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構架結構,也是按照易學辯證關係形成的動變結構。動是永恒的,靜是相對的,立柱與基礎、立柱和橫梁的交接都是采用利於抗震的柔性榫接,充分地體現了老子“以柔克剛”的內涵。
3、形勢說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風水學立足於整體,尤其強調每一座建築與周圍環境是“點”與“麵”的關係,點麵和諧,才能使人“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大環境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形住於內,勢住於外;形得就勢,勢得就形,形不欲行,勢不欲止。”
風水學的觀形察勢(也即形勢說),就是風水學中的“形”與“勢”要領的實際應用。就本質來說,就是運用建築形體及其環境景觀構成要素,如地形、地貌,山川植被以及光、色等等,進行空間組合,使其體量、尺度、造型形式以及質地肌理等方麵大小、高低,遠近離合、主從虛實、陰陽動靜等變化,都能適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在感受效果上,特別是視覺感受效果上,引起審美的愉悅,並臻於藝術上的完善。而建築外部空間設計理論,也不外是有關這些空間組合處理技巧規律的概括和抽象。風水學的形勢理論即是這種理論思維的內涵和特征。
風水學的形勢說中的形,是指近視的,小的、個體性的、局部性的、細節性的空間構成及其視覺感受效果。勢,是指遠觀的,大的、群體性的、總體性的、輪廓性的空間構成及其視覺感受效果。
傳世較早的風水要著《管氏地理指蒙》等指出:“遠為勢、近為形;勢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勢居乎粗,形在乎細。”“勢可遠觀,形可近察。”“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形即在勢之內”。“勢即在形之中”。等等,言簡意賅,概括性極強,內涵豐富深刻。
風水學形勢說的核心,除了定性地概括“形”和“勢”這兩個基本概念外,還定量地給出了“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的規定,作為外部空間構成的尺度權衡基準。這是在把握了有關人的行為及知覺心理規律的基礎上,極其準確凝練地給出的“外部空間模數”。與現代有關理論及相應分析成果十分契合。再次證明風水學的研究具有極其深邃的內在科學依據。
在遠景逾出千尺限外時,風水學的形勢說還別具匠心地提出:“駐遠勢以環形”、“形乘勢來”、“形以勢得”的藝術處理。即在遠景上,使一些個體性的百尺之形,或者因借山地形,或者倚靠大體量、大尺度的群體性空間組合作為底景,得到襯墊烘托,從而獲得遠視上宜人得體的空間藝術效果,不至於疏遠空曠。這匠心獨運,更顯風水學之高明精深。
風水學的形勢說除了對遠觀、近觀外,還對介乎兩者之間的中景景觀的時空動靜感和相應藝術處理原則進行把握和闡發。當代建築空間理論也充分證明其本質是十分精湛科學的。
風水學的形勢說在綜合近景、中景和遠景上的空間構成方麵,提出了重要的處理原則:對千尺之勢的大型空間組群,一方麵,要從全局或整體上控製其具有特定性格或氣魄;另一方麵,要在此基礎上,以百尺之形為率,把整個空間組群劃分成既各相對獨立、互有差別而又有聯係的多個局部性空間,巧妙地組織其中各單體及局部細節的藝術處理。這樣,空間組群便能一氣嗬成地顯現出性格鮮明有機統一的整體特色;而移行其間,在遠、中、近的不同層次上,紛呈展現的形與勢的時空轉換,更能予人以一係列的不同感受,並引起情感變化,形成生動別致、連續不斷的審美體驗。
風水學的形勢說,其理論體係是在豐富的創作實踐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掌握其一係列本質特性和內在規律,經過深刻的抽象思維而形成的外部空間設計理論,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其嚴密的係統性和科學性,可與現代外部空間設計理論媲美。它不僅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風水與建築環境
由於民間風水是在建築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其功用又主要在於探尋人類的建築環境,探尋自然天地及宇宙時序之間的親和關係、親和規律,所以人們很難找到民間風水不涉及建築的例子,也絕找不出其違背“天人合一”意向的例證。
風水在中國的盛行當起自晉代以後,在盛行中,風水發展出了“形法”與“理法”兩大操作上有區別的派係。形法,注重於考察建築四周風水結構以及建築本身的布局安排是否“合一”於自然秩序。理法,則專注於從時間和空間上考察人體與地理氣候、地極磁波變化的關係。
風水因考察的對象不同而分為“陽宅相法”及“陰宅相法”兩種。由於風水旨在“天人合一”,所以相陰宅與相陽宅都一樣是為了求“合一”。陽宅相法與陰宅相法在形態上有所區別,但在理論本質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