新思路,想出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對於創新,大家越談越投入,最後談到理論上來了。

大家說,從物質層麵看,自然界在弱化:長江窄了,黃河枯了,珠江渾了,石油少了,空氣濁了。隻要人類一插手,它們就會慢慢失去本原的麵目。從精神層麵看,人類在不斷創新,從結繩記事到現在的鍵盤打字,將來還會有意念顯示。總之,在這個時代裏,沒有做不到的,隻有想不到的,誰不創新誰就會落後。

此後回到學校工作,大家形成了一些管理思路和方法。

越南一行,收獲不小。既欣賞了異國風情,又深化了管理意識。回校後,大家做起來各有章法,各有特色。

我一直認為,領導的水平和能力,首先在於能培養和提高下屬的水平和能力。幹部要帶、要幫、要促。下級工作是否稱職、出色,一靠自己努力,二靠領導帶。賦予下屬一定的職責卻不管不問,出了問題去問責,不行就換,這是不負責任也不利於工作的做法。校長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先抓主任;主任要想提高,先抓學科組長、年級組長、生活部棟長和班主任。在這個思路之下,大家一層帶一層,提高整體水平,取得整體效果。

各位主任,都有自己的一套。我經常與他們交流、商議,提升他們,也提升自己。

此後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家長反映也不錯,招生情況良好。

記得上任中學的第二天,北京中央樂團在廣州星海音樂廳演出。林總會計師弄到三張票,讓我帶人去欣賞。帶誰去?我考慮了一下,選了兩個骨幹教師。聽說,這兩位老師很優秀,私交也很好。其中一位是外語教師,不穩定,想走。我想借此機會表示一點善意,體現校長對她的器重,也潛意識地希望她留下。這個目的後來達到了,但有人將這個事反映上去了,說新任校長帶兩個教師看音樂會,沒有研究,也沒讓別的領導去。我立時感到,這有點出乎意料,有點複雜。我甚至有點說不出名目的擔心。

不久,這個擔心就放下了。因為大家理解我的用心,我們很和諧,工作都投入,沒什麼可擔心的。

管理之道,剛柔相濟

有人說,校長管理有三個等級:三流校長用髒話管理,二流校長用製度管理,一流校長用理念管理。這話很有道理。我不講髒話,越過了三流;想做一流校長,那是理想。二流校長呢?越不過去,隻好去做。

但我做“二流”校長不是自覺的,是現實逼的。

當時教師隊伍不夠穩定,很頭疼。新招的教師,都有一個熟悉和適應的過程。每年暑假,我們都組織新教師培訓。學校的發展史,管理架構,學生來源,家長情況等,要從頭說起。常規要求,特別交代等,都要一一說明。

新教師要適應學生,與同事相處,與家長溝通。很多問題,都要從頭學起。怎樣形成一個章法,讓他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為此,我考慮了很久,在行政會上提出了“火車理論”:要形成一種機製,一種慣性,使發展中的學校像一列運行中的火車,各部門就是一節節車廂。各位教師,不管是老“乘員”還是新“顧客”,隻要進入這列火車,都必須保持100公裏以上的時速。

在教育發展史上,有許多激進的改革,也有許多漸進的改良。許多教育家們想走出一條新路,但最後往往又落入新的無奈。於是,人們不得不歎服教育的持重與威嚴。

我們的級別有限,能量有限,我們不敢奢望有大的改革,但起碼可以掌握一所學校,一間教室,一次課堂,可以在管理上多動腦筋。在管理上,有人能有創意性地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有人等上級指示、學他人經驗,這就是區別。教育與企業不一樣,教師與工人不一樣,教育產品與工業產品不一樣。教育有周期,不可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急不得。一個正確或錯誤的決策,一般要三年才能產生結果,中間一般都有“趨好”的進程或“趨壞”的發展。有如“水桶效應”,各塊木頭整齊劃一,水桶容量最大。一個好的政策會促進進步,諸多好的措施能促進良性循環。一個不好的政策會產生波瀾,影響大局,幾個不好的措施會導致惡性循環。

我們做了個部署,要求各部門針對自己的情況,研究自己的做法,解決自己的問題。讓教師盡快適應學生,讓學生盡快適應教師,保證學校正常發展。

2002年,我們利用假期,組織全體領導到山清水秀的湖光山莊住下來,靜下心對準備的文件進行討論、修改、整理。校辦王素坤老師帶著電腦隨行,出一個文件,打一份樣稿;再修改,再打印。討論了三天,形成了一本集“綜合素質培養與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德育管理”、“教學管理”、“生活管理”、“其他”六個方麵內容32個“規定”的《英豪中學規章製度選編》。這本《英豪中學規章製度選編》涉及學生管理和教師管理,產生過程很不容易。在討論時,我們就遇到幾個“怎麼辦”:

“情況不斷地在變,現在的規定,說不定很快就要改,怎麼辦?”

“有些問題是製度管得到的,有些問題製度管不到,怎麼辦?”

“管理要求獎懲分明,有的獎也不是,罰也不是,怎麼辦?”

“怎樣在製度化管理中體現人性化管理?”

對這些難題,我們經過反複討論,達成以下一些共識:

一所學校的發展,需要製度管理。“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沒有健全的規章製度和嚴格的執行,就可能混亂。製度管理看似平常,其實是科學與不科學的碰撞,正氣和邪氣的較量,正確和錯誤的爭鬥。

現實在變化,管理在發展。凡規章製度,都有階段性。原則可能不變,條目一定會變。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開始是“製度管理之道,剛柔相濟。剛而無柔傷害人,柔而無剛渙散人;前者讓人離心離德,後者讓人無所事事。各種管理模式,都有利有弊。學校工作,需要製度化管理,也需要人性化管理。但人性化管理若陷入柔弱或慈悲為懷,勢必陷入失控和無序。因此,人性化管理要與製度化管理互補,並在製度化管理中有所體現。”

認識統一為《選編》開辟了通道,使得工作進展順利。這32條規定,既有約束性條款,也有倡導性措施;有嚴肅的規則,也有人性化的溫暖和個性化的空間。有些很新鮮,有些很獨特,有些能深謀遠慮,有些則“權且做著再說”。最後,規定形成了,認識也提高了。

在規定中,我們把“英豪素質中學生”作為學生最高的榮譽稱號,提出三條“評選條件”,享受五個“待遇”,促進優秀學生的培養,形成一個能帶頭、能做榜樣、能出成績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