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理論與活動皆以“氣”為中心,關於陰陽宅氣法引出了諸如“天氣、地氣、陰氣、陽氣、風氣、水氣、死氣、煞氣、泄氣、漏氣”等範疇概念,而且在風水典籍中我們處處可見“氣”與“宅”的論述。例如,“順陰陽之氣以尊民居”,“居處據坤靈之正位,脈絡穴情,乘地氣也,順陰陽以開辟,水局門向,納天氣也”等等。這種種對“氣”的領會無疑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氣”的思想有關聯的。也是“天人合一”思維的具體表現。
風水不管是用來相陰宅,還是用來相陽宅,其相宅的主要內容不外乎以下兩點:第一是在時間方麵決定建築動工興建的年、月、日、辰;
第二是在空間方麵確定建築修建的地點、方位、朝向及範圍等。因為風水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求得家居建築與山、水、天、地、人的合一對應。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符合了自然發展的規律,現代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從空間坐標證明了天、地、人相應合一的科學依據。
一般來說,風水對傳統建築營事活動施加的影響既細微又廣泛,大到城市鄉村的建設、建築的選址、房屋的立宅坐向、宅內平麵布局、空間組織,小到門、牆、路、院、天井、排水、采水、鄰裏、裝飾、綠化及禁忌等等,民間風水均有自己的“合一”主張。
風水甚至滲透到了宗教建築領域,以至於道教宮觀及佛教寺院塔廟在建設之前也要藉風水來探尋寶地。在具體建築營構之前,風水師一般要求選址等方麵經過覓龍(依地理山形之脈而確定其中最佳段脈),察砂(察考龍脈四周的小山、屏障),觀水(審視宅基龍脈附近的水勢),點穴(確定宅基的範圍)等四個堪輿階段。其中陽宅的理想建基模式是“枕山、環水、麵屏”或“背水、麵街、人家”。
在自然環境惡劣,難尋風水寶地的情況下,風水主張通過“引水”、“植樹、培補龍背砂山”等一係列補救手段來實現人與自然、天、地的合契對應。風水在取得自然地形三吉的同時,還很重視毗鄰建築在位置及向度上的彼此關係,忌諱背眾而居,反對與眾人的屋向相反。在房屋庭院綠化上,風水忌諱在大門前種植大樹,認為大樹立在門前既遮擋了陽氣向屋內的進入,又對屋內陰氣的泄出不利,從而導致陰陽失調。在立宅坐向及平麵布局上,風水根據自然地形、地貌、水流方向及氣候特征等,確定坐北朝南的“負陰抱陽”格局為最佳格局。
明清北京四合院大門的朝向,風水術主張以離(南),巽(東南),震(東)為吉方,而東南為最佳。風水認為大門是氣口,所以除居吉方外,還須朝向山峰、山口、水流,以便迎取自然之氣。在某種意義上,門成了人、建築與自然親和交流的重要“關口”。
在城市建設上,風水要確定城建的地址、水口、城門、南北中軸線、道路及城市中心位置等同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
風水在長期操行運用過程中,由於受迷信傳說、古代圖騰巫術及道教的影響,產生了許多禁忌、巫術等觀念,其中大多顯得荒唐且牽強。如迷信門神,常以各種猛獸及曆史傳說虎將來圖飾於門戶、村落入口、街巷入口,以及門前常設有“石敢當”、“山鎮海”等之類的石碑,用以“鎮鬼消災”。也有以太極圖案、數字、色彩等特設於建築部位上,以便“逢凶化吉”,達成天、地、人、建築的合和相親。
由此可見,民間風水“天人合一”觀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影響,始終占有主導地位,所以,雖然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的糟粕,但其精華是與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協調一致的。
形勢說對建築形象的設計控製
風水學的形勢說,是從整體引發出來的對建築形象的設計控製。先哲們總結長期經驗,提出“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設計法則,認為對個體設計的形象視覺效應在30米(即百尺)左右最佳;對群體形象求其輪廓起伏動勢的視覺效應即在300米(千尺)左右最佳。它們都有自己的尺度感和平衡範圍。對於形與勢的關係,古代還提出“以形造勢”,講究氣的生動,富於變化。“以勢製形”強調秩序和諧,照應統一。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大多縱列構圖,隻要看看縱向建築側麵的天際輪廓線高低起伏的律動變化,或登高臨下橫觀縱覽,那形勢的辯證設計便可體味無遺,令人歎為觀止。
北京紫禁城的規劃設計備受風水學理論的製約和指導,有關風水學的形勢說在紫禁城大規模建築群的外部空間構成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紫禁城的整體立意,不僅極為注重“非壯麗無以重威”,竭力表現和強化其環境氛圍的“九鼎之尊”。而且在藝術追求上仍然具有鮮明的現實理性精神。構成規模恢宏、氣勢磅礴的紫禁城建築組群的各個單體建築,其外部空間構成的基本尺度,實際上也都遵循了“百尺為形”(這百尺折合公製,約為23~35米)的原則,則以23~35米為率來控製單體建築的平麵及豎向尺度,而沒有以超人的尺度誇張來求取藝術上的威嚴。
(本章完)