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做好團隊領頭人(3 / 3)

據2008年3月26日《參考消息》轉載的《泰晤士報》報道,英國政府宣布,各學校將必須保持一定比例的差生,要開除學生的學校必須根據“一進一出”的原則,接納同樣數目的被其他學校開除的學生。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隨心所欲地開除學生,卻不必接受另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國家將通過一項立法,要求所有中學與毗鄰的學校結成夥伴學校,攜手合作,想方設法控製有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幫助問題學生,早期幹預可以防止他們長大後走錯路。

看來,他們也有後進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想到了一起。

早期畢業的學生,常回來看看。有的已小有成就,有的已為人父母。我們在一起聊天,當談到當年“難忘的時光”時,有的說:“真不好意思,給學校添了麻煩。”“你們管得對,不然我們不知滑到哪裏。”有個同學則指著自己的孩子說:“他將來長大了,我送他到英豪。老師放心,我不會讓他像我那樣調皮。”

沒想到,他竟有這樣的心願!我們都一起大笑起來。

“後進生”問題之三

中學出了個朱秉良。他為人正直,心地善良,也很聰明。

他唱韓語歌曲,簡直能以假亂真。卡通畫創作,多次被刊物錄用。現代舞表演,很受同學歡迎。他還能編舞,很受音樂老師讚賞。他在文藝晚會自拉自唱,得到“聲音最大、時間最長的掌聲”。因此,每次大型學生文藝活動,他都要求表演節目。

但他的文化課成績確實不理想,除語文外,各科測驗都不及格,有幾科在年級墊底。

他很誠實,有一幫好朋友。他很有個性,是個“刺頭”。他對外語老師有點意見,就有意在外語考試中,“考個零分給她看看,讓校長扣她的獎金”。

對這樣的學生怎麼辦?他不愛學習,已成習慣,基礎很差,要趕上絕非易事。我和德育處劉主任反複商議,決定把他的長處作為教育的契機,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走進學生的內心。

我們設計了一套方案,其中有一個措施就是:滿足他的表現欲,答應他的一個要求,給他開一個“朱秉良個人才藝展示會”專場。但有條件,他必須滿足我們的要求:認真學習文化課,遵守班級紀律。

完成這個表演很需要勇氣,全場約40分鍾時間,由他一人彈、唱、舞,還有現場作畫等。我們同意他的要求也需要勇氣,因為很多授課老師擔心,這樣做是否助長了他不重視學習的惰性。

我們與他簽了個“君子協議”:給一個月的考驗期。一個月後,“朱秉良個人才藝展示會”將在演出多功能廳正式召開。在此之前,若有“課堂違紀”、“不交作業”等類似情況,一經證實,給予處罰。處罰的方式是:違紀一次順延演出時間三天。

朱秉良和劉主任在“君子協議”上分別簽字。一式兩份,朱秉良保留一份。簽字以後,朱秉良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認真學習和遵守紀律的態度。他在桌子上寫上一行字以提醒自己。他還在手掌上寫了“注意”兩個字,告誡自己千萬不要碰那條“紅線”。但他的習慣確實很難改正,他還是不斷地碰這條“紅線”。

我們根據班幹部證據確鑿的記錄,按照“君子協議”的規定,一次延期三天,讓他一一簽字確認。朱秉良很誠實,每次都認賬。簽字時一臉的懊悔,嘴裏還不斷地說:“我很注意了,但一不小心又犯了老毛病。”改!改!一定改!他信誓旦旦,簽完字,伸伸舌頭,抓抓頭發,匆匆忙忙回到教室。

就這樣,“朱秉良個人才藝展示會”順延了100多天。那張“君子協議”書被不斷地送班主任萬老師簽字認定,送學生處陸主任簽字備案。後來,當他從口袋裏小心翼翼地拿出契約時,我們看到那張紙都變黃了、弄破了,不得不貼了好幾層襯紙,變成厚厚的一疊。

但朱秉良卻有了可喜的變化:上課聽得進去,不調皮了;作業按時交了,不拖拉了;成績也上來了,期中考試隻有一科不及格了。他不跟老師作對了,同學們對他的看法好了,評價也高了。

朱秉良的家長是很通達、有涵養的北方知識分子。他們了解自己的孩子,非常支持和配合學校的舉措。

“朱秉良個人才藝展示會”終於在一個周末正式開演,他一個人演了11個節目。我當主持人,給他造勢,做了個開場講話,預祝他演出成功。然後我們全體領導、班主任和授課老師坐在第一排,給他捧場,為他喝彩。展示會很成功,贏得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同學們也度過了一個愉快而又別開生麵的周末。

“朱秉良個人才藝展示會”演出結束後,在同學和老師們中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

人生在世,都會有一段困惑期,隻是時間不同和表現不一罷了。有人說,一個人在孩子時期不淘氣,今後還會以別樣的“淘氣”補上。環顧身邊的人情百態,此話不無道理。

像朱秉良這樣學習習慣不好、成績差但有愛好與特長的學生,我們學校有,別的學校也有,全國所有的學校都可能有。他們與其他同學一樣在學校都有一席之地,但他們獲得的教育機會卻少很多。

朱秉良是一個典型,也是一種現象。他的事例告訴我們,青少年階段是求知的黃金時期,讀好書會拓寬他們的成才之路,因此,鼓勵、規範、指導他們認真讀書,盡最大努力地讀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學校的基本任務和職責。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讀書既然是青少年的主體生活,就勢必要難為一些“現在讀書不怎樣,將來未必不是才”的孩子。他們一年到頭都在拿不到好分數或跟不上進度的狀態下度日,他們的心理感受如何,可想而知。

社會上的人才,有會讀書、能研究的專家,有能帶領大家一起幹事、幹大事的領導,有會做生意、會賺錢的經營者,有具備一門特長或一門絕活的藝人,有具備專長、能做事的技術人員等。各式各樣的人才,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分數隻是成才的一個因素、一項指標,並不決定人的生存與發展。有些人不是考分數的料,他可能做不了專家,但他將來未必不是其他類型的人才。更何況曆史上還出現過很多諸如中學數學不及格的文學大家,大學沒畢業就走向社會的計算機奇才,學習成績倒數走上社會卻很成功的知名企業的董事長。

楊福家先生先後擔任中國複旦大學和英國諾丁漢大學兩所國際名校的校長,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談起自己,他並不諱言小的時候其實是很調皮的,家長也很頭疼。在初中時,曾經被勒令退學。美國奧巴馬成功競選總統,他在政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正是因為他的特長——出色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到他是個黑白混血兒,自認“一度染毒,十歲酗酒”,小時候曾在印度尼西亞街頭逃學遊蕩,是個“問題少年”。他度過了困惑期,經過奮鬥,這個“多種族小子”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五位黑人參議員,又成為總統。改革開放後湧現出許許多多有思想、有謀略、有業績的能人,若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其中不少人當年不也是一個“朱秉良”嗎!

演出的第二天,我們收到了朱秉良同學的一封感謝信。

他說:“我的個人才藝展示會終於如願舉行,當我看到周校長您席地而坐和同學們一起觀看我的表演時,我心裏十分感動。在英豪求學的日子裏,盡管我常常淘氣,可校領導和老師從不放棄我。萬老師的批評、劉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周校長的熱情鼓勵,這一切都是我永遠難忘的。我實現了一個心願,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在社會立足,要靠真才實學。”

這是朱秉良的心裏表白,“朱秉良個人才藝展示會”觸動了他的心靈,他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成長曆程。

一個“朱秉良”的問題解決了,還有很多的“朱秉良”需要我們研究、指導、幫助。教育的陽光要普照到每一個學生,個性不能壓抑,愛好要得到嗬護,特長要得到培養,幫他們度過困惑期,使學生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每個學生都可能成才,關鍵看學校、家庭怎麼認識,怎麼對待。

一個永恒的話題——“中學生男女交往”

在文學創作中,愛情是永恒的主題。在學校裏,中學生男女交往則是永恒的話題。

有男孩身材高大,長相英俊,談吐不凡,他先後收到幾個女孩的來信;

有班長能力很強,有威信,琴、棋、書、畫還有一手,他得到不少女孩的好感;

有女孩學習成績優秀,活潑開朗,“風靡了一批男仔”;

有同學長期同班、同桌,互相幫助,逐漸好感,以至於形影不離……

溫情脈脈的,含而不露的,眉目傳情的,熱情似火的;寫紙條表白的,發信息暗示的,想辦法接近的,各種各樣。沒有成績的區分,沒有班級的界限,沒有家境的優劣。就是那麼一種看不清、摸不著的東西,讓一些中學生簡直像中了“箭”,入了“魔”。

說“早戀”吧,還談不上;說是朋友交往吧,有點不正常。但你不能不承認他們的情感是純真的,情緒是歡愉的,感覺是美好的。你也一定會肯定,不管將來各自發展如何,這些都會給他們留下難忘的回憶。

這問題講起來有一番道理,理起來卻不全是道理。

有時我們靜下心想想:中學六年時間,從十三四歲到十九、二十歲,正是學生們最有朝氣的時期,一邊血氣方剛,一邊豆蔻年華,天天在一起,能不產生火花?

有時我們反過來想想:倘若對這些沒一丁點反應,他們還算年輕人嗎?倘若他們對此很麻木,很“冷血”,你認為這又正常嗎?

有時我們還可以想想:自己“當年”沒一點兒“表現”?怎麼回事?怎麼樣?又怎麼過來的?

真是認也不是,堵也不是,放也不是,卡也不是。這實實在在是一個難題。

過來人都知道,中學生男女交往過熱,基本都沒有什麼結果,也難免會影響學習。而當你告訴他們這些道理並要他們正確對待時,有的說:“沒有啊,我們很正常啊,隻是互相有點好感而已。”有的說:“我們不會影響學習的,自己會把握。”有的還會說:“不是這樣啊,你看,某某學習進步了!”

實際也是如此,我們確實不能全然地肯定有沒有影響,會造成什麼影響,或者影響有多大。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老師、家長們都一律地產生“狼來了”的警惕,總是往壞的方麵想,擔心影響學習、影響身心健康,擔心一發而不可收,於是采取堵防措施,但總是堵不勝堵,防不勝防。但他們呢?幾乎很少有人會明確承認這是不好的。最後,倘若他們消停了,或從“熱”轉入“涼”,或從旋渦中脫身而出,但其“主要原因”並非是老師和家長,還是他們自己。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他們可能變得理智,更可能有了“喲,不過如此!”的新感覺。

英豪學校的老板見解很獨到,他沒按常理說服學生,他說:“你們交往過熱對自己有沒有影響,你們自己清楚。即使沒影響,但必須承認對同學有影響,對學校有影響。大家都像你們這樣,我這個學校還稱其為學校嗎?家長還敢把孩子送來讀書嗎?”

學生覺得有道理,信誓旦旦說“不”了,收斂了一陣子,但還是一如既往。

可是後來,我們發現一個“標誌性”行為:一男一女兩位學生在操場上散步。那麼空曠的操場,那麼寬敞的跑道,一個紅衣服,一個藍衣服,走了一圈又一圈,很招人注意。老師看了很不是滋味,向他們提出“要注意點”,他們向老師說:“老師,我們隻是課外活動走一走。”老師不好說什麼,也不能說什麼。

德育處分析,一旦倆人不在乎眾人的眼光,就一定“不一般”了。這“走一走”之前一定有個發展過程,而“走一走”之後,一定還有新的發展。它給同學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給老師的感覺是什麼,給家長的看法是什麼,不言而喻,都很明白。

於是,我們對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決定要抓“走一走”現象:限製當前,防範今後,不能聽之任之!我們對有過熱交往傾向的男女同學的教育原則是:一不傷害自己,二不影響他人。前者是溫馨告誡,後者是紀律要求。

在執行中,我們收到了一份難得的材料。本校一位小學生給我寫了一封建議書:

尊敬的校長:

昨天,我在學校裏看到兩個大哥哥和大姐姐在操場上散步,他們一邊走,一邊聊天,有時還手拉手,像是男女朋友。我想這樣會影響學習的,他們還是中學生,不該那麼早談戀愛,影響了我們小學生,也影響了校風。我認為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危害性。如果他們不聽,應該給予處分,讓他們知道做這種事的後果,讓他們不敢再這樣。

我很害羞,真的不敢看那個場麵,希望校長管一管,讓我們的學校更加美好。

謝謝!

小學××班×××

我們將這份材料放到德育處。隻要操場上發現這種現象,德育處就請他們到辦公室“學習”這份材料。這份材料很神奇,看過後,幾乎所有的女孩子會臉上泛紅,男孩子則很不安。他們表示,今後再不會做這類“影響他人”,讓小學生“害羞”的事。

我們發現,凡陷入“過熱”交往的學生,一不怕老師,他們認為都是老一套;二不在乎家長,他們認為這是代溝,“自己當年不也是同樣的”;三不在意同學,認為各人隻管自己事。他們唯獨“怕”的是,小學生弟弟、妹妹們那怯弱的眼光、那幼稚的批評。

這份材料一直放在德育處,我們稱之為“特字號文件”。當有學生需要這方麵的教育時,程序是先學習“特字號文件”。

後來學生會舉辦“青春對話”谘詢活動,請校長參加。他們提出一個問題:“現在新聞媒體常有中學生男女交往的話題,請校長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這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什麼問題不能提,偏提這個?其實我明白,從主持人那狡黠的微笑中可以看出,主持人在“考你”,要你校長談談“看法”。

中學行政領導對這個問題進行過多次探討,達成了基本共識。大家認為,對於男女中學生過熱交往,不應“深惡痛絕”,不要“趕盡殺絕”,但也不可放任自流。要通過積極性的教育、疏導、限製、控製等手段,使之漸進良性軌道。這是個很敏感、很複雜、很現實的問題,各個學校都會遇到,誰也沒有“靈丹妙藥”。我們追求做得比較科學一點,稍微高明一點,效果好一點。

麵對主持人的提問,我作了坦然地回答。

青少年對異性產生好感是正常的,它不是品質問題,是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表現。我們的做法是:

(1)正確理解。中學生處於生理發育的青春期,有交往的欲望,是人本能的體現。而很多學生比較理智、有遠大誌向或性格比較內向,不願意或不善於表現,這也是正常的。

(2)正麵教育。我們鼓勵中學生要大膽交流,提倡男女同學大方交往。我們希望也相信同學們會正確把握,珍惜青春年華,把這段黃金時間用於學習。

(3)規範言行。古人說,“發之乎情,止之乎禮儀。”在交往中,要體現中學生的素質、修養、風度,要有中學生行為規範意識,有校紀校規意識,要對自己負責,對對方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校負責,對社會負責。

(4)防微杜漸。嚴格防範中學生在男女交往中的越格行為,防止有損身心健康的不負責行為和衝動行為。學校製定有關規定,明確對此類違規行為的界定和處理方式,目的是保證同學們能健康成長。

此番對話在學生會廣播站播出後,引起了學生的熱烈反響。

男女中學生一對一地在操場上“走一走”是不被認可的,隻要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還是請他們到辦公室先看“特字號文件”。這種做法被學生傳開,也被認同。他們知道,學校領導並非不近“人情”,也不唱高調,隻是利用這種形式,對有過熱交往傾向的同學提醒、告誡、指導、限製,歸根結底還是關心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