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隱而不露,做人不要太張揚(5)(1 / 2)

有一天,曹操派人請他去赴宴,劉備不知曹操用意,心裏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陰雲密布,驟雨將至。曹操突然問道:“玄德久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當世的英雄,請說說看。”劉備曆數了袁術、袁紹、劉表、孫堅、劉璋、張魯、張繡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這些碌碌無為之輩,何足掛齒!”劉備說:“除了這些之外,我實在不知道了。”曹操說:“凡是英雄,都是胸懷大誌,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劉備說:“那誰能擔當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說:“當今天下英雄,隻有您和我曹操了。”劉備聞聽此言,大吃一驚,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正巧這時外麵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著說:“大丈夫也怕雷震嗎?”劉備說:“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怎能不怕呢?”這樣,把自己聞言失態輕輕掩飾而過,曹操也就不再懷疑劉備胸有大誌了。

幾天以後曹操又請劉備喝酒,席間忽然有人來報:淮南的袁術要和淮北的袁紹聯合起來對付曹操。劉備放下酒杯,當即表示願帶兵前往沙場。

可以看出此時的劉備是一種有所作為的“韜光養晦”,強調了“冷靜,冷靜,再冷靜,不意氣用事”,在必要的時候要忍讓,保持低姿態的策略。

有一種正麵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責力,他原本是李密的部下,後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責力懂得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把“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土地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

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感慨,認為李責力能如此盡忠效主,必是個忠臣。李責力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

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責力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服統衰經,與舊僚使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而散。”這純粹是做給活人看的。表麵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是李責力的一種愚忠,實際上李責力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與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神效。果然“朝野義士”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責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責力取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一般不信任直接對己的甜言蜜語而相信一個他與別人相處時表現出來的品質——即側麵觀察的結果,尤其是迎合了人們普遍地喜愛那種脫離常人最易表現出的忘恩負義、趨吉避險、奸詐易變的人性弱點而表現出來的具有大丈夫氣概的認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是“藏巧於拙”做人成功的典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為眾矢之的,他采用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最後吞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事成於密,敗於疏,做到在眾人眼皮底下暗度陳倉,乃是做人的上乘功夫。

大智若愚的做人哲學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具有後發製人、出其不意的效果,本來膽大如鬥的,卻表現得膽小如鼠;本來足智多謀的,卻表現得寡言訥語。智而示以愚,強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為了蒙蔽對手,爭取主動。在外交、談判、經濟等領域中均被廣泛應用。

曾經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與美國的一家飛機製造公司談判,日方為買方。美國公司為了抓住這次商業機會,挑選了最精明幹練的高級職員組成談判小組。談判開始時雙方並沒有像常規談判那樣交涉問題,而是由美方展開了產品宣傳攻勢。他們在談判室裏掛滿了許多產品圖像,還印刷了許多宣傳資料和圖片。他們用了兩個半小時,三台幻燈放映機,放映了好萊塢式的公司介紹。他們這樣做,一是要加強自己的談判實力,二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精妙絕倫的產品簡報。在整個放映過程中,日方代表靜靜地坐在裏麵,全神貫注地觀看。

放映結束後,美方高級主管得意地站起來,扭亮了電燈。此時,他們臉上掛滿了情不自禁的得意笑容,笑容裏充滿了期望和必勝的信念。他轉身向三位顯得有些遲鈍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說:“請問,你們的看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