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風水學與人文環境(1)(3 / 3)

風水學認為對人類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居住的生活環境,家居環境的好壞,對人類的體質和智力發展均有重大影響。《陽宅十書》說:“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惡也,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擇之不精,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類絕滅之憂。”氣候的好壞,水土的美惡的確對人類各方麵影響甚巨,如在缺乏某種人體所需元素的地方,就往往流行地方性疾病。據流行病資料表明,地方性甲狀腺腫與病區缺碘有關,克山病與病區缺硒有關,氟斑牙病是由於飲用含氟量過高的水引起的;又如某些微生物、寄生蟲在某些特殊的環境條件下易於繁殖和傳播疾病,故在某些地區會流行某些疾病,如流行出血熱則大多分布於湖泊、河灣、沼澤和易受淹澇的豐墾區,血吸蟲病則流行於江南的濕熱地區;而居住在陡崖和低窪之處,則會有滑坡岩崩和洪澇之害的威脅。反之,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則會促進人的發育以及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子孫昌盛”自合情理之中。

風水學還認為,良好的家居環境不僅有利於人類的身體健康,而且還為人們的大腦智力發育提供了條件。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良好的環境可使腦效率提高15%~35%,譬如明代時的江南地區,繼承和發展了宋代的經濟繁榮,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觀,豐厚濕潤的水土氣候條件等,孕育了眾多的文人誌士。明代的200多名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現了“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繁榮景象。這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社會因素外,不能不與江南清秀的自然環境有關,那就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隨著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人類在獲得極大利益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環境破壞和汙染問題,使人類居住環境質量下降。對森林綠地開發過度導致了水土流失;對土地的不斷蠶食濫用以及人口的失控,使不少發展中國家麵臨饑荒;大量的工廠夜以繼日地向河流與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化學性汙染物,城市“公害”日益加劇等等,對人類素質的不良影響正在深化。所以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問題,不得不總結曆史的經驗和教訓,以借鑒和發展科學的環境工程學,同時也要糾正人與自然關係的非正確觀念,重提風水學,注意環境生態問題就是原因之一。

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水學是有關人們對自然環境選擇與規劃布局的概念係統。它通過人們選擇和建立和諧的環境來調節人類生態。中國傳統的人地關係機理追求的目標是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與和諧。選擇、保護這種和諧、協調的關係,就會給人們帶來吉利、昌盛和鴻運。反之,就會給人們帶來災難。人作用於自然環境,要因勢利導,使後來的、人為加工於客觀環境的地物與原先的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樣才能產生吉利的後果。

當前西方世界廣泛地興起了對中國傳統科學與文化研究的熱潮。這一科學潮流反映了當代科學的突變性和長足進步,迫切需要在更高階段上向整體、綜合性回歸。因此,研究中國古代“究天人之際”思想體係的風水學,深入發掘中國古代人與自然關係機理的科學思想,具有打開未來科學之門的重要價值。

圖1-4所示的是人地關係三種理論圖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