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既要學生成績又要學生素質的校長(2 / 3)

這件事讓同學們壓根兒沒想到,引發大家無盡的感慨,他們在《談談“愛心雞蛋工程”》的征文活動中寫道:

“我們給孩子們發雞蛋,有孩子舍不得吃。看著他們一個個小心翼翼地捧著雞蛋,又放進書包裏,我有點驚訝。自己平時大魚大肉,從來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雞蛋竟是如此的珍貴!”

“這些孩子們,一個個睜大眼睛迎接著不知名的哥哥姐姐的到來。由於營養跟不上,這一雙雙迷人的大眼睛中有的像老年人般地陷下去了,可是那渴望求知的眼神始終落在我的記憶裏揮散不去。”

“助人是一種外在的行為,其內在驅動力是愛心。孩子們所擁有的是那樣的殘舊,殘得荒謬,舊得誇張。也許我們寬敞的塑膠跑道操場是孩子們的夢想,我突然盤算著如何把自己的操場割一半送給他們,讓他們有足夠的場所踢一踢足球。然而,這隻是一個夢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收獲是一種幸福,給予亦是一種幸福。貧困山區孩子們的笑容是最燦爛的陽光,老師們感激的目光是我們人生最深刻的印記。”

這次活動對同學們的觸動很大,給同學們留下的印象很深。組織活動的學生畢業離校了,他們的學弟、學妹們繼續發揚光大。汶川發生地震後,他們再一次發動同學,獻出愛心,伸出慷慨的手,向災民進行捐助。

我反複看著這一段段發自內心的感想,不禁再一次體會到:

學生們是一塊塊璞玉,當我們在雕琢中給予更多“愛”的滋潤時,他們一定會閃爍出最美麗的人性光輝。

不久,同學們中間傳著一個消息:當地政府評教育強市,磻溪小學將被合並到一所條件很好的學校。接著,同學們又得到一個消息:廣州市從化溫泉養生穀建設啟動,投資40個億,這裏規劃了國際會議中心,擁有5家五星級酒店,將打造一個廣州的“博鼇”。養生穀位於廣州“半小時經濟圈”內,米埔村正是國際會議中心的地址。

同學們很高興,磻溪小學的孩子要進漂亮的學校讀書了,他們的家要遷移到統一興建的新村。這些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同學們中間流傳著。

同學們一直在關注著這所小學、這些孩子。他們從心裏發出了最衷心的祝福。

中學生“領袖”和“專家”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出現了一批精英,他們對國家的快速發展和強盛,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有很多老板,呼風喚雨,其學曆不高,而旗下高手雲集,專家、教授、博士、碩士,比比皆是,形成一個特別有能力、特別能做事、特別能創業的集團。可以看出,在社會上,一個人的能力與素質是多麼的重要,能力決定生存,素質決定提高,專業決定成就,創新決定發展。

英豪學校的家長,都在不同的行業取得了成功。他們對孩子成才有著迫切的期望。他們希望孩子成績好,更希望孩子會做人,素質高,能力強,希望一代勝過一代。很多家長,已為子女預留了施展才幹的位子,在經濟上,已為子女幹一番事業準備了一副強有力的金翅膀。

英豪學校的學生,對父輩艱苦奮鬥的經曆和成就,有接觸,有感受,很自豪,很欣賞。父輩成功創業的精神,對他們是無形的感染。這是他們的特別之處,也是我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因之一。學校的辦學目標設為“培養新一代專家型、領導型人才”,既針對學生的特點,也切合其家庭的實際和家長的希望。

在中小學,經常開展有價值、有品位、有特色的活動,這些活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學生會舉行幹部換屆,我在競選大會上說:“學生會是中學生神聖的機構,是引領學生邁向成熟、帶領同學們鍛煉才幹的核心,是學校的一支生力軍。各位候選人的競選演說有特色、有才氣、有個性,敢說平常不大敢說的豪氣的話,會說平常不太好說的推銷自己的話,體現了青年的朝氣,展示了自己的素質,體現了小小領導人的模樣。”我還明白地闡明一個觀點:在學生時代沒有做過學生會、團委和班級的幹部,是不健全、不完美的。我要求大家,選上的,當好幹部;沒選上的,今後爭取。

換屆工作由陸主任主持,選舉工作安排得很嚴謹,很規範,與會代表受到了一次教育,參選代表經受了一次鍛煉。

人樹雄心、立大誌,不需要完全的理智和成熟。因為人一旦前思後想、左顧右盼,就失卻了血性和剛氣。人在立誌後,經過一陣子奮發圖強,又需要促進,隻有不斷地“馬後一鞭”,才能保持意誌的延續。

黃埔軍校之所以將星雲集,英國的伊頓公學之所以首相頻出,除了明確了培育精英的目標以外,還構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人文環境,這種環境像一根無形的鞭子,不斷地鞭策著有雄心大誌的學生。英國家長千方百計地將孩子送進伊頓公學,他們知道,孩子隻要進了這所學校,就意味著向成功靠近了一步。至於後麵的發展,有機遇,也有個人的造化。但無論如何,這第一步非常關鍵。它不是啟蒙,也不僅僅是啟發,是對孩子氣質的塑造,是對學生實現理想的推動。

英豪學校的老板決定給學校取名為“英豪”,就有這個初衷。我們在教學管理中,從物質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幾方麵構建一種“英豪”人文環境,讓學生“進英豪讀書,學古今英豪,做未來英豪”。

為了進一步貫徹這個思路,我們開展了一次“英豪中學生領袖”和“英豪中學生專家”評選活動。評選“英豪中學生領袖”,就是要培養英豪中學生的領導能力;評選“英豪中學生專家”,就是想讓學生的個性、愛好得到嗬護、讚揚和發展。未來的領導與專家離學生還很遙遠,但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

積極向上、想出人頭地為人性所共有,中學生年輕氣盛,他們更有追求,更激越。同學們積極踴躍地參與這項活動,都希望能獲取這一光榮的稱號,都想看看,誰能評上“中學生領袖”,誰能評上“中學生專家”。

我們公布了《關於評比“英豪中學生領袖”和“英豪中學生專家”的幾項規定》,內容有“入選資格”、“入選程序”、“享受待遇”、“擱置與淘汰”四項。我們注意到,大家都在對號入座,凡報名參選的對前兩條很注意,而選上了的,對後兩條特別在意。他們既看能享受哪些待遇,又看要注意哪些以防止被擱置與淘汰。

德育處劉、侍兩位主任對這個活動進行了精心設計。侍主任將學生的動向、心態、發展趨向等在專題研究會上做了很人性化的分析。宣傳推動、公布評選規則、篩選名單、確定人選,各個階段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搞得有聲有色、公平公正。

這次評選活動,一些學生表現尤為出色。這些學生中有一個來自廣州老革命前輩的家庭,有一個來自深圳知名企業家的家庭。也許是因為得益於家庭教育,他們表現得很有氣質,說話、做事很大氣,有那麼一點政治家的味道。我們私下談論,這兩個小家夥,將來是當總理、省長、市長的料。還有個學生也不簡單,小小年紀,搞了個實驗引起廣東省專家的重視,他寫的論文被《廣東生物研究》雜誌收入,搞了個小金魚雜交實驗獲得了省級一等獎。我們想,這個學生上大學如果讀了生物係,走向社會又正好進入一個與他興趣相合的部門,他這個愛好,一定能成為特長,成為專長,他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專家、學者。

第一次評選,我們選了18位“中學生領袖”,他們是李昂、金鈴、顧俊捷、周唯熹、陳澤標、陳澤欽、梁豔君、肖璽鑫、戴夏虹、戚智琳、吳小丹、梁健烘、梁金影、鄭旭、李英彬、王一濟、覃達霖、劉起越。其中有幾位學生,一上大學就當上了學生會幹部。有幾位走上了社會,主持一方企業,搞得很紅火。傳媒大學畢業的覃達霖同學,已獨當一麵,成為江南某省在線新聞網站主持人,並連續兩年代表該省新聞媒體,赴北京采訪“兩會”。戚智琳是個很精明、能幹的女孩,高一就當了學生會主席,是“周末文化沙龍”的首創者。有一次我們晚餐後正好走到了一起,我說:“你是中學生中最大的官,我是中學老師中最大的官,我倆各負其責,把各自的事情做好。”她明快地說:“行,沒問題!”現在,她將在浙江大學畢業正準備考研究生,我們在電話中偶爾談起這段經曆,她說:“那時候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呀!”

評選的15位“中學生專家”也不簡單,有代表中國青少年赴韓參加國際機器人比賽獲得金獎的郭璐瑤、王耀廣;有跟隨中科院專家遠征非洲、歐洲、美洲開展科研,回國後獲國家級科研獎的陳坤、文才、許特等;有參加全國少年頭腦奧林匹克大賽、青少年頭腦奧林匹克大賽獲得國家級金獎、銀獎的等。其中,我們又把他們分別命名為善於發明創新的“英豪小愛迪生”和長於動手操作的“英豪小技師”,開了頒獎大會,請廣東天文協會魏立真教授、從化市副市長張景韶教授給他們頒發證書。

按照規定,要給他們照一個大頭像。當侍主任拿著相機拍照時,看他們喜滋滋的樣子和一本正經的姿態,仿佛在給他們拍一個國家領導人或一個大學者的標準像。我當時產生一個遐想:在這些人中間,可能會產生成功的大人物。

在以學習文化課為主要內容的學校教育中,有計劃地開展有價值、有品位、有特色的活動,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手段。

現在,第一屆“英豪中學生領袖”和“英豪中學生專家”評選活動結束了,選出了學生中的“精英”,該活動對同學形成的鼓舞作用和心理暗示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將這些名單存留在檔案室,我堅信將來一定會有領袖和專家從這裏產生。

活動開展後不久,我們接到一份文件:廣州市將舉行四年一度的“小市長”競選。看來,我們的學生將要在更大的場合接受考驗了。

環境育人,潛移默化競選“羊城小市長”

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州電視台、廣州市教育局等單位每四年組織一次“羊城小市長”競選活動,這次是第四屆,消息一公布,就有20多萬名中小學生報名參加。

關心下一代,一代勝一代接到文件後,我們召開了專門研究會議。全體與會者一致認為,這是學生接受鍛煉的一次極好機會,也是對我們辦學宗旨與目標實施的一次檢驗。這件事值得做,要做好,要勢在必得。我們有這個信心,我們的學生具備這個素質。

我們製定了《“羊城小市長”競選方案》,將這項任務鄭重地納入工作日程。

這是一個有計劃、有操作性、有責任的方案。我們成立“競選‘羊城小市長’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共五人,我任組長,負責總體協調,兼任論文文字指導。另外四位成員,羅桂生、陸振基、侍行迅三位主任和彭宜濤老師,分別負責攝影、小報製作、演講、才藝表演等方麵的指導。我們約定,大家各負其責,保證成功。哪一項出問題,哪一個責任人負責。

這個壓力很大!

我們公布了校內選拔條件:(1)人格健全,心理素質較好;(2)個人綜合素質較高;(3)具備一定的學生幹部工作經驗和領導能力。經過反複篩選,我們確定初二學生周唯熹代表學校參加競選。

幾家新聞媒體和教育部門聯手組織的這場活動層次很高,競選的設計很精巧,有初賽、複賽和決賽三道程序。比賽的內容,有論文初選,筆試、社會實踐和調查,競選演講、現場答題、才智問答、才藝表演等十幾道門檻。全市各個學校推舉的候選人有好幾千,爭五名“羊城小市長”的位置。

競賽組織包括演講、問答、書麵表達等方麵,通過知識、智慧、反應等表現考驗選手的演講能力、思辨能力、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另外,還設計“假如你是市長”的問題,檢測選手的意識、觀念、思想等。

周唯熹果然不負眾望,他很有信心,很有悟性。

陸主任組織了一個顧問班子,他領頭,其餘都是周唯熹最出色的同學、朋友。他們研究的問題很全麵,估計競賽中將可能遇到哪些難題又應怎樣應對,絞盡腦汁想出各種“刁鑽”問題來“刁難”他,通過這種特殊的訓練,讓周唯熹的能力與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陸主任性格急躁,是大家公認的,但這個顧問卻當得溫文爾雅。他深通顧問之道: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變成學生的東西,必須和風細雨,潛移默化。周唯熹畢竟年齡很小,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有感悟、有特色、有根底的知識積累,並在現場發揮時做到從容、有高度、有特色。

侍主任是攝影和材料準備的負責人。在他的安排下,我當司機,陪同周唯熹走訪,調查了廣州郊區幾十處古民居,訪問了上百位當地居民,完成論文《廣州郊區古民居現狀調查及保護利用研究》。這篇論文選題獨特、內容充實,初賽獲得一等獎。《廣州日報》轉摘組委會的評價:“這是一篇相當不錯的調查,完全是實地考證得來的,有事實,有分析,有觀點,還有圖片,洋洋幾萬字,一看就令人愛不釋手。它水平很高,做得很紮實,反映了廣州中學生的務實和綜合素質。”

此事得到周唯熹爺爺的肯定和支持。周唯熹的爺爺是一位退休老幹部,他豁達、開朗,有長者風度,有智者風範。他七十歲開外,身體硬朗,嗓音洪亮,能上舞場,可不降調高歌一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他姓周,革命時代因保密的需要,取“周”字的外框改姓為“匡”。在他身上,我們看到老一輩革命家的忠誠,看到國家老一代精英的風貌。俗話說:“皇帝愛金子,爺爺愛孫子。”他對自己孫子的關懷和教育,既有傳統家風的浸潤,又有教育之道的滲透。他從不打聽孫子的分數,倒是對孫子的品行非常關注。

現在孫子要競選小市長,爺爺很感興趣,覺得這是一個鍛煉的好機會。

比賽進入複賽階段共包括三個環節:自我介紹、市政知識考查、抽題即興演講。“自我介紹”環節要求選手在2~3分鍾的時間內,作一篇施政綱領演說。周唯熹選擇反腐倡廉這一話題,對“選民”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闡述。當他的演講在“我們頭頂的是人民的藍天,腳踏的是人民的土地,每一個人民公仆都應該想一想,我們的所作所為能否做到天地良心安!”中結束的時候,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一路過關斬將,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到來了。最後一場決賽安排在廣州電視台600平方米的演播廳舉行,幾部攝像機的鏡頭都對準參賽選手。

老板一直關心著這件事,他和我以及周唯熹的母親坐在觀眾席,我們一起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決賽有自我陳述、知識問答、現場繪畫、現場辯論、即興表演等幾個環節。

周唯熹選上“羊城小市長”周唯熹的“自我陳述”比較簡潔,但很有“拉票”力。知識問答獲得9.5分。在現場繪畫中,他以“沉重的書包”為題,喊出了中學生的心聲。進行現場辯論,他的語言準確、犀利,當正反方臨時互換時,更表現出他應變能力很強的優勢。小品表演,他風趣幽默,配合默契,充分體現了團隊合作精神。

耀眼的舞台燈光,激烈的角逐場麵,主持人和對手不斷拋來難題,他從容應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終於,經過十幾位評委現場無記名評分,周唯熹同學走向了領獎台。他是進入決賽唯一的中學生男選手,是“羊城小市長”舉辦四屆以來唯一來自民辦學校的“小市長”。

當他從頒獎領導手中接過金光閃閃的獎杯時,他向觀眾席中的我們特意亮了亮,他告訴我們,他成功了。那個動作,顯得格外自豪。

記得那次在廣州郊區民樂村考察古民居休息時,我在路口的小賣部買了幾根甘蔗給大家解渴。侍主任一邊嚼甘蔗,一邊雅興大發。他說了四句繞口令:“周校長請周市長,是小市長還不是大市長,哪一天真的做了大市長,請問怎麼回請周校長?”周唯熹一笑,說:“到那時任憑周校長。”沒想到他反應這麼快,又這麼幽默。我也說了幾句順口溜:“謝謝周市長,豈敢非分想,此地甘蔗甜,別忘請我嚐。”周唯熹又接著說:“照辦,照辦!”

好口氣!很吉利!我和侍主任都開懷地笑起來。我們期待著這一天,小市長變成大市長,請我們再去民樂村嚐嚐甜美的甘蔗。

無限風光在路中

打著旗子,背著背包,拄著木杖,喊著口號……

2004年4月29日,一支300多人的“神秘部隊”蜿蜒行進在廣州北部的崇山峻嶺中。他們跋山涉水,跨深穀高壑,穿原始森林,兩天一夜徒步行軍108公裏……

他們不是軍隊,是中學生;不是軍事演習,是完成一項特殊的任務——向山區群眾宣傳廣州申亞,以特別的行動支持廣州申亞。

這就是英豪學校中學生在落實剛剛製定的《中學生艱苦磨礪和挫折教育的方案》,進行一次急行軍拉練活動。

英豪學校的學生是一個有特點的群體。家庭經濟情況不錯,父母均為白領以上的階層,或是不同行業的成功人士。英豪學校學生的見識、性格、愛好、談吐、習慣以及所受的家庭影響等,各有不同,但在不同之間,卻有著一種更容易溝通,更能夠互相影響、互相激勵、互相促進的大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許,這句話裏麵含有某種人性的哲理。

怎樣對這樣的學生采取更為合適的教育,使他們得到最好的發展,這是英豪教育者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拉練,這一做法是老板提出來的。老板是軍人出身,對行軍拉練特別有感情,也有特別的感受。他一說,我們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做起來,每年一次。

拉練時間,從第一年開始,就選在五月一日前後。這段時間氣溫最合適,晴天,熱不到哪裏,雨天,冷不到哪裏。若遇到陰天、多雲,則是拉練的最佳天氣。

我們擔心的有兩點,一是安全,如何保證;二是一旦發動起來,報名者寥寥,怎麼收場。這畢竟不是軍訓,不算教學任務,不是非做不可;也不是春遊,個個都喜歡,一提起都來勁。我們帶著疑慮,帶著先發動再看情況辦的思想,舉行了動員大會。

事情的發展與我們的預計竟然相反。

拉練活動總教練羅主任一宣布消息,立刻引起一片歡呼。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要求參加。有的學生還把這當作一個特大喜訊向家長報告。

形勢發展與預想的迥然不同,我們采取了相應的對策。經過反複考慮,我們對參加的學生範圍做了個限製:高三學生不許參加,因為要準備高考;初二以下的學生不能參加,因為年齡太小,身體沒長好——兩天100多公裏不是簡單事,不能傷了筋骨。

整裝待發我們設計了一套報名程序:(1)自願報名;(2)家長同意;(3)校醫院檢查身體合格;(4)學生會審批。我們將最後一道關交給學生會,想借這個機會鍛煉一下他們。

沒想到,這一招卻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個別學生身體近期不太好,但吵著一定要參加。他做家長的工作,要家長發傳真到學校表示同意。家長覺得不適宜,勸孩子下次參加,但說服不了。於是,家長請學生會的幹部幫做工作。這個問題,我們的觀點與家長一樣,但這個難題還是學生幹部處理最好。

高三有幾個學生認為機會難得,堅持一定要參加,要學生會批。學生會反複考慮,也做了工作,但最後還是批了。他們說,反正也不在乎這兩天,這幾個人都是自覺學習的,調劑調劑,不會影響高考。他們特批了,我們也不說什麼。

有一批初一、初二的學生要求參加,說自己要體力有體力,要毅力有毅力,還聯合簽名寫請願書,請學生會批準。學生會想了辦法,定了兩個標準:一是身高、體重必須達到他們的規定,一是要有當過學生幹部的經曆。我問他們,你這前一條標準有道理,後一條理在何處呢?他們說,當過學生幹部,自理能力要強一點,路上遇到什麼問題,能應對,我們放心。這個理有點歪,但他們這麼要求,我們也不幹預。

這簡直是另一番世界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對幾個平常有點“男女交往過熱”跡象的同學,進行了一些特別的限製。這幾個同學很不好意思,信誓旦旦之後才獲得了通過。這個問題我們最頭疼,但沒有好的辦法。對於他們的處理,我們看在眼裏,樂在心裏。

有些未得到批準的學生找我開後門,我把皮球踢給學生會,說:“權力在學生會,我聽他們的。”

沒想到學生幹部有這麼大能耐,沒想到學生幹部有這麼多點子。整個安排,有條不紊,嚴密周到。他們還特別組織了一個先遣隊,帶著刀子,披荊斬棘,為同學們開路;帶一些小標記,一路散發,給後麵的隊伍做防止迷路的標記。組織了一個收容隊,負責斷後,不丟下一個人。他們特別請高中部邢主任當隊長,說:“您與我們最近,身體又好,有勞您了。”邢主任笑著說:“堅決服從安排,保證完成任務。”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早上七點鍾,全體參加拉練的同學在操場上召開了簡短的宣誓大會。我主持,老板領誓,朱校長授旗。誓詞是:我是廣州英豪學校“愛我廣州,支持申亞”行軍拉練隊隊員,我一定遵守隊紀,勇敢頑強,關心集體,確保安全,勝利完成行軍拉練任務,為申亞呐喊,為廣州爭光!

宣誓完畢,市政府領導鳴槍出發。

學校門前是北京到珠海的105國道,為了增加行走路程,盡量避開公路,總教練羅主任親自帶人探路,選了一條先經山間和田野,再上公路的線路,長約108公裏。

學生會體育部長扛著旗子打頭陣,同學們一個個精神抖擻,興奮異常。平日很難到山裏來,一切都很新鮮。學生們的背包裏備了充足的水和“幹糧”,有的還帶上隨身聽。一路上談笑風生,女孩子不時地采摘路邊的野花。有學生爬上山頂,回頭一看,啊!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小道盤旋,一支隊伍蜿蜒向前,禁不住詩興大發,說:“山間美景多深綠,無限風光在路中!”

老板不愧為是立過戰功的軍人出身,每次拉練,他都兼統帥與士兵於一身。線路的製定、後勤的供應、安全的保障,他都親自過問落實。在行軍中,他絕對是一個士兵,從出發到到達目的地,全程步行。他對我們說,出發以後,一切事情你們搞定。我加入先遣隊,也檢驗一下我自己,看還行不行。

學校的一些領導、教師,一起跟著學生翻山越嶺。看著學生們那興致勃勃的勁兒,他們不由發出感慨:“想不到,這簡直成了另一番世界。”

一小時後,笑聲、鬧聲弱了;兩小時後,水、紙巾少了;三小時後,女孩子開始拉下了,有人走走停停,有人揉搓腳腕;五小時後,有同學的腳開始抽筋……

山區裏,小溪、河澗密布,同學們踏著中間的石塊,小心翼翼地走過,稍不注意,會跌倒,弄得全身濕透。上山很陡,下坡更慘,很容易滑倒。“上山容易下山難哪!”有同學一邊下坡一邊發出感歎。

行進途中同學們不忘記自己的任務,沿途發放“申亞”的宣傳品。有時還給站在路邊看熱鬧的老大爺講幾句,給抱著小孩的阿姨說一說,讓他們知道,2010年廣州要舉辦亞運會,我們要響應政府號召,全力支持。

70多年前的萬裏長征也許就是這麼做的。那是自從盤古開天地的第一次,毛主席說它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我們進行拉練宣傳“申亞”,當然不能與長征媲美,但這種精神也很可貴,它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了亞運會。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轟動了整個廣州城。

上午蠻精神,下午很疲憊,晚上就軟癱了。走完50多公裏,第一天就住在竹料鎮的一家路邊餐館。同學們陸續到達後,狼吞虎咽地吃完飯,把飯桌搬開,席子一鋪,倒地就睡。“雙腳似乎不是自己的了”,“痛得不知用什麼姿勢睡覺”,很多同學第二天一起床就互相訴苦,訴完苦,抓了兩個饅頭,又趕緊上路。今天還有50多公裏,比昨天更艱難。

根據會議的決定,我駕著一輛車,不斷地在村道和公路上往返,看看同學們有什麼需要特別幫助的。

前麵有一個女孩,是團委幹部。當我的車開到她身旁時,我放慢速度,打開車窗問候她。“怎麼樣?”我問。她向我看了看,嘴唇動了下,什麼也沒說。我看出她的目光,分明有一種很猶豫的期待。我略思片刻,說:“堅持啊,我相信你!”一狠心,踩了油門就過去了。我知道,她有點想坐車,但不好說出口,也不會說出口,她能走下去。她是個優秀的學生,很讓老師和同學喜歡,是“優秀學生幹部”和“最具風采節目主持人”,有個性,很聰明,身體也不錯,隻是缺一點吃苦精神。

記得2003年拉練,全程A線120公裏,B線110公裏。大家在60公裏外的東明中學教室的課桌上睡了一晚,第二天走回學校。我在返程途中看見一位同學有點艱難,就招呼他上車。他上了車,不到1公裏,他堅決地要求下車。幾天後他對我說:“校長,那天吃了您的虧了。”我問怎麼回事,他說那天若不坐您的車就圓滿了。我問為什麼?他說:“就因為坐了一會兒車,向學生會填報公裏數領證書時,怎麼說也說不清楚。”最後,他又補了一句:“咳,真倒黴!”

這哪是搭車,簡直是上賊船了!

每當拉練,學校都要安排幾輛車,來回巡視,一保證安全,二把難以堅持的同學拉回來。安全第一,重在參與,何況有同學實在支撐不了。

但這車不是好坐的,你坐了車,在登記時要老老實實地報數。學生會要核實,什麼時間,多少公裏,有沒有人證明。這些很讓人受不了。有幾個男孩中途搭了一會兒車,回到宿舍後號啕大哭,說自己做了一件天下最愚蠢的事。還有個女孩腳上起了五、六個血泡,破了,她喝了一口水,靠在路邊的樹上用手機向媽媽哭訴。她媽媽在幾百公裏外,有什麼辦法?就說:“你幹脆搭學校的車吧。”她一聽,脖子一紅,眼睛一睜,說:“虧你說得出!我走了這麼多路,還搭什麼車!我爬也爬回學校!”說著就一瘸一拐地邁步走開了。

我在旁邊聽了,覺得很典型,很有意思。我猜想,電話那頭,她媽媽一定哭笑不得。

從那以後,我吸取了教訓:凡是有困難不至於不能克服的,狠狠心,不動員坐車。那名叫金鈴的女孩,現在英國諾丁漢大學讀書,聽說很不錯,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華人學生。我不知她在那次拉練中是否收獲了什麼。

一路走來,也有坐車的學生。我看見有學生花了三五元錢,坐上農民的摩托車,偷偷搭一程。沒想到我駕著車從村道上迎麵而來,那學生一下子慌了,躲也來不及,又怕被看見,於是用手遮住臉,哧溜一聲擦身過去了。我從那臉上遮不住的部分看到很尷尬的笑容,我也覺得很好笑。後來我們分析,凡是拉練不能堅持到底的,在學習上往往不刻苦,缺乏毅力。而優秀的學生,哪怕是非常瘦弱,隻要邁了第一步,哪怕是落在最後,他一步一步地挨,也要挨完全部的路程。

2004年的目的地是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進了市區,不遠了,走起來更難。水泥路硬,不像山路軟,走一步疼一下。前後左右都是市民,眾目睽睽,都在瞅著自己。木杖不能用了,太狼狽,有失形象。腳再疼也不能跛著走,要精神一點,不能太難看。

最後十公裏最難熬。腳起了水泡,破了;又起了血泡,又破了。後來,起什麼泡都不管了。上公路後,很多同學一邊數數一邊走。先是一個裏程碑、一個裏程碑地數;再是一百米、一百米地數;最後是十步、十步地數。

“走完這趟路,今後沒有我們吃不了的苦!”隊形沒了,一路都是男藍、女紅的校服褲子,都是印有“支持申亞”字樣的白襯衫。臉上不見了平時的瀟灑、矜持,更多的是堅毅、忍耐。

所有的家長都無一例外地支持這個活動,他們認為讓孩子吃這個苦值得。很多家長要求與孩子一起參加,學校同意,但學生一般都不願意。可是,第二天到了離目的地還有十到二十公裏的時候,有些家長看到孩子艱難地堅持著,忍不住跑到孩子的身邊,陪著孩子一起走。這時候,孩子又非常能接受。有家長的司機將車子開到旁邊,問是否上車,孩子揮揮手說:“不用!您請走先,我和老爸一起走。”他與老爸邊走邊談,向目的地衝刺。

一路上,廣州市民都饒有興趣地看著這一對對父子兵、母女兵。

這次活動中,前十位到達目的地的學生非常風光。學校組織幾百名中、小學生夾道歡迎,為他們歡呼,給他們登記,在他們的襯衫上寫上名次留作紀念。領導陪他們照相,校刊上有他們的大名,同學會向他們投去羨慕的眼光。他們可以大膽地訴說自己怎麼爭分奪秒,怎麼超越別人,怎麼科學休息,怎麼克服困難。這個榮譽不大,卻很美,獲獎的同學很開心。因此,每年拉練,爭奪男、女前十名,都是一幕非常精彩的好戲。

30日中午11點38分,第一名健兒跨進了天河體育中心的大門。廣州市“亞申委”副秘書長、體育局副局長李乃鎮、方達等領導在這裏等待著,他們要“檢閱”這支為“申亞”呼喊的隊伍,要向跑在最前麵的學生致以祝賀。

幾百位家長在這裏等候,要看孩子怎麼走進大門,要接孩子回家過一個不平常的“五一”勞動節。《新快報》記者一路跟隨,他們拍下了最矯健的身影,錄下了最精彩的畫麵。進門後,同學們一掃剛才的疲憊,和已經到達的老板合影,和家長合影,和記者合影,和同學們合影。在那個綠色的大牌子前麵留個紀念,留下一輩子也忘不了的記憶。

晚上7點,全部學生安全到達。當最後幾個人一腳踏進體育中心的大門時,全場一片歡呼。先行到達的孩子都湧上去,男孩握住男孩的手,女孩抱住女孩哭。不少家長看著這令人激動的場麵,也忍不住流下興奮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