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不是壞東西
有一天,學生家長張先生來到我的辦公室——他例行每月要和我麵談一次。談什麼呢?一談孩子,二談管理。我掌握到規律,每次他來,都先準備好關於他孩子學習與生活的材料。至於談學校管理,他說是向我學習,是探討。他不搞教育要學什麼學校管理呢?我估計他是在摸底,他為孩子選了我們學校,他要負責。幾經接觸,我感到他是一位高素質家長,對教育也感興趣。恩格斯說:“每個自然科學家在他自己的專業之外也不過是一個半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3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我不知道張先生學的是什麼專業,但我敢說他對教育不止半通。他曾經想投資教育做點事,雖然後來放棄了,但搞企業很成功。
這一次他向我提了個問題:“校長,現在講素質教育,你們還抓不抓分數?”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他提出來了,代表一批有思想的家長也會有這種疑問。我打開話匣子,談了自己的認識。
分數是個什麼東西?是好東西?未必。是壞東西?不是。我們不能說分數是好東西,也不能說分數不是好東西,但一定能說分數不是壞東西。
學生到學校來幹什麼?學習。學什麼?學做人,學知識,學生活。青少年是讀書的好時光,讀書能吸收知識,能汲取營養,能開化心靈。年輕時多讀書,一生受用。因此,讀書是學生的主旋律,讀書是學生最需要做,最可以做,也最應該做好的事。
讀書要考試,考試有分數。分數用來幹什麼?檢驗讀書情況,衡量讀書效果。它是一根標尺,是一種很簡單又很實用的辦法,是一種有利也有弊的方式,也是一種並非唯一但又找不到替代的手段。俗話說:“考,考,老師的法寶。”它說明分數對學生讀書能起到評價和促進作用。
考分數的能力叫應試能力,隻是各種能力的一種。因此,學校裏,分數有高有低;社會上,能力有大有小。高分高能者是精英,高分低能者是書呆子;低分高能者是時代的弄潮兒,大有人在;低分低能者當屬先天不足,極為少見。
總之,素質很重要,成績也很重要。成績好,拓寬了成才的渠道,奠定了成才的基礎。教育離不開成績,我們必須正視它。
我們提出中學的教學目標是“既要成績,又要素質”,我們設計了自己的《中學生成長報告書》。第一欄:文化課成績。第二欄:綜合素質。包括:(1)“三個能力”: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口頭表達和書麵表達能力,溝通交際與組織領導能力;(2)“兩個健康”:身體健康,人格健全;(3)“一個特長”。第三欄:品行與修養。我們的做法是,抓文化課成績很實在,抓綜合素質不含糊。
對學生來說,抓成績絕不能以犧牲他們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而是應以他們在精神上、態度上、方法上所盡的努力程度為標準。
我們作這樣的設計,既是基於上述思考,也是針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向學生宣布,這三項內容都能領先的,可以獲得本校最高的榮譽稱號:“英豪素質中學生”。
這位家長一邊聽,一邊翻閱著《中學生成長報告書》,他認為我的回答有創意、有道理。他又說,他的孩子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怕苦、浮躁、好勝”。我說:“這是缺點,也是特點。”
提倡勤奮,培養紮實,鼓勵競爭我們的學生,各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唯“怕苦、浮躁、好勝”,有很大的共性。在學校管理中,我們“提倡勤奮,培養紮實,鼓勵競爭”,就是有針對性地糾正缺點、發揚優點以追求較好的學習效果,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大張旗鼓地提倡勤奮,因為古今中外取得非凡成就的成功人士,沒有不勤奮的。英豪的家長們成功創業,都經曆了艱難的曆程。同學們的智商差別不大,在學習上要想領先,必須勤奮。
初中部舉行“勤奮,才能成才”的主題大會,安排我發言。我說:曆史上有兩種時代,一個是治世,一個是亂世。治世政治清明,民風淳厚。亂世迷離混沌,變化莫測。但無論什麼世道,人都需要通過學習來生存,來處世。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是有前途的人,一個善於學習的團體是富有的團體,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是令人敬畏的民族,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是興旺發達的國家。
過去,曆史上的帝王將相和著名學者,個個都勤奮學習。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從你們的父輩到身邊的同學,能成功且能保持的都是勤奮學習的人。專家認為,人的先天智力沒有多大的區別,要想取得成功,就得靠後天努力。
以前,窮人孩子家的學習特別用功,因為沒退路,要改善生活,隻有勤奮。富人家的孩子學習不勤奮,因為沒生活壓力,於是慢慢落後。當官家的孩子有人不用功,因為有個好爸爸,沒動力。於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貧困的不過三代變富了,富裕的不過四代變窮了,好爸爸不能陪自己一輩子,這樣貧與富就進行了更替。
勤奮如此重要,但能自覺做到勤奮卻不容易。人的惰性、社會環境的幹擾、墮落人生觀的影響等,都壓抑著人不去勤奮。自然,這樣的人就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天道酬勤,學習是人生永恒的話題。青年時期能勤奮,風光一生不落伍。是否有勤奮學習的態度決定了學習的成就,決定了人的生存質量。學生們聽進去了。大會後,各班班會就“學習要勤奮”的主題進行討論,努力將端正學習態度、保持勤奮精神印入學生的腦子裏。
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你說得有道理,他們會照你說的做。初二年級的周唯熹、李揚等幾個同學誌趣相投,為提升英語水平自學厚厚的《新概念英語》,不懂的就自己先消化。陸續有學生加入他們的隊伍,隨後,全校組成六個自主學習小組,隊伍陣容增大了,學習內容擴展了,在全校形成很大的影響。
我對高中的學生說:“高一能勤奮,高三不辛苦;高二能勤奮,高三不痛苦。”痛苦什麼?當你高考填報誌願時,不敢填自己應該填的學校,不能填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這對於讀了十幾年書的學生來說,豈不痛苦?
高考,是國情,是必須麵對的現實。應對高考,需要拚搏,需要勤奮。
怎樣勤奮?我們提出:勤奮不辛苦,目標加方法。就是說,不勤奮是不行的,但隻有勤奮是不夠的。我們的學生課外動手能力較強,課內的動筆能力稍差,整體來看,長於文科,短於理科。成績優秀的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差距,就在於考試時他們更快、更準確、更嚴密。這要求學生要做到平時紮實,形成習慣。
為了做到“平時紮實,形成習慣”,我們開展“作業滿分工程”活動,教育學生“要想作業得滿分,上課、作業需認真”。要求學生每天的作業都能獲100分,或達到“優”、“甲”、“A”等級。平常練習中做到“落筆生根,穩拿滿分”,那麼,大考中就會少丟不該丟的分,就能拿高分,就會脫穎而出。
“作業滿分工程”得到同學們的重視。大家知道,作業滿分並不難,隻要認真上課,認真做作業就行。於是,優秀學生為缺一次滿分而遺憾,中等學生為多得滿分而產生興趣,後進學生為得到滿分而找到感覺。長期堅持,日積月累,整體成績有提高、有改觀。每當周末,學習委員在牆上張貼“作業滿分情況登記表”,必有很多學生圍觀,找自己,比別人,看進步。
各班在抓課堂、抓學習效率上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高年級通過評“最會上課的人”,引導學生講求學習方法。低年級提出“不回頭,找事做”,培養學生晚自習坐得住,主動學。有些班級還進一步提出要求:早讀大聲,上課認真,晚自習不吭聲,作業得滿分。
青年時期能勤奮風光一生不落伍或許對於學生基礎比較好的重點學校來說,根本不屑於“作業滿分工程”這類的措施。而對我們來說,卻比較實用。整個過程“指導——鼓勵——總結”三個環節,好操作,不增負,見效快。當然,這隻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比較有用的做法。在教學管理上,沒有一個點子是萬能的,沒有一個做法是永恒的。管理要與時俱進,當我們設計一種辦法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下一步的問題將是什麼,並要找出新的對策。
後來我發現,這位張先生很不一般。他是博士,太太是碩士,可謂是優秀的一對。他們的孩子也很優秀,品行和成績都很好。張先生很關心孩子,無微不至。但我發現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卻很有限。這一點,在孩子與我交談中常有流露,從父子在學校的交往中也能看出。張先生有時到學校,甚至不與孩子見麵,隻跟我談。我很疑惑,他對子女是教育有方卻溝通無道呢,還是家庭別有隱情。我們沒有作深層次的考究,隻覺得這是英豪學校學生家長中的一個典型。
張先生很有學識,很健談。每次與他“聊一聊”,我都會有所收獲,能產生管理的靈感。而我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措施,他都一目了然,常作評價,常有進言。這種交談提高了我這個當校長的,也惠及學校的教師乃至我的學生——他的孩子。有一天,教務員將他孩子的資料又送到我的案頭上,我翻閱著,忽然感到,張先生簡直是另一種境界的“曲線救國”:他想提高我,我要提高教師,教師又會提高他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意而為之,倘若是,我不得不佩服:這才是真正的深謀遠慮,是真正的高明。
優秀不是天生的
中學教學樓院子正麵五樓走廊的外牆上,寫著一行紅色大字:崇尚精英,追求卓越:國內名牌,國際名校;高考、中考、托福狀元;從化“博士”,羊城“市長”……華彩樂章,由你續寫!
這行字是辦校十年後寫的。內容有三個部分,中間部分說的是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給“博士”和“市長”著意加上引號,因為它隻是學生參加競賽取得的榮譽稱號。前後兩部分,則是學生奮鬥的目標和對他們的鼓勵。
學生考取名校,獲得高、中考狀元,在種種競賽中獲獎,這都是學校的亮點。作為民辦學校,我們需要成績,需要亮點,需要點綴。有了亮點,學校的形象將會增色。有了亮點,再逐步擴大,形成良性循環。
看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一所學校的水平,首先要看各個領域個人的最高水平。因此,培養尖子學生,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提高競爭力的工程。
崇尚精英,追求卓越我們很重視培養尖子學生,希望盡可能多地出現省、市狀元,出現名牌大學的學生。在學校,競賽是出尖子的重要途徑,我們很重視,製定了《關於競賽的管理條例與獎勵方案》,規定:凡教育部門組織的競賽我們都參加,參加競賽都要求獲獎,獲獎都追求獲最高等級獎項。領導重視競賽,老師重視競賽,學生更重視競賽。
競賽是讓諸多優秀的人在一起比試,選出最出類拔萃的人。組織競賽,領導要選準老師,老師要選好學生。隻有教師、學生、領導三者高度地協調、統一,才能出競賽成果。
教導處羅主任每年都要組織各種競賽,有的長計劃,早安排;有的短平快,速賽速決。郭主任組織初中培優班,開展“奧賽題例問與答”活動,讓學生自己出一道難題貼在牆上征求答案,請能解題的同學上講台說一說或將解題過程寫出來再貼到牆上。在教學中,教師既著眼於課內,又著眼於課外。數學王老師上課,經常給學生“灑”一點“花露水”。“花露水”指的是難度較大的題目,每次考試,老師們都會出幾道難度稍大的附加題,供學生選擇回答。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參賽的實戰水平。
2002年我們參加亞太英語競賽、廣州時事政治競賽、全國美術競賽都獲了一等獎。
記得第一次組織學生參加全市語文朗讀比賽,我宣布,誰能拿一等獎,我請他與輔導老師吃飯。後來,來自河南的女孩展春曉拿了一等獎,還是第一名,我們在升旗儀式上莊嚴地給她頒獎。事後她說,她對證書和獎金都無所謂,很希望校長能實現諾言,請她和她的指導老師陸老師吃飯,哪怕是一碗麵條。
我當然要說話算數,兌現承諾。晚餐開飯時,我在學生餐廳的正中間選了一張餐台,正正規規地請她和陸老師吃了一頓飯。吃的與大家一個樣,三個菜,一個湯,餐廳主管又添了一個菜。她很興奮又有點羞澀,很得意又有點不安。這吸引了周圍很多同學的目光,我終於明白學生為什麼很在意我請她吃飯,不是為了吃,而是為同伴們那羨慕的目光。
有一次全體教師在學校隔壁的滴翠山莊會餐,我特別請了九個學生。六個年級第一名,兩個成績進步大的,一個剛被德育處取消違紀處分的。這位剛被取消處分的同學,變化很大,還說過一句話:“沒想到受表揚是那麼地讓人享受。”德育處劉主任認為很有典型意義,特別推薦他坐在校長的桌上。我與他們坐一圍,吃飯,喝茶,聊天。一年後我發現,他們都有變化。六個第一名中有四個換了人,另三個中有兩個很優秀,一個中等。
這正是我的願望。對於各年級的第一名,我不希望老是一個人不變,應常有新麵孔。這樣,優秀的隊伍就會擴大,冒尖的學生就會增多。而後進生變成優秀生,影響就更大。
這件事也啟發了我,覺得采取不同的鼓勵方式,對培養優秀學生有很大的作用。隨著獲獎次數的增多和級別的提高,學校給予獎勵的標準提高了,形式也更加多樣。我們請“自主學習標兵”參觀廣州大學城,請“進步最快的人”周日一起爬山,給各年級單科第一名照相留念。每當有這樣的活動,都會讓一批人精神煥發,讓一批人暗暗叫勁。
獎勵競賽獲獎學生,也獎勵輔導教師。獎勵的級別隨行就市,不斷上調。市級二三等獎隻表揚,不獎勵。市級一等獎,省級二等獎以上才給予獎勵。
目前,培養優秀生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之一。
我們達成共識,中學不抓培優,就難有出頭之日。老師不抓培優,不算好老師;領導不抓培優,不是合格領導。怎麼抓?優秀的教師加上優秀的學生,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氛圍,是產生最優秀學生的充分條件,也是必要條件。
優秀不是天生的優秀不是天生的,需要我們培養,促進。
我們成立了“優生培養辦公室”,由陸主任負責,並設計了“中學高才生特別培養方案”。選拔的條件有學習成績、綜合素質、政治素養、身體素質四方麵。我們想通過這一做法,促進學生實現成長目標,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高考,是成長目標中的重要一項。培養學生向黨組織靠攏,自願加入黨組織,也是其中一項。
校長、主任、學科教師共同組成這項工作的指導教師隊伍。
“中學高才生特別培養方案”拉近了學生與老師和領導的距離,在思想上、情感上、學習方法上都有了更多溝通和指導的機會。有一年春節,學生陳鬆紅給我發信息,說自己很想利用假期做點事,但靜不下來,問怎麼辦。我回了信息,建議他:把自己關在一間房裏,規定一定時間內決不出門;每天寫學習日記,要表揚自己,也要批評自己;一旦有自己覺得滿意的學習效果,就想個辦法獎勵自己。另一位學生鄺為從告訴我,自己經常想偷懶,想改又改不掉。我回複說:“偶爾偷點懶也難免,但不能‘經常偷懶’。不妨選一個你想追趕的同學,想想他會怎麼樣,自己應該怎麼樣。”這些交流,說明校長在關心他們,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會讓他們受到一些啟發。
全校教師都非常重視優秀生的培養問題。若哪個學科出現特別有潛力的學生,教師會把他當成入室弟子,設法培養他,提高他,教他科學學習方法,幫他競賽獲獎,使他成為榜樣。在此基礎上,我們又設計了“特長生特別培養方案”,規劃對音樂、美術、體育、科技等方麵特長比較明顯的同學進行特別培養。
胡丹老師提出建議:“我們可以采取導師製,讓每位老師帶幾位學生,負責全方位的指導。”這個建議很好,很適合我們的學生,我們決定采納。我們期待通過種種辦法擴大優秀學生的群體,促進學生一步步提高。
我迫不及待地希望能湧現出更多的優秀學生。有學生獲取省高考狀元,我希望能“接二連三”;有學生考取北大,我希望再有人考取清華。
我們指導學生,要提高學習效率,每堂課做到“要懂,要通,更要會”;在複習中,希望學生要特別注意答題的速度和準確度。“人生能有幾回搏”,要在意誌、方法、效率上見功夫。
2004年高考前三個月,陳昆同學要求給個單間,說宿舍裏有點“吵”,他要拚一拚。這位同學腦袋瓜子特好使,學習成績拔尖,能力很強,羽毛球、唱歌樣樣能來。玩電腦遊戲也很精,上高二時在網上與人合作,竟然每個月都有一兩千元的“收入”。我想,這樣的學生能做到說素質有素質,說成績有成績,將來走向社會,肯定受歡迎。現在衝刺高考,他還有很大發展餘地,可望冒尖。我說:“學校可以滿足你,但你要保證高考總分達到830分以上,或者獲得省級單科狀元。否則,可要加倍收房錢啊。”我想再擠一擠,壓一壓。他擠擠眼睛說:“校長,您就別這樣了。反正我發奮就是了,我不會辜負您的。”我們考慮了一下,給了他一間空房。後來,高考放榜了,他成績不錯,但沒達到我們的設想。後來我發現這件事可能做錯了。
學生參加高考一般有三種狀態:一是超水平發揮,二是正常發揮,三是失常發揮。我們要求學生正常發揮,追求超水平發揮,防止失常發揮。我覺得這位同學的成績沒達到正常發揮的水平。是不是單間給錯了,我一直在琢磨。這件事我本來很猶豫,之前有過教訓。一些領導為了讓孩子“安靜”學習,衝刺高考,在學校附近給孩子租個很舒適的小“窩”,但成績公布後,發現幾乎沒一人如願,大部分考得不如平常。
經曆了幾次,我發現這裏麵有學問。我感到學生若一直寄宿,高考前還是與同學在一起住為好。這個節骨眼上的“吵”、“鬧”,無非是偶有的打趣,說個閑話,放杯子聲音大一點等等而已。而這種“吵”、“鬧”,能讓學生在臨戰前的緊張之中加一點諧和,在凝滯之中加一點活躍,它不僅不“礙事”,還能彼此給一點情趣、一點靈感、一點萌發、一點機智。若你一個人在小“窩”裏,不僅缺了這些,使自己的思維總是處於定式之中,還缺了身邊同學的精神與毅力給你的暗示與激勵,這對衝刺高考極為不利。有了這個認識,又有了幾次的教訓,我再遇到此事總是說服家長別犯這個“忌”,別給孩子在臨考前安排小“窩”,別出力不討好。
這位同學最後考取了南方最好的一所大學,他接到通知書後給我電話,說他就想留在南方讀書,很滿意,也很感謝我。我說,你滿意就好,我可有點不滿意。他父親是個北方人,曾對我說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取北方最好的大學。現在,學生滿意了,不知道他父親滿意不滿意。
當我們把培養優秀學生放到重要位置並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時,我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並讓大家討論:你認為,最優秀的“英豪人”是怎樣的?
各班都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有一個很有代表性,很能說明學生的看法和心態。
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優秀的“英豪人”?
(一)
書呆子不是;
外表可愛,腹中空空、不學無術的不是;
體育場上頻頻奪冠,學習場上一落千丈的不是;
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不是;
不敢於迎接挑戰的不是;
沒有遠大理想的不是;
沒有具體計劃的不是;
讓優秀學生登台亮相(二)
優秀的英豪人是:活潑而不失穩重,端莊而不失活力;
品質純潔高尚,氣質淳樸謙遜,胸懷寬廣美麗;
像黑夜的火把給周圍的同學一份熱,一份光;
像雪天的煤炭給失學的兒童一份溫暖,一份愛心;
像大旱時的甘霖給美麗的校園一份光彩,一份斑斕。
(三)
優秀的英豪人,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大方,活潑的。
平時他們學習主動,成績優秀(但不一定是第一)。不斷努力,不斷進步。他們尊敬老師,關心同學,與大家相處融洽,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都體現了他們的自律、自尊、自愛。
這是學生心目中“最優秀”的標準。
我反複看著這段文字,不斷地咀嚼,我發現學生的看法比我們更貼近、更全麵、更有高度。
我們也許並不落後,但起碼有點狹隘。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但不可能都實現。優秀是相對的,標準也不一樣。在以分數為主要標誌的現行評價體係中,優秀隻能說明現在,並不意味未來。我在家長會上作了《崇尚精英,追求卓越,培養優秀中學生》的發言,指出優秀學生的七種不同表現及其形成因素,以及相應的培養方法等。家長很認可,都給自己的孩子對號入座,采取相應的措施。我在另一場家長會上提出中學生“準優秀”的概念,作了《中學生“準優秀”現象的分析與對策》的講話,說明社會上有這麼一個現象:一直優秀的學生,沒有經曆過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心理素質往往比較脆弱。而後起之秀,從隊伍的中間或後麵奮起直追,走進了優秀的行列。盡管他們曾經遭受過白眼,受過奚落,但他們經曆了艱辛,嚐到過苦頭,這又恰恰成為他們寶貴的財富。這些人尤其具備耐力,具有頑強的品格,可以做大事,成就大事業。
我認為,優秀學生和優秀人才不能畫等號,學習成績好、分數高和綜合素質高、能力強也不能畫等號。從這個角度看,提倡“準優秀”向優秀努力,但不一定追求非優秀不可,是一個很有道理的做法。
我們提出“準優秀”的概念,是因為所有中學生都無一例外地希望優秀,希望現在和將來都可能優秀,他們目前也都一定有著某種優秀的方麵或閃光點。我們提出“準優秀”概念和研究“準優秀”現象,是基於社會現實存在,也是對“準優秀”學生寄予厚望。
提倡“準優秀’要向優秀努力,但不一定追求非優秀不可”,這引起了一部分家長的重視,也給“孩子還可以,但不夠優秀”的他們帶來希望,他們積極配合學校,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粵北的一個鄉村,青山綠水,蟬叫鳥鳴,茂樹良竹,流溪飛瀑,是一個典型的農家樂園。我和團委、學生會的同學們,來到這個村的磻溪小學。磻溪小學有兩個年級,50多名學生。
當地政府做了一件曾上過《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大事:實現山區村村通公路。手扶拖拉機能開出去,摩托車、小汽車能開進來,公路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生機。但由於這裏僻遠,資源有限,經濟上還很落後。這一點,我們不用看他們的房子,不用看他們的穿著,從小學生的臉上、從孩子的身高就能看出。
英豪學校學生會對這裏的孩子進行了一次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他們問小朋友,你們每天能喝牛奶嗎,小朋友們搖頭。有雞蛋吃嗎,小朋友們還是搖頭。大家沒有再問了。想到自己住的是現代化的校舍,吃的是每天均衡營養加300毫升牛奶的配餐,他們感受到彼此的差別。而對於同樣處於尚未自食其力的孩子來說,又是多麼的不公平。
“不能怪他們的家長,也不能怨我們的國家,對他們而言,這隻不過是命運,是孩子無法選擇的命運罷了。”我們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
他們決心要做點什麼,做點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些撫慰的事情。
於是,教學樓的一樓大廳裏,張貼了一份《倡議書》。《倡議書》寫道:同學們,你到過米埔村的磻溪小學嗎?它離我們學校不遠,請你去看看,看看那裏的孩子們,看看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我相信你會感動的,那裏的孩子是多麼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呀!
對於我們來說五塊錢是什麼概念?五塊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什麼用?但五塊錢對於家庭拮據的孩子來說,可以是一個月的營養費!
各位同學,請節省一點零花錢吧,哪怕是五塊錢。將它投入善款箱!那裏的孩子需要你們的關懷和愛護,我們將用善款購買愛心雞蛋!向磻溪小學的孩子們獻出一點點愛心。《倡議書》著意將“五”字加了色彩。
很多學生都圍上去,議論著,詢問著。學生會的幹部則現場對這所小學的情況進行了介紹。
《倡議書》的旁邊,張貼著學生會發布的《關於米埔村磻溪小學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報告的內容有調查的對象、目的、人員、時間,有該村“經濟基本狀況”、“小學生健康狀況”等。報告列舉了孩子身高、體重、營養、智力測試等方麵的數據,數據表明,這所小學7~8歲的小孩平均身高矮於正常值2~3厘米,平均體重輕於正常值2~4千克。若與英豪學校的小學生比,差距更大。報告還介紹他們到了2年級班長李歡宜同學的家考察,發現他們一家5口人,住28平方米的磚砌瓦房,家庭年收入4000元,全靠父親一人掙。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適齡學童的健康水平偏低?報告作了分析,認為除了經濟條件和醫療、衛生條件比較差以外,家長普遍不重視子女身體健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調查報告的最後一項是“我們能做的”,共七條。前三條是分別向政府、新聞媒體、社會各界人士和慈善機構呼籲,後三條是建議本校領導從教學設備、衣物、書籍等方麵予以支持,最後一條是:在全校開展一個愛心雞蛋工程,號召全體同學向該村的小學生捐款,讓磻溪小學的學生每天都能吃上一個雞蛋。
我們看到,《倡議書》和《調查報告》的前麵,一雙雙眼睛,飽含著同情,許多同學都積極響應號召。
把“愛心”投向社會、投向他人,正是這次活動的目的。
十幾年來,在德育方麵,我們對學生進行過不同模式的教育,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理想教育能促進立誌、成功教育能激發勤勉、磨礪教育能錘煉毅力、挫折教育能培養成熟、賞識教育能幫助樹立信心、懲罰教育能借鑒失敗等,唯有愛心教育,最能從心靈上感化學生,最能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
中學時期的青少年處於激情燃燒的年齡段,需要規範,需要指導。我們多給他們一些正麵的東西,他們就會少一些負麵的東西。愛心教育一直是我們每年必抓的項目。我們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一些陽光的東西,讓他們更青春、更健康。
老板很重視這一項工作,他找到一盤關於母親剖腹產的教育短片,組織學生觀看。學生沒想到自己的出生竟以母親的痛苦和生命危險為代價。在一片欷歔和驚訝之後,他們萌發了對母親前所未有的愛與敬重,也產生了許多給母親打電話問候、向母親寫信表達心中之愛的行動。父母為孩子的變化感到高興,通過這樣的行動進一步增強了母子、母女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
沒有孝心的人不能成為偉人,沒有孝心的人不能成就大事,我們總是這樣告訴學生。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優良傳統,而“愛心”則是這種傳統得以流傳的原動力。
為了配合學生會搞好此次捐款活動,我和德育處張主任陪著學生們三進磻溪小學。一個四合院子,一個籃球架,一張水泥乒乓球台,一個公廁,幾棵樹,一棟陳舊的二層教學樓。每次看到這些,學生們都會有新的感受和體會。
同學們紛紛參與愛心活動。幾年來,他們向江西老區捐過衣物,向湖南水災區捐過款,向學校附近的塘料村開展過送溫暖活動,向周邊的山區小學捐過書籍等。現在,學生會發起愛心活動,大家還是很熱心,很支持。
“愛心”閃爍著最美麗的人性光輝不到三天,學生會收到了近四千元錢。雖然錢不多,但足夠50多名小學生該學期每人每天一個雞蛋。當地中心學區積極配合這項活動,他們承諾將提供一個大電飯煲,保證學生每天能吃到熟雞蛋。
幾年來,英豪學校的家長似乎也在變化。有不少家長告訴孩子,五元錢是否太少了,應多捐點。這在前幾年很少見。學生會幹部說,我們先開個頭,下一步將接著做。我們將與磻溪小學簽個協議,如果這次活動操作成功,我們將進一步拓展類似活動。
2006年3月28日,我們再次來到磻溪小學,參加《英豪中學中學生與磻溪小學學生獻愛心協議》的簽訂儀式和首次現場發放熟雞蛋的活動。
50多名小學生,英豪學校的師生,學區領導,村幹部、兩位教師,每人一張木條凳,大家都坐在院子裏。他們還掛了個橫幅,顯得很隆重。協議包括捐款的目的、數目、做法和“若操作成功,將進一步拓展”的承諾,由兩個學生和兩校校長分別簽字。第一個簽字的是李歡宜小同學,大家看著她簽完字後露出了可愛的笑容,一起熱烈地鼓掌。
與小學生簽訂《獻愛心協議書》自這所小學成立以來,這算是一件新鮮事。如同一陣春風、一股暖流,讓孩子們感受到些許人間的溫暖,也給圍觀的老百姓帶來一些好奇和欣慰。
簽字儀式結束後,現場發放雞蛋,小朋友們很高興,吃了雞蛋又和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玩遊戲。還有的中學生抱著小孩子合影,有的拉小朋友在一邊說悄悄話,有個學生要求小朋友將家裏的通信地址告訴他,說要保持聯係。場麵非常愉快,大家非常開心。
活動結束了,回校後大家還在談論著、回味著。有件事在同學們中間流傳得特別廣:那天分雞蛋給小學生,有幾個孩子舍不得吃,放進書包裏。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要帶回家給媽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