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水學與人文環境(2)(3 / 3)

二是傳承家族文化的中華民族祭祖傳統。“國之大事,祀居其一”。這種經久不衰的祭祀活動,在民間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湧現了以家庭為核心的聚族而居,形成與自然和諧共處、鄰裏關係極為密切的聚落。增強了家庭親和力、宗族之間的向心力,從而增進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中華文化獨特的中國漢字和以其人性自然而穩定的親情,作為內聖外王的整體思想根基,使血親的講究上接文化的淵源,使家庭觀念因此被擴充,被導向文化的意義,血脈的永恒與文化意義的永恒貫通一致。這一切,在傳統建築文化的風水學中得到充分地反映,就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對外封閉的中國庭院布局。?正如樂嘉藻先生於1933年所撰寫的《中國建築史》所指出的:“中國建築,與歐洲建築不同,其分類之法亦異。歐洲宅舍,無論間數多少,皆集合而成一體。中國者,由三間、五間之平屋,合為三合、四合之院落,再由兩院、三院……合而為一大宅。此布置之不同也”。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獨特的庭院組合,雖然貌不驚人,但其庭院裏麵,卻蘊藏著“天人合一”的基本內涵和極富變化的獨特美學魅力。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指出:“我們的空間處理與歐洲係統不同,主要也在這種庭院的應用。”對庭院內各建築要素進行合理組合,並賦予庭院這種令人歎為觀止的無限魅力,其根本所在是借助於風水學的理論指導。這種庭院組合成為中國建築文化的基本特征。小到尋常百姓家,大到寺廟、書院、村落、城市以及其選址的四周山巒形態,大都以這種庭院布局為基本的共同基礎,其區別僅在於規模、用料和精美程度不同而已。

庭院組合的一般布局特點:

(1)建築物中圍一院,以三合或四合排列。

(2)以牆、廊聯係或圍繞建築,成為合院,對外封閉。

(3)在庭院的群落中,縱向有明顯的軸線,橫向則左右大體對稱。廳堂居於核心地位,主要建築物布量在中心主軸線上,附屬房屋則位居次軸上,並以“前公後私”、“前下後上”為原則,把對外的房間與下房放在前麵。呈現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

(4)以庭院解決建築的通風、采光、排水和交通等需要。

(5)以簷廊和廊子組成網狀交通係統,形成屋內交通係統。而不下雨時,即可走庭院。使人不論在廊下或露天都能與自然取得和諧共融。

(6)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縱深與橫向發展。縱深形成一進一院交互的關係,橫向即形成一順一跨院的關係,以滿足不同規模的需求。

風水學與中國古代建築

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樸素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的思想因素。“一陰一陽謂之道”是陰陽學說的精髓。陰陽五行,是我國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廣泛地滲透於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各個領域。風水學在各個方麵都遵循這一原則,陰陽與五行是風水學的兩個基本概念。

1、陰陽說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我國古代的皇宮宮殿的設置和命名,階、台、亭、門、樓、堂的布局,甚至連宮門銅釘的數目都與“周易”象數有關。

皇宮的中心,布政決策的殿堂往往稱為“太極殿”,則取之《周易?係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指“陰、陽”和“天、地”。天地相交,陰陽相配,於是生化萬物。用它做主殿的名稱,意味著天子權力之無限。

北京紫禁城以“和”命名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取之於《周易?乾?象》所說的“保和大和,乃貞利”也即陰、陽和合滋生萬物是為“和”。和諧則萬事吉祥。乾清宮、坤寧宮和交泰殿的命名也取自《周易》。“乾、天也”,“坤,地也”。乾清與坤寧是天地清寧、江山永固、國泰民安的意思。《周易?泰?象》說:“天地交泰”意為陰陽交合,萬物滋榮、子孫昌盛的意思。

根據卦理運行以“陽氣主導”為命脈的原理,“陽數設計”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基本設計手法,從造型到構造做法、從整體到細部以及梁架排列、鬥拱出挑、門窗設置等,都必須先考慮按陽數形成等差的做法。

中國古代建築通過“陽數設計”的陽剛手法形成中國古代建築陰柔和順的美學風格。也就是“陽”的手法,“陰”的風格。

營造用尺製度直接與數理有關,數字排列組織規律反映出審美規律,這種和諧的營造尺寸選擇,並賦予深刻的哲學寓意,不僅影響了營造意識,而且又升華為建築藝術的感染力,成為中國建築獨具魅力的表現特征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