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這是《黃帝宅經》用於說明建築為介於天地之間陰陽之氣聚集交彙之場所的一句名言,它站在整體辯證思維的高度,以宏觀的視野道出了建築的哲理內涵。在建築中出現的數據,都是反映“陰”與“陽”的見證。
明代北京都城,成凸字形,外城為陰,設城門七,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城門九,老陰之數。內主外從,故內用九外用七。依八卦理,變卦中老陽老陰可變異,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為“陰中之陽”,合乎卦理。內城南牆,乾陽屬性,城門取象於人,故三才具備。整個城市宛如一個小宇宙的縮影。全城中軸線從永定門一太和殿一鼓樓一鍾樓依次為九裏、五裏、一裏,全長共十五裏,正合洛書中線“戴九履一”方位常數十五的理念,這條軸線寓意深遠,控製了北京市的規模和容量。城市數形匹配,猶如八卦矩陣布列,和諧有序,氣勢非凡,宏闊博大。是世界城建史上罕見的奇跡。
以“間”為基本空間單元的中國建築,都為三、五、七、九陽(奇)數的開間。“陽數設計方法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禮記》等已有明確的製度規定,“天子之堂九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等等。皇帝乃“九五之尊”,卦象喻為飛龍在天。其大朝的太和殿闊九間(不包兩側的廊道)、深五間為最高規格。而王府的大門開間雖也都是單數,但隻能是七間啟三、五間啟三及三間啟一。九龍壁、九龍椅,81個門釘(縱9、橫9)的大門,大屋頂簷角的9個獸飾,太和殿重簷四坡頂上的九條脊,紫禁城角樓的9梁18柱結構,紫禁城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等等,都隱喻著“九五之尊”的含義。這些都是皇帝和皇宮的專用數據。
運用富於哲理的數字進行奇巧構思,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十分普遍,天壇用數字進行的寓意設計,也是一個典型代表。
天壇主體建築的祈年殿,為向天祈禱風調雨順,以求豐年的聖地。三重圓頂攢尖、殿宇坐落在三重圓形漢白玉台基之上,三三見九,高九丈九,此乃重九之複,陽極之數,均喻九重天,無盡之間。數形相配,意境油然而生,足見設計之巧思功力。祈年殿內空間的內環4根柱表示四季,外環12根金柱表示一年十二個月,12根簷柱表示一天十二個時辰,此雙十二之和表示一年二十四個節令,全部柱數28根表示二十八宿。構架上36根枋桷短柱表示三十六天罡,?2根連簷柱表示七十二地煞。鬥換星移的時光流轉都作了詳盡的表達,使得祈年殿宛如一座“時間的建築”。
天壇的另一重要建築——圜丘,是為皇帝祭天之處,露天而設,壇而不屋,其建築藝術表現力並不求其形,而在於麵對空曠的自然環境,利用烘托渲染環境的手法及陽數的設計手法形成一個“陽性場”來充分加以展現。整個環圜丘台均采用奇數或曰陽數、天數來進行精心設計。三層圓台利用重複天的母題造型,而各層台麵鋪石和欄板的數量則均以陽九為基數,頭層台中心為太極石或曰天心石,外九重扇麵石,每重石板數按九的倍數增長,則一九、二九、三九……至九九之數,其餘兩層均如法推算。欄板的數量,上層為八“九”之數,72塊;中層十二“九”,108塊;下層二十“九”,180塊。總數為360塊,正是周天象數。壇的直徑尺寸各層分別為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含“三三”、“三五”、“三七”奇數等差規律,計四十五丈,含“九五”之特義,喻飛龍在天,乃示八卦中乾卦的帝王之尊的爻題。在濃烈的天數氛圍中可以想像到天人感應所賦予皇帝一個“天”的場所精神。可以說圜丘是一座“空間的建築”。
2、五行說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風水學五行說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北京紫禁城便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代表。在色彩上,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屬土、屬中央,土在《易經》八卦方位中因其性質渾厚適中,利萬物生長,故利於四方。在中國,最高權力機構叫中央,表征利於四方,中央為黃色,黃色便成為皇帝專用色。皇宮東部的屋頂用綠色,東方為綠屬木、屬春,表征向上生發,是權力未來的繼承人,故皇子居東,即“東宮太子”。西宮為太後的專屬方位,西方為白、屬金,金的稟性是淒涼,表征清淨與蒼涼稀疏,即“西宮太後”。皇城北部的北一門,牆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天安門至牆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不宜加木,火克木在此不利於木結構防火。
中國建築走上木構架建築體係為主的發展道路,與陰陽五行說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木,是自然生命力旺盛的表現,它承天之雨露,向陽而長,乘地之養育,人陰而生,即為陰陽樞紐。采用木材這種陰陽合德之實,是最為合理的選擇,是理性主義哲學思考的又一必然結果,木材是一種可以再生的材料,因此也是順應自然的要求。
按照易理八卦的含義,更可理解土木結合的內涵,土在易經八卦方位中因其性質渾厚適中,利萬物生長,故利於四方,被置於中央。土對脾胃,中醫上稱為中焦。木的性質喜歡溫暖,向陽,而東方為陽初生之地,所以木的方位屬東方。按照易理思維,中國人選擇了土木作為數千年不變的建築材料,認為土木是有機體構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能營造有利於人生存的“養生環境”,這也是“大地有機”說的必然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