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水學與人文環境(2)(2 / 3)

2、風水學與城市規劃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的文化觀念裏,自然與人是相互感應並相通的,天、地、人這三大係統叫做“三才”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機體。都城和國家都是這個機體的反映,所以強調城市規劃布局與天文、氣象的相互聯係,組成一個有機的建築景觀生態係統,這也就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原則。

風水學對於選址的功能在於確定城市的外部環境,並對城市內部的空間進行組織,使其與周圍環境和天文、氣象和諧統一。風水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城市的重點布局與城市中軸線的確定上。享有盛譽的北京城是以它那規劃嚴整的街市和輝煌壯麗的宮闕聞名於世。現代科學的進步,專家從航拍的圖像中發現北京城有水、陸兩條龍。一條是沿北京中軸線豎向起伏律動的陸龍,龍頭在天安門,左腳為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右腳為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龍身即為紫禁城、景山至鼓樓、鍾樓。另一條是位於陸龍之西側水平逶蜿多姿的水龍,龍頭在南海,龍身為中海、北海至前海、後海、西海。水陸兩條龍,一為屈曲流動,一為體正端重。兩龍相伴,一曲一直,動靜對比;陰陽相伴,有機結合;交相輝映,諧和有情。使得北京的城市空間格局呈現了既嚴謹有序、又富於變化的無限魅力,充分展現了風水學的偉大成就。

古代北京城是風水學運用的傑出代表。整座北京城,是中國古代建築、精神意識和藝術巧妙結合的一個風水學的實體展現,它是我們祖先千百年來經過長期生活、奮鬥而積累形成的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法律、觀念等等的綜合體現。特別是明、清兩朝代,更是按照風水學的理論原則,對北京城進行了整體風水調整,使其更加雄偉壯麗。

(1)以宇宙為象征確定城市中心。“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也深受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成為宇宙的象征。天上的紫微宮是北極星周圍的一個星座,是人們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因此,在都城中心建有象征天象的紫宸殿或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義的代表作。它位於東、西和南、北軸線的交叉中心。宮城用“紫微”顏色裝飾,象征著宇宙中心——北極星的光輝。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的須彌台座九層台階,象征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這裏是陰陽調諧、藏風得水,生化萬物的地方。

為了把皇宮渲染上神聖的光輝,古代的匠師們借助風水學理論作為基礎,在北京城的規劃中努力把北京的紫禁城組織為都城的中心,以象征為宇宙的中心。

(2)以主體建築群構成城市中軸線。中國古代的京城建築,往往以“先天八卦”之乾、坤、離、坎所象征的天、地、日、月,作為南北中軸線和東西中軸線兩端(南、北、東、西)四正方位的象征。明、清兩代的北京城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方位來布局的。在南北中軸線上,皇城的南門為天安門、北門為地安門也是按“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的方位來規劃的。

以全城的主要建築群構成中軸線,背靠祖山、主山,麵對朝砂、案砂等山峰構成一組對景,以壯城之形勢。北京紫禁城布置在全城的中心位置,背後的萬歲山(景山)五峰叢峙(風水學中的主山),中峰處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當南北兩城牆之中,形成了全城的製高點,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莊嚴而又勻稱大方。建帝王居所的主體大殿在它巍峨實體的依托之中。以城市的中軸線控製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

(3)以水環抱金城。風水學的典型模式是要求北有靠山,南有彎環朝抱之水,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財源的象征,所以中國傳統的城市規劃,尤為重視水的作用。或臨水建城,或引水人城。總之,有城就必有水。位於北京紫禁城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河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都是向南凸成“金城環抱”狀,以體現風水學中所謂“環抱有情”的意象。這不僅滿足了人們對財源滾滾的向往心理,還在客觀上改善了城市空間布局。

3、風水學與庭院布局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以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著稱於世。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具有獨立起源的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散失和中斷的古文明,時至今日依然充滿著勃勃生機。究其原因:

一是文字結構獨特的中國漢字。漢字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獨立方塊字,它比之拚音文字除了內涵信息量和新詞彙容納量大之外,持久和相對不變性也是漢字的一大特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漢字就是一部曆史,一個漢字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漢字的不同組合又可形成內涵豐富、各具特色的詞彙。尤其是組成的中華成語,作為曆史的縮影、智慧的結晶、語言的精華、文明的積澱,更是言簡意賅、精妙絕倫,處處閃爍著睿智的光芒,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每一詩句和一首詩詞,則以其深邃的意境,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