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做好團隊領頭人(2 / 3)

因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我們製定了《關於加強自主學習實驗班班級管理的規定》和《關於主學科加強班的工作思路及基本要求》,抓兩頭、促中間,使培優、補差工作得到落實。而教導處形成“按層次分教”、“免監考考場”、“作業滿分工程”、“奧賽試題征集與解答”等活動製度,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風氣。

《選編》對“磨礪教育”、“挫折教育”、“愛心教育”、“科技教育”、“成功教育”、“創新教育”等作了一係列規定,將家長的期望、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條件結合起來,針對性強,操作方便,很受歡迎,效果明顯。

《選編》提倡“中學生有青春活力、有朝氣、有紳士、淑女風度”,不提倡“嬉皮士風格”,規定學生有“申訴委屈”等的權利,明確“不管誰做了錯事,必須承擔後果”。這項規定有高度、有特色,很人性化。我們將它製作成KT版,掛在一樓大廳的立柱上。不少參觀者感興趣,向我們索取原稿,有的則拿筆記本抄。我就此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正確導向與培養》為題寫出論文,參加由廣東教育學會組織的“校長論壇”競賽,獲一等獎。

《選編》定稿後,侍主任將其進行編輯,並加入我寫的《關於本學期中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一個大家關心的教育話題——教師隊伍建設》、《近期中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目標》三篇文章,印成兩本白皮書小冊子,發給老師們。

教師將此小冊子放在辦公桌上,經常翻翻,與工作對照。有的年級、班級據此又製定出自己的小“章法”。於是,共性得到認同,個性得到體現,整個學校構成了一個鮮活的肌體,有了明顯的管理效果。

英國的一位校長來我校考察,他說他當了幾十年的校長,有個問題一直很困惑。他問:“你們有沒有怠惰的老師、能力很差的教師?遇到這樣的教師怎麼辦?”我說:“怠惰是人的天性,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要訂個章法,一要讓他不能怠惰,二要讓他不敢怠惰,三要讓他不會怠惰。做到這三點,能力會提高,工作能出色。”他認為我講得有道理,他說自己最後的做法是讓這樣的老師“走人”。我說:“走人’是難免的,我希望走的隻是那些思想落後但又不想改變自己或無法改變自己的人。”

這位校長很欣賞我這句話,認為既人性化,又有剛性,也很有哲理。

其實,這就是製度管理的作用,它能管理人,能促進人,也能提高人。

“後進生”問題之一

學校是個萬花筒,很精彩。辦公室的門一開,各種各樣的事都來:老的,新的;好的,不夠好的;常規的,突發的;讓人高興的,讓人心煩的……中學生處於青春期,會有沒完沒了的事、沒完沒了的麻煩,要沒完沒了地處理。

後進生問題,是學校工作中的一個常見問題。普通學校有,重點學校也有;我們國家有,外國也有;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後進生問題,自從建校之日起,就差不多產生了。推不掉,避不開,誰也沒高招,沒辦法一下子解決。

轉化後進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作為教育者,需要職業道德,需要提高認識,還需要一點菩薩心腸。

廣東一位分管教育的省級領導,退休後想對後進學生問題做一點研究。他辦了一所學校,專門招收別的學校不收的後進學生。他說要把這些學生集中在一起,找一個特殊的辦法,讓這些孩子感受到教育的溫暖。自己在位時沒能很好顧及後進生,現在姑且算一個補償。但是,學校持續了沒幾年,就不了了之了。這位教育長者的一番苦心,沒能如願,其辛勤的汗水,沒能澆灌出理想的果實。

英豪學校的老板,是帶著積德的想法辦學校,他對後進生的看法,既有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的意識,也有與眾不同的人才觀念。我上任前學校曾發生過一件事,一位中學生因嚴重違紀被德育處勸退回家,這位同學在某項體育比賽中曾獲得當地賽區冠軍,老板聽說後大發脾氣,讓把他接回來,後來這位同學被接回來了,另外一位家長卻說,我的孩子在這裏讀書,他留,我的孩子就不留。不久,他轉走了自己的孩子,還帶動了其他幾個學生轉學。老板感到無比的困惑,於是,他提出兩句否定之否定的英豪“名言”。一句是:我們不能把一些“差生”開除了,而他們將來都當了“老板”。另一句是:我們保留了“差生”,沒把他們培養成“老板”,自己的學校卻辦不下去了。老板的這兩句話,在不同時期、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學校的管理。在兩句話中間,有過思考,有過苦惱,有過堅持,有過反省,更有過生源流失的代價。

很多校長,特別是很多知名校長都知道這個道理,深知此話發自內心,是真話,是大實話。他們也有此體會,但他們隻能想,不能說。

現在想想,也許學校從建立之日起,就有了這樣的矛盾。凡學校都想抬高自己的門檻,門檻越高,名聲越大,好處越多,麻煩事越少。因為它畢竟是學校,不是劇場。

我們的先人本是提倡有教無類的,但生存逼迫著教育者違背教育的良心,將本該向全體學生敞開的大門,慢慢地縮小了。越是重點學校,門縫越小,讓少數學生側著身子擠進去,讓更多的學生“望門興歎”。一切都在眾目睽睽之下,人們既有意見又認為合理,這就是現實。

於是,優選學生成了學校良性循環的前提,成了名校的標誌。於是,後進生問題產生了,產生得那麼順理成章、那麼天經地義。

有一年,廣東省民辦學校德育工作研討會在東莞東方明珠學校召開。我在發言中說,民辦學校發展要經曆三個階段:一是建立和維持教學秩序的“巴格達”階段;二是引導並逐步規範的“中國股市”階段;三是進入科學、高效發展的“中國航天中心”階段。這三個遞進的層次,與後進生的比例以及轉化等有很大的關係。當你的學校生源廣闊可以優選學生時,就進入了良性循環,向第三個階段邁進。

與會人員覺得我的說法很形象,也很實在。

英豪學校以教育儲蓄金模式辦學,未改製前,學費是第一入學條件。以後,我們曾試圖提高入學門檻,可由於辦學不久,需要生源,領導通不過。後來,董事會同意改變本校初中生直升高中的做法,參與廣州統招。但一直延遲到2005年,此事才從招生製度上得到解決。

現有的學生參差不齊,後進生管理成了首要問題。

德育處兩位主任,都是有思想、能負責、能做事的人。他們對學生很親,學生與他們很近。劉主任名字帶了個“娥”字,被學生稱為“娥姐”;侍主任留有一行小胡子,學生私下稱其為“胡子主任”。兩位主任給德育處工作製定了以下目標:

(1)健全學生人格,規範學生品行,讓學生學會做人。

(2)為教學保駕護航,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

(3)推動教育、教學向深層次發展,促進良好的學習風氣和濃鬱的學習氛圍。

三個目標很明確,有新意,有高度。按照這個思路,德育管理可望很快走上正軌。

最讓他們頭疼的還是後進生問題。什麼麻煩都有,連課堂上的事也找他們。談論起來,當事人教師說,德育處有明文規定:為教學保駕護航,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

兩位主任哭笑不得。這條規定,他們沒有提出,研究時是我給加的。說實話它沒有高度,但當時確有必要。後來管理順暢了,用不著“保駕護航”,換成了“促進教學的發展與提高”。

有一天,“胡子主任”就後進生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他醞釀了很久,寫出來,用郵件發給我。

“末位淘汰”問題

在目前,一切製度如果能使後進生有壓力感和危機感,使優生有優越感,便是好的製度。

所謂“使所有學生都成才”、“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製度設計,是不考慮效率的理想主義,嚴重點說是空想。這不應是私立學校追求的教育理想,如果承認私立學校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就應該講究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

如果以比例來表達,我想會更直接:是將90%的精力耗在5%的後進生身上,還是將90%的精力花在95%的學生身上?

選擇前者的結果是使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身心疲憊、垂頭喪氣,使優秀學生看不到希望,甚至失望。這也是目前骨幹教師流動和優秀學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留下了5%,會“擠”走95%。

現實狀況的確如此,盡管一再提高班主任待遇,但很多教師還是不願做班主任。

這並非是說那5%的後進生絕無轉化的可能,而是基於現實:我們並非個個都是神話般的“魏書生”(其實魏書生未必遭遇過此類學生)。

這並非是對那5%的後進生有偏見,而是要對95%的學生公平。公平是相對的。因為95%的他們交了95%的錢,有權不讓後進生侵占90%的教育資源。

“留級”、“末位淘汰”、“嚴重違紀則一票否決”都是能達到這樣目標的製度,如果學校董事會能夠通過這一製度,則是目前治校的一劑有效“猛藥”,也是維持學校長治久安的真正“生命線”。

對於初中年級,“末位淘汰”製度與現行教育法規是有抵觸的,作為變通,采取自願“留級”應是可行的。高中階段是非義務教育,不存在法規抵觸問題。當然,“末位”的界定應該是“品學”兼評,尤其應針對“己不學欲施於人”者。

對於“末位淘汰”製度,哈佛以及國內某些名牌高校莫不如此,並且成為這些名校“質量”的保證。

這篇文章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對民辦學校的後進生問題進行了分析,說得很有道理。而就如何處理嚴重違紀又影響他人的後進生,他提出“留級”、“末位淘汰”、“嚴重違紀則一票否決”等處罰方式,希望校長能夠采納。

然而,“留級”初中不能做,高中不好做。“嚴重違紀則一票否決”呢,能“否決”麼?如何“否決”?“否決”到哪裏?“末位淘汰”則更難使用。那一年學校召集會議研究高一招生問題,決定按有關文件精神,對幾個後進學生不予錄取,並形成《會議紀要》。但我們頂不住家長的壓力,最後還是收了,結果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麻煩,我們吃了很多的苦頭。

這裏包含的問題甚多,有教育之道,有政策約束,有學校現實,還有校長的權限問題。

“後進生”問題之二

新聞媒體很關注後進生問題,《南方都市報》對我進行采訪時,想要我談談後進生轉化問題。我以“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有新的思路”為中心,談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

人一生可以不做壞事,但不可能不做錯事。青少年時期處於“惹事”、“犯錯”高發的年齡段,孩子犯錯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也是學校和家庭教育他們樹立健全人格的機會。

一個學生不在校園裏犯點錯,就有可能在社會中犯錯。

犯錯的孩子未必沒出息,也許正是有個性,敢張揚,能做事,能開創局麵的人。所以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稱“差生”而稱“後進生”是有道理的。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發展順利,固然幸運,若產生了一點麻煩,也不必緊張。

我們注意到一種很值得研究的曆史現象和社會現實:很多曆史名人在青少年階段都有劣跡,不少政治家或其他成功人士都曾是學校的“問題生”。社會秩序拒絕“破壞”者,而成功者有不少人在青少年時期往往“犯上作亂”。我們還要看到另一個社會現象:有些孩子因為貧窮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現代家庭裏不愁吃穿的孩子盡管有不少人曾讓老師、家長頭疼、難受,但最終發展到不可救藥程度的並不多見。這是一個矛盾的人文現象、複雜的社會現象,也是符合社會學和教育學的曆史現象和教育現象。

對於嚴重違紀的學生簡單地予以“開除”處理,不僅給家庭帶來痛苦,給社會帶來隱患,也使現在“調皮搗蛋”將來又未必不是人才的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因此,對這類學生的處理,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有新的思路。

《南方都市報》將我的訪談內容作了報道,引起一些家長的熱評。

那麼,怎麼對待後進生呢?怎麼對待嚴重違紀又影響他人的後進生呢?

我們擬出一個《對後進生的認識和教育提綱》:

(1)“後進生”如何後進?是成績差,品行不好,或兩者兼有?

(2)“後進生”為何後進?一是成績惹的“禍”,一“醜”遮百美。二為習慣所造成,改起來很難。三因家庭或學校教育失當而導致。四受不良社會環境所影響。

(3)“後進生”當老板怎麼講?差在知識,非差在能力;錯在無知,非錯在品質;後進在校內,不在校外;弱在學習能力,非弱在組織領導等其他方麵的能力。

(4)怎麼對待“後進生”?不放任,不拋棄,耐心幫,改習慣。對嚴重違紀的後進生設個“限”:不破壞秩序,不影響他人。

我們在管理上,不管采取什麼形式和措施,最終目的都是教育學生、轉化學生。對於違紀的後進生,我們隻能采取剛性的製度約束與柔性的思想教育相結合。若管理的對象什麼都不在乎,就要加之以“敲打”乃至警告。若繼續膨脹,或嚴重違紀,就要讓其接受一定的懲罰,促其清醒,讓其改正。當然,我們的前提原則是:一不傷害學生的自尊,二不推及父母,三不委屈學生。

德育處擬訂了《德育工作管理條例》,使後進生的教育和轉化工作取得了進展。對於多次違紀又影響他人的後進生怎麼辦?留在學校改起來也難,對其他同學影響很大;開除又可能拋棄了他。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需要有新的思路。

讓多次違紀又影響他人的後進生“轉換學習環境”,改掉其不好的習慣,消除不良影響,借此觸動學生,促其改變。這是我們反複研究後形成的決議。

我們找一所兄弟學校,讓他去借讀。在新的學校,他沒有包袱,沒有表現不好的影響,一切從頭做起,自新、自信、自立。借讀一個階段,改變了,再回來;沒有改變,繼續借讀。

這是個高難度的策略,要取得家長的支持,還要讓學生理解並配合。

這種做法,應是一種“挫折教育”。用近似於“折磨”的做法,讓學生從心裏感到,要想擺脫後進的狀態,就必須改變自己。

一個學生“轉換學習環境”三個月後,申請回校。我驅車100多公裏在晚七點鍾到了他借讀的學校。班主任說:“這個學生不錯啊,還獲了幾個獎。”我們爬上五樓,從走道上看他上晚自習,觀察了一節課,發現他坐得住,有條理,忙得很,與原來大不一樣。下自習後,我們在辦公室裏見麵,我表揚了他,同意他回英豪。他高興極了,一再地說謝謝。他父親很配合我們,所有的環節,都是商議而後行。他告訴我們,這個孩子確實變了,連在家裏的表現都變好了。

還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我們曾經與一個家長商議,請其帶著孩子去找借讀學校。當遭遇種種挑剔的眼光、審視的口吻和冰冷的麵孔時,孩子大徹大悟。要求家長給學校講個情:給一個月時間,他一定會“重新做人”。結果他做到了。

一位同學“轉換學習環境”後,經常打電話回來,奉勸他的一些“好友”一定不要違紀,“要珍惜自己的學習生活”。他表示會在那裏好好讀書,爭取以合格的成績和良好的表現盡快重返英豪。

通過學校與家長的反複周折,費盡精神,不辭辛苦換來一個後進生的覺悟和轉變,這是對學生終生負責任,也是對其他更多的同學負責任。一個學生一旦處於困惑之中,往往都有一個周期。我們的工作,就是要盡快讓其從困惑中擺脫出來,結束這個周期。

這種做法,也許為我們獨創,但在國外卻找到了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